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二五”期间滨州供电公司按国家电网公司要求,把“三集五大”建设作为改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积极推动管理创新,按照扁平化、专业化要求将调度与监控专业合并,初步实现了“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电网运行集约化管理。以“调控一体化”实施前后的效果为出发点进行分析,简要阐述调控一体化对电网运行管理带来的全新变化,就如何加快调控一体化融合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运行;调控一体化;调度;监控
作者简介:耿晓辉(1986-),男,山东潍坊人,山东滨州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陈小鹏(1987-),男,山东滨州人,山东滨州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山东 滨州 256600)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219-02
滨州供电公司于2009年6月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成立了变电运行工区,对公司直属变电站进行集中监控与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网调度的运行管理水平,2012年9月,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安排下,滨州供电公司开展大运行改革,调度与监控专业正式合并,实施集约融合,揭开了“调控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一、改革背景
大运行改革前,调度与监控实行分开管理模式,调度专业负责滨州电网所有变电站的指挥、事故处理,变电运行工区负责公司所有变电站的监控、巡视、操作等工作。原变电运行工区有监控值班人员68人,监控系统终端机8台,调度所有调度值班人员12人,调度终端4台。
运转中业务流程冗繁复杂,公司所属变电站预告、逐项令和综合令的预令等调度指令以邮件等形式发至变电运行工区;操作队到达现场后在现场与调度联系,进行现场操作和事故处理;变电运行工区负责信息监控,发现异常信号进行分析并先汇报调度,再由调度进行相关处理;且调度中心负责无功电压监视,电容器投切、主变分接开关的操作要向变电运行工区下达指令操作。
这种调控运行模式主要存在管理层级多、业务流程复杂、运维人员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变革。
二、改革实施
1.初步搭建“调控一体化”模式
公司以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原则,综合考虑业务流程和运行操作等的实际需要,将调度所更名为电力调控中心,从变电运行工区选拔监控员20人成立监控班,运用调度EMS平台,实现电网调度与运行监控的有效整合,削减了管理层级,有效缓解了电网规模不断发展与运维人员不足的矛盾,初步搭建“调控一体化”新框架。
(1)完善规章制度。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建立了调控协作的机制,修订了电力调控中心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标准,制订了《调控一体化实施方案》和《调控一体化试运行方案》,把分工提前明确,有序进行监控业务交接、通道调试等各项工作,完善了相关业务流程。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满足调控一体化多人值班的需要,滨州供电公司改造了调控值班室,扩充调度值班座席和生活服务设施,同时重新规划了厨房、更衣室等生活设施,并增加新的技术支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大屏幕等设备,升级相关信息网络通道,提高调控值班室至各机房的通信可靠性。
2.采取措施,促进“调控一体化”融合
为使调控一体化管理流程更加清晰,公司通过对工作标准、工作职责、业务流程、人员培训、值班系统等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调控融合的措施。
(1)完善工作标准。为适应全新的调控一体化模式,调控中心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各项标准对调度运行有关的规程规章、标准制度、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修订、补充和完善,制订调度内部及与部门间的主要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配合大运行体系建设技术标准修订(包括新订)数量43项、新颁布6项;管理标准修订(包括新订)数量39项,新修订11项;工作标准修订(包括新订)数量55项,新修订24项;业务流程优化(包括新增)数量32项,优化7项。
(2)调整工作职责。设备的管理职责权限不变,调控中心负责整个电网安全运行、开关的远方单一遥控操作及信息监控。变电运维工区负责现场操作、设备异常缺陷报缺和消缺。同时为调控中心新增的信息监控责任制定新的规范。将监控信息分为事故、异常、越限、变位等四类信息,明确电力调控中心负责事故、异常、越限、变位信息的实时监视。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深入进行信息规范分层,采用多种技术措施“过滤”无效和冗余信息,提高集中监控的效率和安全性。
(3)改进业务流程。
1)异常处理流程。调控中心发现设备异常信息,由调控监督现场完成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形式,增加了调度对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监督。
2)事故处理流程。调控中心监控到事故信息,迅速判断所发事故,直接在监控机上远方遥控操作,有利于迅速处理事故,减少损失保障电网安全。
3)运行方式和调负荷流程。直接远方控制操作进行调整运行方式和调负荷。变电运维人员不用再到站,且免去了调度指令的接收与回复程序,明显缩短了操作时间,降低了电网的风险。
3.统一运用OMS系统
