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校本教研制度由于受到时空、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教研活动局限于学校内部,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引领。如何找准切入点,转变方式,改变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沁阳市教研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在改变校本教研方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建立专业引领团队,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构建三级教研网络(市教研室 →学校集团联盟 → 学校教研组),通过开展多样的教研活动,真正实现校本教研活动从低效向有效再到高效的转变,达到依托名师引领、共享优质资源的目的,更好地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中小学“优质均衡,共同提高”。
关键词: 校本教研 教研网络 网络教研 专业引领
在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中,校本教研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课改实验的主旋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受时空、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校本教研活动大多局限于学校范围,对于立体式的教研网络建设、校际间的校本教研网络的建立研究较少。我市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利用市教研室这个专职教研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职能,充分发挥已建立的教研机构网络(市教研室、学校集团联盟、学校教研组三级校本教研网络),建立科学、高效、集团化的教研模式,构建立体式的教研平台,实现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多向交流、切磋、分享、讨论,形成跨学校、跨人群、多角度的教研网络,依托名师引领,共享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全市中小学“优质均衡,共同提高”。
一、瞄准当下,寻找推进校本教研改革的动力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指出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其目的是缩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让适龄儿童少年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我市在2009年被省政府评为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但是校际之间仍有差别,某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不求实效。部分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师教学各自为战,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某些老教师知识老化,视野狭窄,缺乏创新与激情。有些学校缺乏专业教师、骨干教师的指导,没有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教研活动处于较低层次。基于此,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势在必行的变革。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提高全市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提供必要的研究平台和专业技术支持呢?这就需要建立一体化的校本教研系统,整合市教研室、校际间、校内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研究成为学校中心工作,使教研活动规范、有序、持久地开展下去,从根本上解决校际间教研活动不均衡,农村教师信息闭塞、理念僵化、方法陈旧、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因此,构建区域性的教研网络势在必行。
二、立足发展,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
1.构建“教研室—联盟(集团)中心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三级立体式的教研网络。
近年来,我市教育局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教学条件,在全市中小学实现班班通。2012年,为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教育局根据办学规模、地理位置、生源分布、教育质量、发展态势等方面,由城区或乡镇优质学校牵头,在全市组建由外国语中学、第二中学、实验中学、第十五中学、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实验小学、联盟小学为龙头的八个教育集团(联盟),有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这些举措为校本教研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我们充分依托现有资源,整合教研室、联盟集团、学校教研组力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构建“教研室—联盟(集团)中心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即以教研室为中心向外辐射,带动联盟集团、校际间教研组,营造网络校本教研氛围,形成及时、多样、互动的教研交流群体,发挥各级教研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教育集团或联盟的带动作用,多层面、立体化地开展教研活动。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基本建立一体化校本教研制度,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进一步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专业引领体系,带动全市教师共研共进。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从各学校中选拔一批骨干教师,组建成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课学科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职责分明,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经常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和一线教师共研共课,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同时,瞄准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答疑问难、主题研讨等活动,丰富网络教研内容,提高网络教研质量。如开展名师课堂活动,名师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到基层学校上一节示范课,为学校提供教学示范;开展习题研究工作,名师工作室与全市各年级各学科教学同步,每周出一份质量高、内容精的周清题,供各校使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带领各集团联盟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工作,指导全市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完成具有本市教学特色的中小学学科训练指南的编辑工作,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建立博客、QQ等交流空间,丰富“名师工作室”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重建集团联盟教研组织,实现集团联盟一体化发展。
中小学教育集团(联盟)的成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我们充分依托中小学教育集团(联盟)力量,加大集团(联盟)校本教研工作力度,指导集团(联盟)建立各自教研活动制度,成立集团(联盟)中心教研组,通过丰富多样的教研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成立集团(联盟)教研组,选派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开展“送教下乡”、“同课同构”等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业务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集团成员之间定期安排教师合理流动,对富余或短缺学科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实现集团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各校均衡发展。二是统一组织教研活动,制订学期教研活动计划。每学期按计划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异校赛课、教案作业展评”等活动。互相学习彼此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最终实现集团内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三是集团捆绑评价,一体化发展。集团内统一组织质量检测,统一分析,统一评价,互找差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教育质量检测的同时强化集团内教学研究,推进集团教育质量整体提高。
