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hui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课改;思考;教育评价;社会期望;校长
  管理;教师行动;学生学习;家长支持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68—02
  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几年来,政府行为有效落实,课程资源日益优化,教育共同体思想理念不断进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转变,学生探究及创新意识有所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课改规定动作渐次有序进行。但粗浅观察实验过程,政府推得紧,学校催得快,专家吹风强劲,校长态度坚决,教师举棋不定,学生被动跟进,家长茫然不知所从,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只有进一步引导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协同行动,才能把新课程实验引向深入,向着素质教育的未来走去。
  教育评价:快点转
  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和民主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更是一个言论自由和评价环境越来越宽松的社会,谁都可以评价教育,谁都可以点评学校。教育要遵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更要按人才成长规律办事,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不能不考虑多方评价。面对学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学校推进新课程实验,最希望的是政府的教育评价尽快从传统教育评价向现代教育评价转变,从以成绩决定选人向多元评价选人转变,用素质教育的指挥棒指挥素质教育,用创新教育的方向盘调控创新教育,评价“端”则教育“正”,指挥“前”则士卒“进”。
  社会期望:勿功利
  社会的需要决定着教育实现的目标。学校教育植根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必然要面向社会,对人民负责。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和要求,必然对学校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教育终究是要培养“人”,而不能只盯着“分”,教育本质是要发展“人”,而不是要发展“分”,教育目光要面向明天、面向全球、面向民族,不能直盯当下、痴盯高考、只盯家庭。面对当前的社会需要,我们强烈希望社会评价勿功利、勿偏激,社会及政府不要“唯高考是瞻”,家庭发展不要“唯升学是路”,学生家长不要“唯分高是途”,学生本人不要“唯拼分是本”,一切盯着分数“看”,一切围着分数“转”的要求太偏了,我们要把对孩子的正确要求由“要高分”转化为“要高才”。
  校长管理:莫为难
  当下的校长在新课改面前是左右为难,面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他多么想大改特改,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回归幸福,让课堂成为智慧的天堂,让学校成为精神的伊甸园。而转身面向社会和家长的要求,他们就是看成绩,就是要让孩子上大学,学校少干与成绩无关的事,以免影响考大学,这就无形中牵制了校长的手。
  同时,校长面对几十年以知识传授为己任的教师们和多少年来习惯于灌输的学生们,他又犹豫了:教师主张的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吗?他们秉持的教育方式是“学生做主”的方式吗?学生手握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方法吗?让他们改,他们都在改,可短时间内改得过来吗?提起新课改,他们都想改,可习惯于“教教材”的他们面对需要二次开发的课程教材又开发得怎么样呢?面对课堂生成的教育问题,他们能应对自如吗?面对学生做主的学习方式,他们能习惯吗?面对无限的学生潜力,他们能适应吗?另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吗?所以,学校里“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出现了,“新瓶装老酒”的现象发生了……
  再者,政府要“升学率”,学校不能不要,家长要让孩子考高分,学校不能不让,如此一来,学校搞改革,不放心的人就多了,政府一方面坚信改革提效,坚决让学校改,一方面又担心改不好影响高考成绩;教师一方面坚信改革出成效,可面对学生的“跟不上”和“吃不消”,眼睁睁地看见任务完不成,于是就不得不“把持传统不回头”了;学生一方面喜欢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喜欢改,可另一方面要预习、要自学、要研究、要创新、要实践,这一切,他们懒得跟,照样顾虑成绩上不去,校长面对这一切,看着这似改非改的局面,就有些犹豫了……
  好多校长将课改难处诉诸笔端,诸如“课改后教师学生负担太重了”、“好学校须高考、课改两条腿走路”、“不用管高考的学校放心搞课改”、“检查来了搞课改、检查走后搞高考”等等一系列观点就不胫而走了。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想对校长说,新课程实验要成功,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往前走。
  教育是以思想解放思想、以智慧开发智慧、以研究指导研究、以创造激发创造的过程,新课改一定是一条素质教育之路、提升质量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整合课程资源必将从课程上为开发学生素质奠基,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必将提高教学效率,课改实施必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改面前,校长只能走帮助师生转变观念、转变方式、提高效率之路,必须做好教师“换脑”和课堂“既换汤又换药”的工作,必须让学生走在前面。只有以新课改的成功去影响社会的进步,帮助家长转变对教育的评价,满足社会和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才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教育领航人。
