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众考古破解博物馆的“成长期烦恼”正当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sh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自信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自信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最高层面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公众考古是实现文化自信的一种好形式,公众考古能比较好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博物馆研古鉴今,与公众考古融合,能让文物灵动起来、鲜活起来,将文化内涵呈现出来.博物馆导览纸、解谜书、模拟考古体验、考古盲盒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促使观众为中华灿烂文明自豪,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必然坚定中国人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决心.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与旅行创新模式的开展,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关注重点,研学旅行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内乡县县衙博物馆研学旅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博物馆在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并在2016年11月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此背景下,探讨博物馆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