淮北方言中的“年时”考释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淮北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这些词语一方面反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淮北的悠久历史的文化传承。“年时”作为淮北方言中的一个常用古词语,其义项中的“去年”之意,可以从其由来、发展演变进行考释。
  关键词:淮北方言;年时;考释
  作者简介:李思萌(1998-),女,安徽淮北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闻一多班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学与语言。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2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三区一县,处华东地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北接安徽萧县,南临安徽蒙城,东与安徽宿州比邻,西连安徽涡阳和河南永城。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划分,淮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洛徐片(北部)和郑曹片(南部),也是我的母语。淮北市从“相土建城”至今已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这些词语传承、保留在淮北方言中至今,一方面反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淮北的悠久历史文化。本文即对淮北方言中的“年时”一词的发展演变进行考释。
  一、“年时”一词的由来及义项
  “年时”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唐代作品中也有部分使用,而大量见诸献的应该是宋元时期。“年时”作“当年” “往年时节”、“昔日”义。如东晋王羲之《杂帖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耳。”[1]652又如唐代卢殷《雨霁登北岸寄友人》诗“年时冯翊部,谢郎相引上楼头。”[1]652再如元代张可久《庆东原·春思》曲:“垂杨径,小院春,为多情减尽年时俊。”[1]652又元代冯子振《鹦鹉曲·赭肩腰斧曲》“记年时雪断溪桥,脱度前湾归去。”这里的“年时”即是“当年”“往年时节”“昔日”之义。这样的用法现在也有,如刘国钧先生在《月词》这样表述:“伤心最是当前景,不似年时共倚阑。”[1]652
  “年时”也作“岁月”或“年代”义。 如《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与造年时邈绝,世不相及,无复藉闻。”[1]652又如晋代陆机《梁甫吟》:“冉冉年时暮,迢迢天路徵。”[1]652再如《魏书·寇赞传》:“苻坚仆射韦华,州里高达,虽年时有异,恒以风味相待。”[1]652这里的“年时”又作“岁月”或“年代”理解的更为妥贴。
  “年时”又为“年头”、“年份”义。这种用法突出地体现在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的第三十三卷:“不则一日,到了山西潞州高平县下马村那边,正是丰稔年时,诸般买卖好做,就租个富户人家的房子住下了。”[2]368理解为 “……正是丰收好年头(年份),什么买卖也都好做……”可见这里的“年时”作“年头”“年份”理解较为合适。
  “年时”也指“年龄”。如《梁书》第三十八卷:“竊见钱塘朱异,年时尚少,德备老成。”这里的“年时”明显是“年龄”的义项。
  “年时”有时也作历法中的“年月时日”用,不过这种用法似乎不太常见。仅见宋代叶适的《徐德操序》:“《春秋》名经而实史也,专於经则理虚而无证,专於史则事碍而不通,所以难也。
  年时闰朔,禘郊庙制,理之纲条,不专於史也。”[1]652
  “年时”在属中原官话的方言里,表达“去年”的意思。《汉语大词典》第一卷“年时”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方言。去年。”举例为明代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什么花甲。”[1]652章炳南晏甬《钟万财起家》第一场:“年时个也同我那烟杆子汉种了两垧谷子,临后叫乱草欺了苗,谷穗子长得象指头大。”[1]652下面结合淮北方言中“年时”的义项——“去年”,做进一步的考释。
  二、淮北方言中的“年时”即“去年”
  从前面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年时”一词自晋代出现以来,就有了“当年”“往年时节”“昔日”“岁月”“年代”“年头”“年份”“年龄”、历法中“年月时日” 以及“去年”的义项。但,在淮北话中“年时”仅保留了“去年”的义项,读作nián shi(轻声)。例如:“张三年时(去年)就下岗了。”“他们是年时(去年)才结的婚。”“我年时(去年)种了十亩小麦,今年收成不错。”从这一点上来看,淮北方言中的“年时”作为古已有之的词语,沿用至今其義项大为缩小,已固化为“去年”的意思,不再表达其他义项了。
  我认为“年时”本指“过去”,淮北话中的“年时”专指为“去年”义,是从其本指的“过去”义项引申而来。如宋代的苏痒、赵佶、谢逸、韩元吉、刘彤、杨万里等人,都在其诗词中出现“年时”与“而今”、“今年”、“今夜”、“如今”相对的句子,若将这些词句中的“年时”作“过去”解,则明显有违原作之意,作“去年”义更为合适。例:苏痒《菩萨蛮》:“年时记忆花前醉,而今花落人憔悴。”[3]790赵佶《醉落魄》:“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今年花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4]897谢逸《江神子》:“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5]626韩元吉《临江仙·次韵子云中秋》:“记得年时离别夜,都门强半清秋。今年想望只邻州。星连南极动,月满大江流。”[4]1396刘彤《临江仙·千里长安名利客》“记得年时临上马,看人眼泪汪汪。如今不忍更思量。”杨万里《瑞香》:“今年偶忆年时句,倦倚雕栏酒半醒。” [6]26234这些的诗词里的“年时”与“而今”、“ 今年”、“今夜”、“如今”相对,表达“去年”的意为特别明显。又如宋代仲殊《南歌子》“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刘辰翁《青玉案》:“前度刘郎重唤渡。漫山寂寂,年时花下,往往无寻处。”元代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日。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3]791《魏阉全传》第十一回“魏进忠旅次成亲 田尔耕窝赌受辱”:“进忠道:‘素不相识,怎好唐突? ’尔耕道:‘年时曾在酒馆中会过的。’”   “年时”由“过去”引申为“去年”。如《全元曲戏文·无名氏·张协状元》:“记得年时投上国,早一年珠泪泠。”此处“年时”乃指“去年”。又如《醒世姻缘传》第七回:“那前年到了蒋皇亲家,就是看见了俺那个白狮猫跑了来,映着日头,就是血点般红,希诧的极了!蒋太太笑道:‘你希诧这红猫哩?’……到了年时三四月里,退了毛,换了个白狮子猫。”[7]94由“前年”到“年時”,可知“年时”意为“去年”。又如《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七回:“素姐道:‘我的汉子是狄希陈,是个监生,从年时到京叫淫妇们霸占一年了。’”[7]1097此处“年时”亦指“去年”。近现代文人也有此用法,如刘国钧《月词》:“伤心最是当前景,不似年时共倚阑。”
