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 小说就是王小波的孩子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onscr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社会学者李银河在《北京晚报》上刊登广告,征集到45对“自愿不育”的已婚夫妇参加她的社会学调查。此时,李银河从美国匹兹堡大学读完社会学博士回国一年,正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师从费孝通。这位国内最早研究丁克家庭的学者也是丁克家庭的实践者。刊登征集广告时,距离她与丈夫王小波商量好结婚不生孩子,已经过去9年。
  “小波家哥哥弟弟,有生男的,有生女的。我的两个姐姐,一个生男的,一个生女的。小波就说:我们也添不出什么新品种了。”李银河说话的声音柔软,不时带点犹豫,隔一会儿就呵呵笑一次,遠不像她时常抛出的观点那么锋利:“就是不想生呗,喜欢二人世界呗。觉得孩子一出生,总要把重点转移到孩子身上吧。当时做决定也没特别严肃,不是好像决定一个重大的、生死似的选择,轻松愉快地就决定了,觉得有孩子和没孩子也没什么大区别。”
  李银河记得,有一个王小波的画家朋友,孩子已经很大了,来家里做客,恍然大悟说:“当初我们结婚的时候怎么根本没想到还有这种可能性?”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没得选,结婚就是生孩子,现在想到这个可能性的人多了。
  无后为大
  因为自愿不育者那时在人口中的比例太小,李银河不得不放弃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改用了征集调查。“这种方式不是很有统计学基础,是探索性的。咱们中国当时的社会分层主要是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这么几大阶层吧。自愿不育的,很明显地集中在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一般工人、农民不会自愿不育。”
  上世纪80年代末,调查对象给李银河的回答里,选择不生育的主要原因中占第一位的竟然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忧虑。一对夫妇写道:“中国人口实在太多了,我们就不再给它增加人口了,既然我们也做不到别的。”另一位写道:“只要我们坚定不生育的信念,为控制人口增长作一点小小的贡献,这比什么都实在。”选择不生育的第二位原因才是今天更常见的“为了生活得更轻松些。”第三个主要原因是自我实现,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愿为生养后代浪费精力与年华。
  “咱们中国是一个家本位的社会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看出自愿不育这个群体是最跟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格格不入的。”在调查报告里,李银河写道:“第一次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人会感到突兀,因为此话的逻辑不是十分直观。孝的内容首先是对长辈的恭敬和侍奉,最大的不孝按逻辑应当是不孝敬父母,为什么不生孩子反而比不孝敬父母更重要了呢?当本尼迪克特讲到日本人以生养子女为报答上代的养育之恩时(参见《菊与刀》),她也只是将这种在西方人看来十分奇特的逻辑当作一种既存事实来描述的,至于这种现象的成因她也未说清。……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延续种族的本能与需要被抽象为一种固定的行为规范,使人们在害怕陷于不孝的恐惧中达到了延续种族的目的。不知作为炎黄子孙对于这种文化传统是该庆幸呢,还是该叹息?”
  那李银河自己有没有受到家长的压力呢?“会说你们生孩子我给你们看着什么的,不会说不生我跟你玩命。我家和王小波家(父母)都是那种老干部吧,特别早参加革命,也是民主青年,反叛中国传统习俗。我记得我爸爸有一次说过,一听见这个‘孝’字,就觉得恶心。哈哈,我爸那个人很激烈。”
  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生活重新来过,李银河说可能还是选择不要孩子。
  1997年,45岁的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去世。此时,李银河也是45岁。许多人问过,如果有一个带着王小波基因的孩子留下来,是不是更能给她安慰?
  李银河回答:“他的小说也是他的孩子呀。孩子这东西就看怎么看了。我可以没事翻翻他的小说,就是他精神上的孩子,跟肉体上的孩子有什么大区别呀!”
  几年后,人们在李银河身边发现一个叫作壮壮的小男孩。她在博客里写:“我睡不着觉,一想起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生命在想着我,眼泪就流个不停,眼泪一直流到耳朵里,凉凉的。”“我这个人原来好像没有什么母性的,记得还有人说过我由于没有母性所以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波伏瓦否认母性是天生来的,认为女人完全可以选择母性和非母性。但是可爱的小壮壮,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儿,他话还说不大清楚,就会对我有这样的感情,这样的倚赖,这对我来说,真是世间难寻的一种情感体验。……我不在乎因为有了母性就成了一个更完整的女人(完整不完整有那么重要吗),我只是陶醉在这种甘醇的爱与被爱的情感之中。”
  这个收养的漂亮小男孩已经12岁了,还在上三年级。“他发育特别晚吧,没办法,我就鼓励他呗。让他快乐、幸福就行了,又不指望他去挣钱来养我。呵呵。”李银河为他四处找好老师,记下他说过的好听句子:“美丽的妈妈开满山坡”,“美丽的生命,奇异的生命,留下吧!”
  这样领养孩子会违背以前的丁克观念吗?
