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乎街道的市井生活——香港天水围街道活力空间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住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活力的含义是丰富的,是空间、设施与人们所有活动相互作用的总和.出行、休憩、交往等日常生活与城市中微观空间活力紧密关联,以不同出行方式的可达性评价为基础的空间结构研究,结合分析各类型城市功能设施分布情况,从空间因素角度揭示了城市空间活力的形成机制,本质上是人们的出行规律与城市空间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外在表现.基于空间句法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可以根据交通路径建立不同的轴线模型代表不同的出行方式,用于评价对象空间的多元可达性水平,实现了在同一时空中综合评价多种出行方式与各类设施分布情况的关系.运用此方法评价香港天水围市镇的步行、轻铁和机动车道路的可达性,结合分析各类设施的分布特征及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获取街道行人分布情况,能够使用空间系统中共时作用的多元可达性指标,解释案例区域中步行活动产生的基本规律,也解释了天水围机动车道边行人活动少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梳理了风格派艺术家凡·杜斯堡的建筑创作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分别是:“装饰艺术设计”(1917~1919年)、“色彩解决方案”(1919~1923年)、“可塑性的建筑”(1923~1925年)、“新客观主义”(1926~1931年).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风格派建筑师展”上的三件作品以及凡·杜斯堡工作室-住宅进行解析.文章揭示了凡·杜斯堡对现代建筑理念与设计方法的贡献,指出“可塑的建筑观”对现当代建筑创作的启示性.
随着城市发展的转型提质,社区更新逐渐成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关键领域.从1960年代的邻里复兴运动以来,美国城市实践者持续探索通过社区层面的更新与发展措施来应对城市社会问题的路径,其中社区发展机构作为以社区为本的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协调多元主体、联动多方资源,主导、推动和支持社区的更新和长期发展的重要行动者.本文对社区发展机构推动社区更新的机制和运作模式进行剖析,从而为我国社区更新实践提供经验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