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用的是油彩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eSu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的“老油画”是指自1887年李铁夫先生留洋专门学习绘画,及至民国时期接受教育的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百年油画发展史上,第一代、第二代的油画家是重要的开拓者,由于存世量小,价值有待挖掘,所以除了个别艺术家得到了应有的关注,有许多艺术家仍鲜为人知。本刊从1月刊起,将陆续推出“老油画”系列报道,选取独具代表性却并不是耳熟能详的两岸三地的艺术家,讲述他们的艺术之路。
  台湾的西画发展史不满百年,郭柏川作为台湾第一代西画家,颇具代表性,但他的名字对于大陆仍显得略感陌生。生于1901年的郭柏川,1928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他在接受外光派油画正统训练的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现代主义的诸流派。1933年毕业后留日继续研习绘画,回国后长居北平12年。
  留日习画期间,郭柏川认识了画家梅原龙三郎,此人在郭柏川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梅原氏生于1888年,卒于1986年,近百年的生命历程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代,完全参与并见证了日本美术的近代发展历程。1908年梅原赴欧洲留学,师从印象派大师雷诺阿。梅原龙三郎的艺术追求在统一的基调中显出色彩的丰富感,作画喜以红色勾勒表现对象的轮廓线,并发展出用油彩画在日本的和纸上,而非常规的亚麻布。其次,梅原龙三郎回到日本后,也受到传统日本和画的影响,并融入在其后来的艺术创作中,这些都对郭柏川的艺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留日期间郭柏川的经济状况十分拮据,不仅学费没有着落,有时甚至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谈到当时的窘境时,他曾回忆说:“平常我没多少钱,但为了研究人体表现,模特却不能不请。因此只好简单打发三餐问题,日本人习惯上不吃鸡头和内脏,所以能以最少的代价在市场上买到,我常整锅放在供模特保暖的炭炉上煮食,不也是过着食有鸡的高等生活吗?”为补贴生活所需,他还偶尔绘制和服腰带、盘饰,他静物中多作盘碟或许可以从这段经历中看出些许缘由。
  1937年抗战爆发后,郭柏川离开东京,去往满洲写生,随后来到北平直至1948年,郭柏川在北平从事教学与创作期间,他广泛和当地画家交游,尤与黄宾虹交情甚笃,并受到中国画精神意向的影响,将表达精神内涵作为其艺术的首要追求。1946年郭柏川在宣纸上以油彩创作的《苹果与画布》是他北平时期的成熟之作。在北平期间郭柏川患上了当时几乎是绝症的黑热病,这也成为他艺术上又一个节点。
  在医生的建议下,为了疗养身体,郭柏川在1948年9月返回了气候宜人的台湾,这离他初次离开台湾已经22年。返回台湾后,郭柏川便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了其首次台湾个展。1950年,郭柏川应聘到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系任教,直至退休。1952年,他集合一干艺术同道,发起了美术研究团体“台南美术研究会”栽培美术后进,惜因开销过大而难以为继,改由郭柏川在其住处设画室继续从教。除了积极培养台湾本土的美术新生力量,郭柏川还曾向市长谏言,极力主张建美术馆。并曾主张“南美会”的成员捐画作进行义卖来筹集资金,但惜由于少数成员的短见,不愿义捐作品来筹政府项目,最终画家的这一理想还是流产了。
  郭柏川的作品个人风格十分突出,从1943年开始,他开始采用油画颜料直接在宣纸上作画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与他在北平时期受传统中国画意向表达的诉求有很大关系。宣纸是传统中国画表达意境的重要媒介,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水墨渗透迅速,非熟练者不易掌握,而西画作为油性颜料,具有易覆盖,并无水墨所特有的浓淡区别,且下笔即干,无法进行二次修改,所有这些因素均增加了绘者的表现难度,但我们从郭柏川留下的作品中,却发现他很好地调和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种,并开创出极富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他作画喜欢运用笔法迅疾的短线条,这一方面是由于油彩在宣纸上落笔即定,无法再次修改,无法精于细节与质感的描绘,所以郭柏川的作品无论风景,还是静物都以表达大的动势为先。他曾说过:“由于宣纸作画不易修改,运用快速的短笔触较不易失败。”
  色彩运用方面,郭柏川的作品喜以红色,青色线条勾勒轮廓,用色薄但是却能将表达对象的质感带出,画面整体风格清丽雅致,颇有水彩通透的韵味。其次,郭柏川作品中通常皆为暖色系,高明度,高彩度,使得他的作品虽为油彩,却让人联想到轻快、明朗、格调轻松的水彩画般的清新。其静物画《葡萄》便是一生动例证,葡萄是郭柏川较为偏爱的一个静物创作题材,此作完成于1966年。画面紫红的荔枝配以带蓝色边饰的白瓷盘,粉色的背景,阴影处极为透明清澈,视觉元素单纯但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装饰性极强。物象的刻画不求精细,近乎写意。郭柏川早期的静物作品多倾向于细致状写,而1960年代以后的作品则更为注重主观表现与视觉试验。郭柏川作品静物多采用俯视的角度,由少数几组主色组成一个气息绵密,柔和典雅的结构。
  在台湾的那段时间是郭柏川艺术上的成熟期,尤其是许多以表现台南自然风情的写生最为精彩,其中的代表作《台南孔庙大成殿》(1954年),《凤凰城》(1972年)等,用朱红的色彩构建气势恢宏的建筑,从中仍可见北平时期留给他的深刻影响。早期用色和缓,寓居北平时由于京城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的朱红,碧绿、金黄完全不同于早年的室内作画经验,偏爱红色,粉色、湖蓝入画。他用大量的松节油大笔刷底色,透过宣纸造成色调渲染,表现出一种柔和的色调。郭柏川作品有一个独特的签名习惯,即中国印章式的署名,在朱文框内署“柏”字,如为纵式,上书中国数目字的年款,如为横式便以阿拉伯数目配纪年,对画面起到了平衡视觉的效果。《台南孔庙大成殿》所表现建筑与印章均是朱红色调,感情浓烈的将深厚的中国绘画特质融入到西画中,并以其极富个人风格的表现来诠释。
  可以说郭柏川在扩大西画在中国的接受度的同时,更在西洋绘画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点上,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郭柏川曾对学生董日福说到:“我有水彩的特性,也有油画的特性,还有中国的笔法。”台湾评论家王白渊在《台湾美术运动史》中这样概括其艺术:“其画风重感觉,重写不重画,寓繁于简,变化多而极调和,另创一新风格。”
  关于郭柏川的专著,大陆并没有见有出版。台湾所见的出版物也很有限,包括艺术家妻子朱婉华所著《柏川与我》,不过五六本。郭柏川留日期间所作作品目前几不得见,在北京写生的作品留下的也很少,大量作品存于台湾的美术馆与私人藏家手中,艺术家留下的作品基本分为:人物、静物、风景三大类。郭柏川去世时,其家人忙于丧事,存在其画室中的许多作品连同早年梅原寄赠的画册均不翼而飞,这对于研究资料本就匮乏的艺术家不免是一大遗憾。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