公司依托省地一体化OMS系统,将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新的“大运行”工作模式与机构设置导入地区电网OMS系统管理中。共完成了调控管理、方式业务、保护业务、内控管理、自动化、通信、综合管理等9个专业数十个模块的流程控制,建立了比较全面、统一规范的设备体系结构,实现了“内部管理流程化,运行管理整体化,专业管理规范化,信息管理集成化”的调度管理目标。电网OMS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各级调度间横向与纵向的数据整合、调度生产的流程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对调度工作的信息化深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的科技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目前,OMS系统已成为调度日常生产、管理的重要数据和业务支撑平台,为调控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改革成效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运行,滨州供电公司实现了电网运行调控一体的全新变革。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完善和提高,但调控一体化的管理优势已经初步显现。滨州供电公司在资源配置、应急能力、安全供电可靠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1.整合资源,效率提高明显
调控一体化优化了公司电网运行系统核心资源,保障调度、变电站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调控中心重新调整业务流程,在技术功能作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了管理职能的集成,建立了全新的调控监控集中管理模式。调控一体化将原运行人员重新配置,使调控班完成了地调和监控的工作任务,提高了人员的利用效率,有效缓解了运维人员紧张的压力。统计显示,市调监控效率由0.68等效站/人提高到2.7等效站/人,市调提高297%。
2.配合密切,缩短事故处理时间
调控一体化模式同时也消除了调度与监控的物理距离,减少了工作环节,有效提升了电网运行的调控能力。电网发生事故或设备出现缺陷时,监控员为调度员第一时间提供了详细的设备运行信息,通过共同分析可以帮助调度员快速、全面地掌握电网运行信息,形成准确的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单一故障,在实行调控一体化后操作可以在2分钟之内完成。如果是多个变电站同时发生的故障,事故恢复时间的缩短更明显。经统计,35千伏及10千伏线路故障定位时间分别由原来的24.8分钟和15.6分钟缩短到15分钟和12.3分钟,分别减少26.5%和21.2%。110千伏及以上线路掉闸强送时间由17.13分钟缩短到6.65分钟,减少61.2%。
3.业务提升,电网安全可靠性提高
将互相渗透的调度和监控整合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员工的业务技能更加完善全面。通过监控使调度员能全面掌握电网设备运行状态,改变听取变电运行工区汇报的状况,从而能够准确快速地对事故异常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调度使监控人员了解电网运行方式的改变等情况,改变以前只知点而不知面的情况,有助于把握监控重点,进一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整合后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指令直接下达,确保调度指令下达的正确性,同时减少了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调控员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电网运行情况,直观了解电网运行的各项参数和相关信息,进而对变电站设备的各种异常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提高应急抢修效率,降低电网运行风险。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经过半年多的运行,调控一体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调度传统工作的转变步伐还需加快。调控一体化后,调度中心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在负责电网指挥的同时,还要对各变电站内部设备进行监视。要在工作中加快适应新的管理运行模式,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第二,调控一体化后总值长是由原调度值长担任的,这样就增加了总值长的工作量。总值长不仅要负责原来的调度业务,还要负责新增的监控业务,任务繁重。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尽快完善各项手册,优化工作流程、梳理规章制度和标准。第四,努力提高运行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多进行各种培训,使员工从思想上积极适应调控一体化的需要。
五、结语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是在远程监测和控制等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全新运行模式,是适应当前形势的电网运行的创新,为提高电网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电网调度与变电运行监控职能的一体化整合优化了运行系统核心资源,实现了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早日实现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峰,倪斌,贺成利.一种用于统一 OMS与 PMS 设备库的 BSM 结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9):50-53.
[2]赵普,瞿静文,马建华.江苏电网调度运行与生产管理系统的集成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6):104-106.