  教师行动:别迟缓
  课改推进到今天,全国各地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全面推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许多地方的实验证明,课改是成功的,是势在必行的。今天早已不是探讨是否应该课改的时候了,而已进入探讨怎样搞好课改的历史时期了。
  如果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精神缺乏时代性,我们则只有跟书本、跟专家、跟同行、跟实践学习了;如果我们现在只有“教教材”的习惯,那我们就得摇身变成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了;如果我们主控了课堂,那我们就得给学生让位,还学生的“学习权”了;如果我们只会开必修课,那我们就得开发实施自己特长的校本课程了,并且要学会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果我们只教学,不研究,那就尽快把自己变成一个爱研究、爱创新的人,把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案例研究清楚,把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研究清楚,把自己的优势和问题研究清楚,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学校信赖的、学生喜欢的、家长放心的新型教师。
  学生学习:智慧点   学生学习前人生产和生活经验最快捷的方法是向书本学习,但当下学生学书本最大的误区是只向书本学知识,不向书本学气概、学精神、学方法,只学书本现成的,不学书本蕴涵的,只识记书本上有的,不研究书本上没有的,只说书内的套路,不管书外的实际,热衷于纸上谈兵,忽略于实践创新,导致越学越懒、越学越少、越学越死、越学越僵,钻进了“知识容器”的死角,走不进“智慧使者”的天堂,只做坐而论道的假儒人,不做开天辟地的真英雄。
  新课改的核心是课程,关键在课堂,但新课改最根本的环节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现在“只爱听,不爱想;只会记忆,不会研究;只管自己学,不与人合作;只学小知识,不悟大智慧;只听别人的,不出自己的;只见1加2,不见价值观”的学习方式不变,再丰富的课程、再灵动的课堂,最终都限制了学生的开发和培养,而培养学生具备了研究创新的精神,具备了坚毅探求的习惯,即使课程单一、课堂不够,也可以课外补充,从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
  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实施新课改后师生负担加重了,其本质是由教师只教知识、不点学法,学生学习被动、不会学习造成的,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启而不发,学生没有超前学习的习惯,教师赶不到前面,学生没有研究创新的习惯,教师引不上道,总感觉到时间不够用、进度赶不上、任务完不成、学生跟不上,其实,只要基础教育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
  为此,我们应让我们的学生从家庭生活和学前教育开始,对世界和生活充满无限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从那时候开始,始终从研究得出结论,始终研究出自己的新结论,把对前人经验的质疑和再研究作为己任,别把记忆背诵和人云亦云当作本真,始终相对地、时空地看待知识和真理,始终把研究和创新作为学习的根本方式。
  家长支持:给力点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中国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不论从历史起点还是水平标高上都在人类历史上是可以称道的,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变了我们的母教传统,什么时候忽视了我们的家庭教育,什么时候让学校教育独立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之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发展于墙内,植根于纸上”,远离了社会,远离了实践,远离了生活,远离了人民,从而使部分家长淡化了家教意识,异化了家教责任,甚至于孩子早期的成长和教育是“爷爷奶奶和保姆的义务”,殊不知我们承担了今天发展的责任,却忽视了明天发展的后劲。
  家长手中的摇篮是振兴民族的摇篮,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因而,要的是人才的素质,不单是分数,素质的培养需要改革当下的教育,更应该理解和支持这场改革,从新课改开始,我们联手向素质教育的未来走去。考分能反映素质,但素质不单纯是考分。学生家长单纯的要求会影响学校的方向,更牵动着教师们的手,你们给力的支持会坚定他们的信心,你们片面的要求会影响他们的速度和力度。
  编辑:郭裕嘉
其他文献
针对跳频信号的参数化时频分析方法加以改进。对跳频信号进行完备傅里叶基表示,建立其稀疏优化表示模型,将跳频信号的时频分析问题转化为稀疏优化问题,然后借助近似LO范数优化方
为了平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负载,延长网络生存时间,针对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场景,对低能量自适应分簇分层协议进行改进,提出一种簇头辅助路由算法。新算法采用控制信息与数据信息
为降低短环对低密度奇偶校验(10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迭代译码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欧氏几何的准循环LDPC码构造方法。利用已有的欧氏几何方法构造出不含4环
为了从含有大量物体的复杂背景图像中提取出二维条码,给出一种基于图像连通区域特征、角点特征和边缘特征的提取方法,即将灰度图像二值化后进行形态学处理,排除复杂背景中大量无关因素,对筛选出的子区域进行角点检测准确定位出二维条码的位置。通过采集大量不同光照、不同物体为背景的图像对新方法进行检测,提取结果均获成功。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迷航这种现象,阐述了网络信息素养的概念,指出了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网络信息素养的内涵,说明了图书馆员在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