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个子系统,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2010年、2011年及2012年的内江甜城湖国际龙舟经贸节已经成为内江这个城市的名片。内江的旅游产业位居全省前列,体育旅游产业资源丰富,体育赛事频繁,为开发内江甜城湖体育旅游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针对内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对内江甜城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内江市 甜城湖 体育旅游 现状调查 研究对策
一、前言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体育旅游产品,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与需求,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二、内江甜城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甜城湖位于内江市的中心地带,人口非常的集中,它是四川西南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四川第三大淡水湖。内江东西抱甜城湖,是环甜城湖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成渝高铁、内威荣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内遂高速公路等骨干道路全部贯通后,内江与周边城市快捷的交通网络就会形成,内江作为成渝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区域地位就会凸现。内昆,成渝等多铁铁路贯穿于内江境内。内江已成为四川的第二大交通枢纽。内江甜城湖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与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国内外大型水上体育赛事组织者及体育旅游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体育盛会落户于内江甜城湖结缘,国内客源市场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快速发展的地域经济优势
内江甜城湖经济圈已经开始启动,经济发展对甜城湖体育旅游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总量居全省第10位,增速居全省第8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9.3%。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60.8:22.9调整为16.3:62.5:21.2。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9.65亿元,增长18.6%,占GDP比重达57.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16元。按内江标准生活水平已经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了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对和谐。内江甜城湖区域经济优势凸显,经济快速增长,“环甜城湖地产圈”、内江市“体育休闲公园”的启动,都需要经济支撑,每年的民间体育赛事在甜城湖举行,高规格的体育盛会为内江甜城湖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更有分量的筹码,也为内江甜城湖承办大型赛事奠定了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使内江甜城湖居民体育旅游消费前卫,经济呈几何级数递增,恩格尔系数下降,从总量上看本区域已具备体育旅游消费能力,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三、内江体育旅游资源问题
(一)资金不足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
内江市发展体育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资源,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中、东部地区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体育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与旅游大市的地位不相称,体育旅游业经济效益不突出,是与内江市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需求相对不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许多问题有直接关系。虽然近年来内江市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其在全省、全国来说仍属欠发达地区。人均GDP(2011年该市人均GDP为9328.3元)、资源平均产出GDP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还是很低,2011年内江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2.9%。社会经济的不发达,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的偏低,事实上已经制约着体育旅游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偏低,人们的消费水平就很有限,直接导致了内江市体育旅游市场内需的相对不足。而有的体育旅游的开发比传统的旅游的开发的费用还要高,旅游的开发必须以足够的资金做后盾。特别是水上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内江市经济水平的有限,已经制约着体育旅游的开发。
(二)观念与消费行为习惯的制约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开发认识非常的有限,根本没有意识到体育旅游是旅游的又一大发展趋势。目前,内江市各大旅行社以及绝大部分景区还以传统观念运作旅游资源,根本不注意产品的升级换代,更不用说对体育旅游的专门研究与开发。没有形成对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认识,这对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是很不利的。内江市相关部门特别是旅游部门对体育旅游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内江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非常有限,在如何从整体上促进内江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根本没有具体长远的规划。这种消费观念体现在旅游上,大多人只愿去参加一些消遣性或观赏性的常规旅游,而对于那些需要一定技巧、体力、智力和具有一定意志力的体育旅游活动却很少有人真正体会他带来的乐趣或参加多次体验。体育旅游要被内江人所接受,还需要对人们的消费理念上的引导与转变,使他们逐步改变原有的消费行为习惯,接受健康消费理念和形成现代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他们能真正从“健体”的意义上参与体育旅游项目。
四、总结
甜城湖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让其进入资源的开发、运作、管理、良性循环。四川的旅游资源是非常的丰厚的,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我们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只看眼前利益,而不走可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对该区域的资源整体规划,走长远发展的道路,把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可承受范围内,做到环境、资源、人文等多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柳伯力,张金桥.四川省体育旅游业发展与问题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
[2] 林波.我国水上运动项目商业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8.
关键词 内江市 甜城湖 体育旅游 现状调查 研究对策
一、前言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体育旅游产品,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与需求,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二、内江甜城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甜城湖位于内江市的中心地带,人口非常的集中,它是四川西南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四川第三大淡水湖。内江东西抱甜城湖,是环甜城湖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成渝高铁、内威荣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内遂高速公路等骨干道路全部贯通后,内江与周边城市快捷的交通网络就会形成,内江作为成渝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区域地位就会凸现。内昆,成渝等多铁铁路贯穿于内江境内。内江已成为四川的第二大交通枢纽。内江甜城湖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与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国内外大型水上体育赛事组织者及体育旅游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体育盛会落户于内江甜城湖结缘,国内客源市场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快速发展的地域经济优势
内江甜城湖经济圈已经开始启动,经济发展对甜城湖体育旅游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总量居全省第10位,增速居全省第8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9.3%。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60.8:22.9调整为16.3:62.5:21.2。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9.65亿元,增长18.6%,占GDP比重达57.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16元。按内江标准生活水平已经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了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对和谐。内江甜城湖区域经济优势凸显,经济快速增长,“环甜城湖地产圈”、内江市“体育休闲公园”的启动,都需要经济支撑,每年的民间体育赛事在甜城湖举行,高规格的体育盛会为内江甜城湖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更有分量的筹码,也为内江甜城湖承办大型赛事奠定了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使内江甜城湖居民体育旅游消费前卫,经济呈几何级数递增,恩格尔系数下降,从总量上看本区域已具备体育旅游消费能力,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三、内江体育旅游资源问题
(一)资金不足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
内江市发展体育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资源,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中、东部地区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体育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与旅游大市的地位不相称,体育旅游业经济效益不突出,是与内江市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需求相对不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许多问题有直接关系。虽然近年来内江市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其在全省、全国来说仍属欠发达地区。人均GDP(2011年该市人均GDP为9328.3元)、资源平均产出GDP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还是很低,2011年内江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2.9%。社会经济的不发达,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的偏低,事实上已经制约着体育旅游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偏低,人们的消费水平就很有限,直接导致了内江市体育旅游市场内需的相对不足。而有的体育旅游的开发比传统的旅游的开发的费用还要高,旅游的开发必须以足够的资金做后盾。特别是水上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内江市经济水平的有限,已经制约着体育旅游的开发。
(二)观念与消费行为习惯的制约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开发认识非常的有限,根本没有意识到体育旅游是旅游的又一大发展趋势。目前,内江市各大旅行社以及绝大部分景区还以传统观念运作旅游资源,根本不注意产品的升级换代,更不用说对体育旅游的专门研究与开发。没有形成对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认识,这对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是很不利的。内江市相关部门特别是旅游部门对体育旅游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内江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非常有限,在如何从整体上促进内江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根本没有具体长远的规划。这种消费观念体现在旅游上,大多人只愿去参加一些消遣性或观赏性的常规旅游,而对于那些需要一定技巧、体力、智力和具有一定意志力的体育旅游活动却很少有人真正体会他带来的乐趣或参加多次体验。体育旅游要被内江人所接受,还需要对人们的消费理念上的引导与转变,使他们逐步改变原有的消费行为习惯,接受健康消费理念和形成现代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他们能真正从“健体”的意义上参与体育旅游项目。
四、总结
甜城湖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让其进入资源的开发、运作、管理、良性循环。四川的旅游资源是非常的丰厚的,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我们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只看眼前利益,而不走可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对该区域的资源整体规划,走长远发展的道路,把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可承受范围内,做到环境、资源、人文等多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柳伯力,张金桥.四川省体育旅游业发展与问题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
[2] 林波.我国水上运动项目商业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