[3]张龙,孙大雁,赵普,等.基于大运行省地县一体化调度运行管理系统的建设[J].电力信息化,2012,10(5).
关键词:大运行;调控一体化;调度;监控
作者简介:耿晓辉(1986-),男,山东潍坊人,山东滨州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陈小鹏(1987-),男,山东滨州人,山东滨州供电公司,助理工程师。(山东 滨州 256600)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219-02
滨州供电公司于2009年6月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成立了变电运行工区,对公司直属变电站进行集中监控与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网调度的运行管理水平,2012年9月,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安排下,滨州供电公司开展大运行改革,调度与监控专业正式合并,实施集约融合,揭开了“调控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一、改革背景
大运行改革前,调度与监控实行分开管理模式,调度专业负责滨州电网所有变电站的指挥、事故处理,变电运行工区负责公司所有变电站的监控、巡视、操作等工作。原变电运行工区有监控值班人员68人,监控系统终端机8台,调度所有调度值班人员12人,调度终端4台。
运转中业务流程冗繁复杂,公司所属变电站预告、逐项令和综合令的预令等调度指令以邮件等形式发至变电运行工区;操作队到达现场后在现场与调度联系,进行现场操作和事故处理;变电运行工区负责信息监控,发现异常信号进行分析并先汇报调度,再由调度进行相关处理;且调度中心负责无功电压监视,电容器投切、主变分接开关的操作要向变电运行工区下达指令操作。
这种调控运行模式主要存在管理层级多、业务流程复杂、运维人员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变革。
二、改革实施
1.初步搭建“调控一体化”模式
公司以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原则,综合考虑业务流程和运行操作等的实际需要,将调度所更名为电力调控中心,从变电运行工区选拔监控员20人成立监控班,运用调度EMS平台,实现电网调度与运行监控的有效整合,削减了管理层级,有效缓解了电网规模不断发展与运维人员不足的矛盾,初步搭建“调控一体化”新框架。
(1)完善规章制度。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建立了调控协作的机制,修订了电力调控中心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标准,制订了《调控一体化实施方案》和《调控一体化试运行方案》,把分工提前明确,有序进行监控业务交接、通道调试等各项工作,完善了相关业务流程。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满足调控一体化多人值班的需要,滨州供电公司改造了调控值班室,扩充调度值班座席和生活服务设施,同时重新规划了厨房、更衣室等生活设施,并增加新的技术支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大屏幕等设备,升级相关信息网络通道,提高调控值班室至各机房的通信可靠性。
2.采取措施,促进“调控一体化”融合
为使调控一体化管理流程更加清晰,公司通过对工作标准、工作职责、业务流程、人员培训、值班系统等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调控融合的措施。
(1)完善工作标准。为适应全新的调控一体化模式,调控中心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各项标准对调度运行有关的规程规章、标准制度、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修订、补充和完善,制订调度内部及与部门间的主要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配合大运行体系建设技术标准修订(包括新订)数量43项、新颁布6项;管理标准修订(包括新订)数量39项,新修订11项;工作标准修订(包括新订)数量55项,新修订24项;业务流程优化(包括新增)数量32项,优化7项。
(2)调整工作职责。设备的管理职责权限不变,调控中心负责整个电网安全运行、开关的远方单一遥控操作及信息监控。变电运维工区负责现场操作、设备异常缺陷报缺和消缺。同时为调控中心新增的信息监控责任制定新的规范。将监控信息分为事故、异常、越限、变位等四类信息,明确电力调控中心负责事故、异常、越限、变位信息的实时监视。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深入进行信息规范分层,采用多种技术措施“过滤”无效和冗余信息,提高集中监控的效率和安全性。
(3)改进业务流程。
1)异常处理流程。调控中心发现设备异常信息,由调控监督现场完成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形式,增加了调度对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监督。
2)事故处理流程。调控中心监控到事故信息,迅速判断所发事故,直接在监控机上远方遥控操作,有利于迅速处理事故,减少损失保障电网安全。
3)运行方式和调负荷流程。直接远方控制操作进行调整运行方式和调负荷。变电运维人员不用再到站,且免去了调度指令的接收与回复程序,明显缩短了操作时间,降低了电网的风险。
3.统一运用OMS系统