  今淮北方言也称去年为“年时个”,淮北、砀山称为“年时”较多,“时”都读轻声。其实,这种叫法古已有之。如苏轼《蝶恋花》:“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又章炳南、晏甬《钟万财起家》第一场:“年时个也同我那烟杆子汉种了两垧谷子,临后叫乱草欺了苗,谷穗子长得象指头大。” [1]652又李流谦《千秋岁·别情》“把盏对横枝,尚忆年时个,人不见,愁无那。”张相的《詩词曲语辞汇释》“个”亦云:“此前则曰年时个。”这里的“个”仅是衬字而已。
  “年时”作为淮北方言中的常用词语,为什么现在仅指“去年”的意思呢?我认为,主要是短语词汇化的结果。“年时”作为一个偏正式结构的短语,由表示时间的“年”和“时”两个名词构成,本指将近要过春节的一段时间。“后来人们在过了新年之后回忆年前的事情仍说‘年时’,而这时‘年时’显然是指去年。”[8]153特别是宋元以来,随着‘年时’在典籍文献中的大量使用,“时”的读音变成了轻声(nián shi),“年时”的语意发生了脱落,已经词汇化为一个词,专指“去年”的义项就固定了下来。
  如前所述,淮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其自然环境、地容地貌以及气候,与苏北徐州、鲁南济宁、豫东商丘等地较为接近,交通往来也较为便利。而且历史上,这几个地方也都曾属于相同行政区划管辖。这样,语言也自然比较接近。淮北方言中的“年时”用法及义项所指,与苏北徐州、鲁南济宁、豫东商丘方言中的“年时”相同。因此,苏北、鲁南、豫东等地的人与淮北人言语交流都不存在较大的障碍。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1)[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652.
  [2]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368.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790-791.
  [4]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4:897-1396.
  [5]郑红峰编.唐诗·宋词·元曲[Z].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626.
  [6]北京大学古文献所.全宋诗(第42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234.
  [7]西周生撰,黄肃秋校注.醒世姻缘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97.
  [8]洪帅.“年时”误释辩证[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5):153.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光辉灿烂的一抹,它包括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优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姿、源远流长、延绵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汉语言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已有3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文化的体现。汉语言发展至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广博、厚重的内容和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
摘 要:本雅明的众多编纂类作品构成了他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拾荒人的身份,表现了他独特的微观史态度。作为此类作品之典范的《德意志人》活现了18-19世纪百年间德国中产阶级的伟大代表的精神和心灵,通过对真实人物身上的人性与诗性的重审,回应了时代中的政治狂热主义与文化中的现代性浪潮。  关键词:本雅明;德意志人;人性;现代性  作者简介:王广州,男,江苏东海人,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為美学与文艺
摘 要:我國是一個注重禮儀的國家,已出土的漢魏南北朝墓誌銘中存在著大量委婉語,這些委婉語來源多樣、形態豐富而且涉及社會文化禮俗等許多方面。本文以漢魏南北朝墓誌中使用的委婉語為研究對象,將這些委婉語按照內容分為四類,分別是:喪葬委婉語、婚嫁委婉語、年齡委婉語、謙敬委婉語。  關鍵詞:漢魏南北朝;墓誌;委婉語  作者簡介:李璐瑤(1992-),女,漢族,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 
摘 要:程度副词是表示各种程度的副词,现代汉语对程度的表达也主要借助于此。程度副词“老”在孟州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大,不仅可以修饰单音节、双音节形容词,还可以修饰动词性成分,另外,还存在“老 形容词重叠”以及“老 形容词 的”的特殊语言现象。因此,孟州方言中的“老”与普通话中的“老”存在差异,其功能及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同时还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孟州方言;程度副词“老
摘 要:古文字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而徐中舒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古文字学家,他在“破许疑端”问题上,对《说文解字》进行了理性的评价,诠解和纰缪传统“六书说”的概念和来源,并提出了大胆的看法。并且他视古文字为史料来补正和考索古史,主张在客观历史语境下动态考察古文字的形、音、义,借助古文字探索古代社会的真相,为古文字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徐中舒;古文字研究;理论方法;学术实践  作者简介:
摘 要:衔接论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本文依据衔接理论,结合语言实例,详細地探讨了汉语古文语篇中各种词汇衔接机制在语篇连贯构建中的重要意义。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汇的选择运用,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来表达连贯,旨在增强语篇的连贯能力。  关键词:语篇连贯;词汇衔接;复现;搭配  作者简介:刘青松(1992-),男,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应用语言学、语用学。  [中图
摘 要:本文通过对《慧琳音义》所引《吕氏春秋》与今本《吕氏春秋》的异同比较,望藉此揭橥《慧琳音义》引《吕氏春秋》的概貌,实现《慧琳音义》及《吕氏春秋》互证互补。  关键词:《慧琳音义》;《吕氏春秋》;引文;略考  作者简介:李金蓉(1994-),女,重庆人,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