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行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的结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5例患者共切除病灶68个,切除黏膜直径<3cm者41例,术后两周患者溃疡表面完全被再生腺上皮覆盖,四周后完全愈合;切除黏膜直径>3cm者14例,术后6-8周愈合。本组55例患者5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现象,经针对性处理后均成功止血;3例患者发生狭窄现象,利用水囊进行扩张,术后1个月狭窄均缓解;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该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结肠腺瘤;临床疗效
1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88-01
我院为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疗效,提高结肠腺瘤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55例结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5例结肠腺瘤患者,男33例,女22例,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4.3岁;其中23例患者为腺管状腺瘤,17例患者为绒毛腺管状腺瘤,11例患者为绒毛状腺瘤,4例患者为扁平腺瘤;本组55例患者均符合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适应症。
1.2方法患者均行常规肠镜检查准备,术前建立静脉通道,并且要严密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电、血压等变化情况。术前30分钟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进镜后对患者结肠情况进行全面观察,明确病变位置、大小,内镜直视下喷洒甲蓝液对瘤体进行颜色,然后对其表面形态及腺管开口情况进行观察,在瘤体基底部注射甘油果糖肾上腺素,完全分离病变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在瘤体基底部放置电圈套器,然后收紧钢丝切除黏膜。对于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则应进行多次注射及分块黏膜切除,术后应认真对创面情况进行观察,查看是否有穿孔、活动性出血现象发生,常规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切除的完整性及病变浸润程度进行查看。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2天,并嘱咐患者禁食12小时,流食三天。
2结果
本组55例患者共切除病灶68个,切除标本面积为(22.5±1.0)mm×(16.5±1.0)mm。其中46例患者病灶完全切除,9例患者殘留切除。切除黏膜直径<3cm者41例,术后两周患者溃疡表面完全被再生腺上皮覆盖,四周后完全愈合;切除黏膜直径>3cm者14例,术后6-8周愈合。本组55例患者5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现象,经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内镜压迫创面后均成功止血;3例患者发生狭窄现象,利用水囊进行扩张,术后1个月狭窄均缓解;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结肠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属于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因此,加强对结肠腺瘤诊治的重视对结肠癌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通常将电子结肠镜作为检查及处理结肠腺瘤的主要方式,在结肠腺瘤癌变前将其切除逐渐成为防癌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内镜下切除巨大腺瘤极易发生穿孔、大出血现象,且随着腺瘤体积的增大其恶变率也随之增加,因而部分医生通常将开腹手术作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然而开腹手术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而且也需要较高的医疗费用,从而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近些年来,随着内镜下EMR技术、高频电凝摘除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加之尼龙结扎圈、止血钛夹等的使用,使得多数结肠腺瘤均可在内镜下安全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认为在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粘膜切除术治疗时,术前应以腺瘤大小、形态、是否有溃疡等为依据对腺瘤性质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由于在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时极易出现穿孔、出血、肠腔狭窄等并发症,因此,术前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并且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及准备;在行黏膜切除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从而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穿孔是黏膜切除时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极易对手术效果及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为有效地预防穿孔发生,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种预防措施。①,黏膜下注射剂量应适宜。若黏膜下注射剂量不足则极易导致结肠固有基层被吸至透明帽内,从而在切除时产生穿孔现象,而若注射剂量过多则会导致切除范围增大,从而导致穿孔现象发生。笔者认为注射剂量应以成分分离病变及病变范围周围10mm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为原则。由于多数患者在进行黏膜切除时之前注射时的形状已消失,对其范围判断产生影响,因而对于需多次切除的患者应确保每次切除前均进行注射。②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在给予患者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于注射时黏膜及黏膜组织未明显分离或伴有血肿症状的患者不可行黏膜切除。另外,年龄较大、癌组织分化程度差、癌浸润限于黏膜下浅层、有腹部手术禁忌症等均属于该手术的禁忌症。
总而言之,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该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左玮,季晖,王文.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在大脑皮层早期发育中的作用[J].神经药理学报,2011,1(2):42-47.
