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滞留小肠内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r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49岁,因“腹痛、腹涨1个月余,伴呕吐”入院,自2001年开始已反复多次出现腹胀、腹痛症状,多伴有呕吐,多次腹平片示中腹部有气液平面,消炎对症治疗能好转,多次检查胃镜、结肠镜及小肠X线钡餐,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无腹部手术史。2007年6月行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节段性增生性病变,胶囊未排出,随访。

其他文献
期刊
针灸对各种疾病包括内脏疼痛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研究发现脊髓是针刺信号和机体伤害刺激信号的初级整合中枢.本实验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后直结肠扩张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变化及腰髓Fos、OX42免疫组化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脊髓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参与针刺调控内脏疼痛作用的中枢神经机制。
目的 观察辅助性T细胞17(Th17)免疫应答是否参与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其Th17免疫应答特异性标志物一特异转录因子孤束核受体(ROR-γt)在大鼠和人颅内动脉瘤壁中的表达。方法建立肾性高血压诱导的Sprague—Dawley(SD)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获取8个sD大鼠颅内动脉瘤。另取15例人颅内动脉瘤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17、RORγ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现代通信技术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将我国现代通信技术推到了另一个高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领我们进入
小肠冗长迂曲,既往诸多的检查方法如口服钡餐全消化道造影、动脉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虽然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各自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小肠疾病的诊治并没有突破性进展,直到近年来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的相继出现并逐步普及,才使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有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比较费城染色体(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第1次完全缓解期(CR1)高危组与标危组患者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blood and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tation, HBMT)术后早期免疫重建与预后特征。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HBMT的49例Ph阴性ALL CR
【摘 要】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便利以及带来较大的效益。从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逐步由过去的小型业务系统向着大型系统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也就应运而生。本文就对计算机网络常见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 物联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