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秦晴
我能有机会接触到各色人等,
特首也好,流浪汉也好……
不过我个人认为,
我们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去认知这里,
总有一种过客旁观者的感觉。
乖,修修脚指甲! 秦晴 摄
尖沙咀文化中心外,周末放假的姐姐们(菲佣)起舞 秦晴 摄
驻港记者的工作与日常
我从大学起就对摄影很感兴趣,本科毕业论文也是探讨新闻摄影的有关课题,在到香港之前,我在新华社云南分社工作。2013年我被派驻到香港,至今已有三年多,主要工作其实跟在内地分社差不多,负责香港本地的日常新闻报道,以及亚太地区比较重大新闻事件的增援报道。比如尼泊尔地震、东盟峰会、澳网等体育赛事。新华社的图片稿件一律都是经由总社面向全球发稿,发稿线路会根据题材有所分众。
在香港,除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机构都有摄影记者,或是派驻或者本地员工。平时我们之间也有交流。驻港记者的工作节奏与内地差不多,哪里有事情就去哪里,很讲究时效性。有所不同的是,香港本地实在是范围太小,基本任何采访都可以当日事当日毕。不像在国内很多地方,可能一个突发事件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赶赴现场采访拍摄。在这几年工作期间,也能遇到一些香港本地摄影记者,和他们的交流不多。他们比较抱团,对外来的摄影记者比较疏离,比较大的感受是他们也是非常敬业,能感受到当地媒体的工作压力很大。
到香港之前,我对香港的想象和认知主要来自于港剧、粤语歌曲和艾敬的那首歌《我的1997》。猜想虽然是花花世界,但跟内地的文化冲突应该不会太大。最近在做香港回归20年的相关报道材料搜集,去中央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港大史料库找素材,查阅了香港历史变迁的部分文字和图片史料。对自己内心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从1890年代的老香港,到三四十年代的渔村发展、五六十年代的制造业起步、七八十年代的金融业发达、回归之后背靠祖国抗击金融危机的种种历练……感觉到香港从一个弹丸之地的小渔村成长为今天国际金融中心的百年变迁,实属不易。
这个哥们儿办事,靠谱
我能有机会接触到各色人等,
特首也好,流浪汉也好……
不过我个人认为,
我们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去认知这里,
总有一种过客旁观者的感觉。
驻港记者的工作与日常
我从大学起就对摄影很感兴趣,本科毕业论文也是探讨新闻摄影的有关课题,在到香港之前,我在新华社云南分社工作。2013年我被派驻到香港,至今已有三年多,主要工作其实跟在内地分社差不多,负责香港本地的日常新闻报道,以及亚太地区比较重大新闻事件的增援报道。比如尼泊尔地震、东盟峰会、澳网等体育赛事。新华社的图片稿件一律都是经由总社面向全球发稿,发稿线路会根据题材有所分众。
在香港,除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机构都有摄影记者,或是派驻或者本地员工。平时我们之间也有交流。驻港记者的工作节奏与内地差不多,哪里有事情就去哪里,很讲究时效性。有所不同的是,香港本地实在是范围太小,基本任何采访都可以当日事当日毕。不像在国内很多地方,可能一个突发事件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赶赴现场采访拍摄。在这几年工作期间,也能遇到一些香港本地摄影记者,和他们的交流不多。他们比较抱团,对外来的摄影记者比较疏离,比较大的感受是他们也是非常敬业,能感受到当地媒体的工作压力很大。
到香港之前,我对香港的想象和认知主要来自于港剧、粤语歌曲和艾敬的那首歌《我的1997》。猜想虽然是花花世界,但跟内地的文化冲突应该不会太大。最近在做香港回归20年的相关报道材料搜集,去中央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港大史料库找素材,查阅了香港历史变迁的部分文字和图片史料。对自己内心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从1890年代的老香港,到三四十年代的渔村发展、五六十年代的制造业起步、七八十年代的金融业发达、回归之后背靠祖国抗击金融危机的种种历练……感觉到香港从一个弹丸之地的小渔村成长为今天国际金融中心的百年变迁,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