  “丁克也是一种很偶然的选择,不算什么信念呀!”李银河说:“只不过就是觉得有也行,没也行。正好就选择了没有。后来,想养了就养一个呗。这种决定都是偶然性的。并不是说像独身主义,我要去结个婚,就是一个很大改变,把原来信奉的东西改了。”
  丁克论坛上,争吵声常常此起彼伏。非丁克们指责丁克们太奇怪,丁克们反击说这些非丁克们素质差。李银河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生或不生。因为多数人都在习俗里,丁克被指责是很自然的。可是,这些选择不生的人,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反传统的,有的人可能会有那种比较激越的感觉,把他的选择当作一种反习俗的作法,认为自己正确优越。一边是家庭本位,一边是个人本位。其实,文化和价值观这个东西,真不能说哪边对,哪边错,分不出好坏来的,谁也不比谁高明。”
  1989年的调查报告里,李银河如此总结:“希望中国人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他之生育是他选择了生孩子这种生活方式;他之不育是他选择了不要孩子这种生话方式。”
其他文献
试着想象这样一个人:16岁、金发、英俊、天赋极佳、极为富有且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赚来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还能吸引数以千万计的女孩儿哭喊着向他投怀送抱,他是不是让人嫉妒、羡慕,甚至直呼造物主太过偏心?但如果这个人的名字是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一切却又变得理所应当起来。  2011年2月14日,第53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尽管颗粒无收,但他3度出场。先是吉他独唱自己风靡全球的单曲《Ba
在其辩护律师看来,海原县公安局国保大队查马忠琦的逃税问题,属于选择性执法,完全违背了程序正当的原则  5月31日,宁夏中卫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午8时许,武警、特警、巡警、法警,依次在门口、通道以及法庭内有序摆开,默然肃立、气氛凝重。  海原县“马忠琦逃税案”二审在此进行,三楼的一个能容纳下一百六七十人的审判大厅内,座无虚席。  人群中,有马忠琦的家属,更有众多党政干部,连主审此案的单位——中
1933年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最高法院对陈独秀“叛国罪”案进行第三次公开审判。  在章士钊为他做了长达53分钟的辩护后,陈独秀站在被告席上要求自辨,并发表了自撰的《辩诉状》,对自己三十多年的追求和革命生涯做了一次自我总结。  “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抗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者,于今三十余年”;五四以后,他组织中共之“终极目的”,是“实现无剥削无阶级人人‘更尽
当时的吉尔吉斯斯坦人民愤然抛弃了腐败缠身的官僚机构,推翻了前总统阿卡耶夫,选举了新的领导人巴基耶夫。国际社会普遍对此表示欢迎,正如他们此前在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地革命中所持的态度一样。  几年之后,希望落空,民主倒退,不断曝出的丑闻再次笼罩全国:选举被操控,反对者被逮捕,记者被攻击,媒体遭到严厉审查。2005年以后,有15名反对新任总统的反对派寻求海外政治避难,更多的人被投入监狱,其中一些死于可疑的
在11月29日举行的联大会议上,巴勒斯坦以138票支持、9票反对、41票弃权的成绩成功入联,将身份由“观察员实体”转变为“观察员国”。这一结果标志着全世界至少179个国家都支持或不反对巴独立建国,并乐见其参加联合国。只有美国、以色列、加拿大、捷克、巴拿马、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瑙鲁和帕劳提出异议。  美国投反对票,早已在预料之中,这种明知故犯式的“打脸”通常让人无言以对——就在两年前的联大,同
午夜忽然被腹痛弄醒,可能因一时间吃得太多,接受不来之故。今天晚上是我自手术出院后,第一次在公众场所出现。事缘今天是我一个好友生日,他以前也曾出来混过,廿多年前已经改做正行,现在事业非常成功。他特意选择了我家附近的他名下的一家酒楼,摆了两围寿宴,要求我出席,顺带与一班我亦认识的朋友,祝贺他生日和我大病初愈。一举两得,会上气氛非常好。  记得上一次聚會也是非常兴奋,当时四川汶川大地震,由他带头在尖沙咀
最好的和最坏的    现代奥运会114年历史中,我们可以轻易划出两个时期,前一个属于皮埃尔德顾拜旦,他是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后一个属于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正是他,把负债累累的国际奥委会变成了全世界最有影响的非政府组织,其成员数目甚至超过联合国。可是在他任期的后半段,这个宣扬“爱与和平”的组织却被兴奋剂和贿选丑闻缠上了,过度的商业化更引来了诸多质疑。  而对中国人来说,没有萨翁,重返奥运会的时间也
“我不可能改变整个城市,我只能确保一小部分区域的安全。但只要这对一两个人有用,就是一种胜利”    大多数男孩儿大概都有过英雄侠客的情结——穿上帅气的战衣,穿行于夜色间,惩恶扬善,不时制造英雄救美的佳话。长大后,有些人选择看蜘蛛侠、蝙蝠侠或钢铁侠之类的“超级英雄”系列漫画和电影来寄托梦想,还有些人则会选择化身成“超级英雄”——电影《海扁王》的情节也会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美国西雅图郊区出现了一个自称
“我们民族最近处在一个比较躁动的过程,整个社会环境是浮躁的。老师也就免不了浮躁,而且一旦在学术上得到成就,就能迅速跟待遇职称直接挂钩”    人物周刊:上海纽约大学于今年1月19日正式获教育部同意筹建,将由纽约大学与华东师大共建,是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2013年有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招收首届本科生。它的建立对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会有多大的改变?  刘经南:我认为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不会是大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有的只是哲学史家,真正能称得上哲学家的寥寥无几。然而,大概没有人会怀疑李泽厚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哲学家。  李泽厚成名于1950年代,以“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卓然成家。他从70年代末开始更是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先后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积淀说”、和“情本体说”等。他既熟知西学,对康德哲学下过苦功夫,对本土的文化传统又能深入地把握。难怪最权威的美国《诺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