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有力的支撑作用。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其稳固性越强,影响愈是久远。教育家布鲁纳的“科学基本结构”理论及赞可夫的“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都说明了加强基础的重要性。“高效率教学”可以看成是学生用相对较少的精力投人去获取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因此,就微观的课堂教学而言,必须十分注重效率问题,凡是就会事半功倍,这对于作为传统基础科目的语文尤其重要。基于此,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 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 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 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
三、发挥阅读教学优势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的总课时中约占四分之三的比重,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个粗瓷大碗》这篇课文中的“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赵一曼的碗真的丢了吗?联系前面的课文“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展开类比联想获知;赵一曼又把这个粗瓷大碗送给一位战士了,送给谁?什么时候送的?仍然需要学生想象。课文结尾: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教师暗示学生抓住“什么时候”展开想象,使学生体验赵一曼关心别人,爱护同志的崇高品质和希望革命早日胜利的迫切心理。《丰碑》一文教师与学生抓住军需处长"镇定和安详"的神态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们利人的高尚品质。
从认识关系上看,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且为同一主体,即认识活动的主体。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价值主体的发展,师生共同讨论是激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思维活动螺旋上升的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颜黎民的信》“同意将信发表”这一段有一句话,“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如果说了不可告人的话,为什么不怕发表呢?”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有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其次我引导学生搞清楚鲁迅在这一封教育文学青年应该怎样读书的信中是否讲了不可告人的话,再次让学生明白鲁迅不仅在信中披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革命者的血腥事实,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最后让学生感受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鲁迅所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由此可见,学生的“惑”往往比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更精彩,而学生解“惑”的过程正体现了思维的过程,认识发展的过程。
“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一粒种子》的教学,教师开始可出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①本文主要讲什么?②种子’挺一挺’身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③种子的身子是怎样“挺一挺”的?“挺”是什么意思?④种子每次将身子“挺一挺”的原因是什么?⑤种子将身子挺出地面看到了什么?⑥讨论:种子发芽有哪几个几个条件?由问题做先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问题的设计亦体现了整体性原则;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来不仅使低年级的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
四、正确使用教学评价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或课外指导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即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与指导过程中和过程后所要做的工作。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一个鼓励的评价往往能带给学生无尽的学习动力,而一个埋怨的评价也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评价非常重要,它既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是一个善于评价学生的智者。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 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 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 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 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
三、发挥阅读教学优势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的总课时中约占四分之三的比重,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个粗瓷大碗》这篇课文中的“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赵一曼的碗真的丢了吗?联系前面的课文“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展开类比联想获知;赵一曼又把这个粗瓷大碗送给一位战士了,送给谁?什么时候送的?仍然需要学生想象。课文结尾: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教师暗示学生抓住“什么时候”展开想象,使学生体验赵一曼关心别人,爱护同志的崇高品质和希望革命早日胜利的迫切心理。《丰碑》一文教师与学生抓住军需处长"镇定和安详"的神态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们利人的高尚品质。
从认识关系上看,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且为同一主体,即认识活动的主体。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价值主体的发展,师生共同讨论是激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思维活动螺旋上升的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颜黎民的信》“同意将信发表”这一段有一句话,“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如果说了不可告人的话,为什么不怕发表呢?”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有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其次我引导学生搞清楚鲁迅在这一封教育文学青年应该怎样读书的信中是否讲了不可告人的话,再次让学生明白鲁迅不仅在信中披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革命者的血腥事实,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最后让学生感受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鲁迅所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由此可见,学生的“惑”往往比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更精彩,而学生解“惑”的过程正体现了思维的过程,认识发展的过程。
“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一粒种子》的教学,教师开始可出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①本文主要讲什么?②种子’挺一挺’身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③种子的身子是怎样“挺一挺”的?“挺”是什么意思?④种子每次将身子“挺一挺”的原因是什么?⑤种子将身子挺出地面看到了什么?⑥讨论:种子发芽有哪几个几个条件?由问题做先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问题的设计亦体现了整体性原则;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来不仅使低年级的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
四、正确使用教学评价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或课外指导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即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与指导过程中和过程后所要做的工作。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一个鼓励的评价往往能带给学生无尽的学习动力,而一个埋怨的评价也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评价非常重要,它既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是一个善于评价学生的智者。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 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