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理想模型 提高测量精度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估测大气压强实验中,“估测”必然带来较大的误差.因为测量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尽可能接近真实值,所以教师也会带领学生分析“摩擦力”“空气未排干净”等因素导致的误差可能.由于量程问题,在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大气压力的过程中的确必须用较细的注射器(例如2.5mL规格).选择细的注射器实验成功率较高,却带来了较大的误差.笔者通过实际测量数据分析,强调对该实验的改进应关注精度.
  关键词:大气压强;理想模型;测量精度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2-0016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在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第十章第三节“气体的压强”教学中,关于“估测大气压强”实验,相比人教版教材的实验设计——“吸盘法”(如图1所示),苏科版教材已经改进为通过水平拉动注射器来测量大气压强——“注射器法”(如图2所示).两者原理相同,都是根据p=F/S,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大气压力,“吸盘法”是在将吸盘拉脱的瞬间读数,“注射器法”是发现活塞开始拉动时读数.后者解决了前者读数困难的问题(前者弹簧测力计在运动过程中难以读数且示数保持时间短,后者读数时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示数较稳定),又可以避免吸盘重力对实验的影响.然而“注射器法”实验中活塞与注射器之间存在摩擦,注射器内空气是否排干净,对测量结果也有影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实验室用的弹簧测力计量程有限,选用较粗还是较细的注射器,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4 反思与结论
  反思1:“估测大气压强”实验中“估测”意味着可以有误差,没有必要非常精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注射器筒壁对活塞的摩擦;二是注射器内空气未排干净.倘若在一开始实验的环节,就要注意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失去了这个实验的意义.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快速地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关于该实验中如何提高测量精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再进行交流评估.
  反思2:“估测”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重视误差的大小.测量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值.我们往往希望通过改进实验器材和方法来减小误差.笔者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采用更粗的注射器估测大气压强误差更小.
  反思3:为什么教材中并未要求用“排水”的方法来排净注射器内的空气?因为注射器筒壁对活塞的摩擦会使测量值偏大,而注射器内的小孔内空气无法排干净会使测量值变小.这两个因素同时产生,恰恰能使“估测”误差更小.当然,这仅仅是快速“估测”前提下的巧合,在分析论证的时候,必须把这两个因素区分开.
  结论:“估测大气压强”实验能让师生快速地“估测”大气压强的值,由于实验室内弹簧测力计量程有限,为了保证成功率,我们选用了更细的注射器(2.5mL规格),实验更加快速简便.然而,如果实验需要改进,那必定是以增加精度为目的,那就应该尽可能选择更粗的针筒(例如100mL规格).测量需要提高成功率,但是并不能意味着要牺牲精度.教师改进实验应该兼顾成功率和精度,才更有利于教学.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是提高測量精度的最好方法.
  同时,测量精度的提高也更有利于我们得出物理规律,例如“探究定滑轮工作时的特点”时,由于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秤钩都有一定的质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略小于绳子受到的实际拉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实验中所提升的钩码质量取大一些,质量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越接近绳子受到的实际拉力,就更容易得出定滑轮工作时的特点.再如苏科版教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为了忽略卡片自重的影响,我们选用轻质卡片,并增加钩码质量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这一思想方法经常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可以提高测量精度,便于得出物理规律,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息英.估测大气压强值的探究性实验研究[J].物理教师,2007(12):30-31.
  [2] 高静.对“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的创新[J].物理教师,2015,36(08):39 42.
  [3] 苏灵平.精确地做“估测大气压值”实验[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27(Z1):68-69.
  [4]朱文静.“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的误差分析和改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44(16):95.
  [5]毛海玲.对“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的改进[J].物理教学,2014,36(07):46-47.
  (收稿日期:2019-06-23)
其他文献
摘要:选择《全反射》课程,编写脚本文件,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7.0,制作《全反射》微视频.详细介绍了制作这个视频的过程,并总结了微视频制作的要点.  关键词:全反射;数字技术;微视频制作  《全反射》是高中物理选修3-4的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光的学习,也是反射和折射的交汇点.全反射现象研究,既是对反射和折射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又为下一节
摘要:机械效率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对一道滑轮题的分析,探讨了拉力沿竖直方向使用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化问题.  关键词:动滑轮;机械效率  作者简介:袁志彬(1981-),男,镇江,本科,中学一级,主要研究物理实验教学.《简单机械和功》是苏科版九年级第十一章的内容,其中机械效率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笔者听了一节中考复习课,教师讲解了一道习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题目如下:  例1如图1,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是高校大思政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工程类专业课“遥感原理与应用”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滴灌式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开展流程与实践训练案例三部分,介绍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构思过程,实现专业知识内容教学与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交互融通。  [关键词] 课程思政;遥感原理与应用;滴
[摘 要] 为满足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应教育部的要求,材料物理专业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若干门双语教学课程,其中“材料工程基础”是本专业学生接触的首门双语课程。结合课程改革及具体教学实践,分析了“材料工程基础”双语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和教师的英文水平的提高、教材的选取和建设、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探讨了“材料工程基础”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
家庭作业不落实,这是农村初中生的一个普遍现象,既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困扰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笔者带领学校骨干教师,以“问题”为“课题”展开研究.探索出“移动互联网 ”家庭作业新模式.  “移动互联网 ”家庭作业是指在大数据背景下,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云平台,将移动互联网与家庭作业有机整合起来,实现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  1家庭作业原则  家庭作业是由教师布置给学生的、打算用
摘要:中学物理教师需要用一种理智智慧的方式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如认真反思学生错误的原因,反思自己教学的缺漏之处,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成为教学资源(这是其他的资源无法取代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功效,用这样一种宽容的教育方式去处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时,它的效果是惊人的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出现错误时的处理行为,与各位同仁共议.  关键词:观察;辨析;联系;方法  1以错扩展,建立知识与知识
摘要:物理学科抽象性、探究性都比较强,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主动思考、探究的机会,那么问题教学法就顺应了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利用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发思考;认知动力  新课标的实施,给初中物理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要求教师还学生于课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的设置
1问题的提出  平时到学校听老师的课,有时听到老师说:“真不巧,我这堂课讲试卷”,这不仅不想让别人听他的课,还说明试卷讲评课没有什么可听的.日常教学中,无论是章节检测、单元检测,还是期中、期末检测,教师都要对试卷进行讲评,试卷讲评课是教师教学中无法避开的一种课型,也是教师们感觉很难上的一种课型.  自2007年笔者任职青岛市市南区物理教研员工作以来,每年听课都在200节以上,其中有不少试卷讲评课,
摘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涉及到固体压强、液体压强、气体压强和流体压强.复习压强教学时可圍绕豆浆和吸管设计实验,学生学习时非常兴奋,学生思维被激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将所有压强知识连成串,编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压强;豆浆杯;设计教学;思维能力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信息技术
[摘 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多个方面。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研究国内外统计大纲及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以数理统计课程为例,具体研究了教学内容变革的原因、传统知识拓展与新知识的融合并重,结合教学目标分析了基于python的编程软件等在教学中的具体设计、考核评价以及新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这对于建设一流统计学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