公司依托省地一体化OMS系统,将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新的“大运行”工作模式与机构设置导入地区电网OMS系统管理中。共完成了调控管理、方式业务、保护业务、内控管理、自动化、通信、综合管理等9个专业数十个模块的流程控制,建立了比较全面、统一规范的设备体系结构,实现了“内部管理流程化,运行管理整体化,专业管理规范化,信息管理集成化”的调度管理目标。电网OMS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各级调度间横向与纵向的数据整合、调度生产的流程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对调度工作的信息化深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的科技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目前,OMS系统已成为调度日常生产、管理的重要数据和业务支撑平台,为调控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改革成效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运行,滨州供电公司实现了电网运行调控一体的全新变革。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完善和提高,但调控一体化的管理优势已经初步显现。滨州供电公司在资源配置、应急能力、安全供电可靠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1.整合资源,效率提高明显
调控一体化优化了公司电网运行系统核心资源,保障调度、变电站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调控中心重新调整业务流程,在技术功能作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了管理职能的集成,建立了全新的调控监控集中管理模式。调控一体化将原运行人员重新配置,使调控班完成了地调和监控的工作任务,提高了人员的利用效率,有效缓解了运维人员紧张的压力。统计显示,市调监控效率由0.68等效站/人提高到2.7等效站/人,市调提高297%。
2.配合密切,缩短事故处理时间
调控一体化模式同时也消除了调度与监控的物理距离,减少了工作环节,有效提升了电网运行的调控能力。电网发生事故或设备出现缺陷时,监控员为调度员第一时间提供了详细的设备运行信息,通过共同分析可以帮助调度员快速、全面地掌握电网运行信息,形成准确的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单一故障,在实行调控一体化后操作可以在2分钟之内完成。如果是多个变电站同时发生的故障,事故恢复时间的缩短更明显。经统计,35千伏及10千伏线路故障定位时间分别由原来的24.8分钟和15.6分钟缩短到15分钟和12.3分钟,分别减少26.5%和21.2%。110千伏及以上线路掉闸强送时间由17.13分钟缩短到6.65分钟,减少61.2%。
3.业务提升,电网安全可靠性提高
将互相渗透的调度和监控整合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员工的业务技能更加完善全面。通过监控使调度员能全面掌握电网设备运行状态,改变听取变电运行工区汇报的状况,从而能够准确快速地对事故异常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调度使监控人员了解电网运行方式的改变等情况,改变以前只知点而不知面的情况,有助于把握监控重点,进一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整合后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指令直接下达,确保调度指令下达的正确性,同时减少了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调控员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电网运行情况,直观了解电网运行的各项参数和相关信息,进而对变电站设备的各种异常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提高应急抢修效率,降低电网运行风险。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经过半年多的运行,调控一体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调度传统工作的转变步伐还需加快。调控一体化后,调度中心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在负责电网指挥的同时,还要对各变电站内部设备进行监视。要在工作中加快适应新的管理运行模式,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第二,调控一体化后总值长是由原调度值长担任的,这样就增加了总值长的工作量。总值长不仅要负责原来的调度业务,还要负责新增的监控业务,任务繁重。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尽快完善各项手册,优化工作流程、梳理规章制度和标准。第四,努力提高运行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多进行各种培训,使员工从思想上积极适应调控一体化的需要。
五、结语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是在远程监测和控制等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全新运行模式,是适应当前形势的电网运行的创新,为提高电网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电网调度与变电运行监控职能的一体化整合优化了运行系统核心资源,实现了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早日实现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峰,倪斌,贺成利.一种用于统一 OMS与 PMS 设备库的 BSM 结构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9):50-53.
[2]赵普,瞿静文,马建华.江苏电网调度运行与生产管理系统的集成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6):104-106.
[3]张龙,孙大雁,赵普,等.基于大运行省地县一体化调度运行管理系统的建设[J].电力信息化,20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