关键词: 校本教研 教研网络 网络教研 专业引领
在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中,校本教研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课改实验的主旋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受时空、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校本教研活动大多局限于学校范围,对于立体式的教研网络建设、校际间的校本教研网络的建立研究较少。我市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利用市教研室这个专职教研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职能,充分发挥已建立的教研机构网络(市教研室、学校集团联盟、学校教研组三级校本教研网络),建立科学、高效、集团化的教研模式,构建立体式的教研平台,实现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多向交流、切磋、分享、讨论,形成跨学校、跨人群、多角度的教研网络,依托名师引领,共享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全市中小学“优质均衡,共同提高”。
一、瞄准当下,寻找推进校本教研改革的动力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指出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其目的是缩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让适龄儿童少年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我市在2009年被省政府评为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但是校际之间仍有差别,某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不求实效。部分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师教学各自为战,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某些老教师知识老化,视野狭窄,缺乏创新与激情。有些学校缺乏专业教师、骨干教师的指导,没有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教研活动处于较低层次。基于此,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势在必行的变革。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提高全市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提供必要的研究平台和专业技术支持呢?这就需要建立一体化的校本教研系统,整合市教研室、校际间、校内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研究成为学校中心工作,使教研活动规范、有序、持久地开展下去,从根本上解决校际间教研活动不均衡,农村教师信息闭塞、理念僵化、方法陈旧、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因此,构建区域性的教研网络势在必行。
二、立足发展,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
1.构建“教研室—联盟(集团)中心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三级立体式的教研网络。
近年来,我市教育局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教学条件,在全市中小学实现班班通。2012年,为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教育局根据办学规模、地理位置、生源分布、教育质量、发展态势等方面,由城区或乡镇优质学校牵头,在全市组建由外国语中学、第二中学、实验中学、第十五中学、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实验小学、联盟小学为龙头的八个教育集团(联盟),有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这些举措为校本教研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我们充分依托现有资源,整合教研室、联盟集团、学校教研组力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构建“教研室—联盟(集团)中心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即以教研室为中心向外辐射,带动联盟集团、校际间教研组,营造网络校本教研氛围,形成及时、多样、互动的教研交流群体,发挥各级教研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教育集团或联盟的带动作用,多层面、立体化地开展教研活动。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基本建立一体化校本教研制度,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进一步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专业引领体系,带动全市教师共研共进。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从各学校中选拔一批骨干教师,组建成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课学科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职责分明,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经常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和一线教师共研共课,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同时,瞄准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答疑问难、主题研讨等活动,丰富网络教研内容,提高网络教研质量。如开展名师课堂活动,名师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到基层学校上一节示范课,为学校提供教学示范;开展习题研究工作,名师工作室与全市各年级各学科教学同步,每周出一份质量高、内容精的周清题,供各校使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带领各集团联盟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工作,指导全市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完成具有本市教学特色的中小学学科训练指南的编辑工作,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建立博客、QQ等交流空间,丰富“名师工作室”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重建集团联盟教研组织,实现集团联盟一体化发展。
中小学教育集团(联盟)的成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我们充分依托中小学教育集团(联盟)力量,加大集团(联盟)校本教研工作力度,指导集团(联盟)建立各自教研活动制度,成立集团(联盟)中心教研组,通过丰富多样的教研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成立集团(联盟)教研组,选派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开展“送教下乡”、“同课同构”等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业务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集团成员之间定期安排教师合理流动,对富余或短缺学科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实现集团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各校均衡发展。二是统一组织教研活动,制订学期教研活动计划。每学期按计划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异校赛课、教案作业展评”等活动。互相学习彼此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最终实现集团内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三是集团捆绑评价,一体化发展。集团内统一组织质量检测,统一分析,统一评价,互找差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教育质量检测的同时强化集团内教学研究,推进集团教育质量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