[2]秦艳茹,李芳芳,艾教育,乔俊静,汤虹.食管鳞癌组织中结肠腺瘤息肉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6):967-969,977.
[3]左玮,季晖,王文.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自在大脑皮层早期发育中的作用[J].神经药理学报,2012,1(2):42-47.
【关键词】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结肠腺瘤;临床疗效
1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88-01
我院为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疗效,提高结肠腺瘤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55例结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5例结肠腺瘤患者,男33例,女22例,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4.3岁;其中23例患者为腺管状腺瘤,17例患者为绒毛腺管状腺瘤,11例患者为绒毛状腺瘤,4例患者为扁平腺瘤;本组55例患者均符合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适应症。
1.2方法患者均行常规肠镜检查准备,术前建立静脉通道,并且要严密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电、血压等变化情况。术前30分钟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进镜后对患者结肠情况进行全面观察,明确病变位置、大小,内镜直视下喷洒甲蓝液对瘤体进行颜色,然后对其表面形态及腺管开口情况进行观察,在瘤体基底部注射甘油果糖肾上腺素,完全分离病变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在瘤体基底部放置电圈套器,然后收紧钢丝切除黏膜。对于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则应进行多次注射及分块黏膜切除,术后应认真对创面情况进行观察,查看是否有穿孔、活动性出血现象发生,常规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切除的完整性及病变浸润程度进行查看。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2天,并嘱咐患者禁食12小时,流食三天。
2结果
本组55例患者共切除病灶68个,切除标本面积为(22.5±1.0)mm×(16.5±1.0)mm。其中46例患者病灶完全切除,9例患者殘留切除。切除黏膜直径<3cm者41例,术后两周患者溃疡表面完全被再生腺上皮覆盖,四周后完全愈合;切除黏膜直径>3cm者14例,术后6-8周愈合。本组55例患者5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现象,经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内镜压迫创面后均成功止血;3例患者发生狭窄现象,利用水囊进行扩张,术后1个月狭窄均缓解;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结肠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属于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因此,加强对结肠腺瘤诊治的重视对结肠癌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通常将电子结肠镜作为检查及处理结肠腺瘤的主要方式,在结肠腺瘤癌变前将其切除逐渐成为防癌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内镜下切除巨大腺瘤极易发生穿孔、大出血现象,且随着腺瘤体积的增大其恶变率也随之增加,因而部分医生通常将开腹手术作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然而开腹手术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而且也需要较高的医疗费用,从而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近些年来,随着内镜下EMR技术、高频电凝摘除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加之尼龙结扎圈、止血钛夹等的使用,使得多数结肠腺瘤均可在内镜下安全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认为在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粘膜切除术治疗时,术前应以腺瘤大小、形态、是否有溃疡等为依据对腺瘤性质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由于在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时极易出现穿孔、出血、肠腔狭窄等并发症,因此,术前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并且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及准备;在行黏膜切除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从而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穿孔是黏膜切除时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极易对手术效果及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为有效地预防穿孔发生,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种预防措施。①,黏膜下注射剂量应适宜。若黏膜下注射剂量不足则极易导致结肠固有基层被吸至透明帽内,从而在切除时产生穿孔现象,而若注射剂量过多则会导致切除范围增大,从而导致穿孔现象发生。笔者认为注射剂量应以成分分离病变及病变范围周围10mm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为原则。由于多数患者在进行黏膜切除时之前注射时的形状已消失,对其范围判断产生影响,因而对于需多次切除的患者应确保每次切除前均进行注射。②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在给予患者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于注射时黏膜及黏膜组织未明显分离或伴有血肿症状的患者不可行黏膜切除。另外,年龄较大、癌组织分化程度差、癌浸润限于黏膜下浅层、有腹部手术禁忌症等均属于该手术的禁忌症。
总而言之,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该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左玮,季晖,王文.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在大脑皮层早期发育中的作用[J].神经药理学报,2011,1(2):42-47.
[2]秦艳茹,李芳芳,艾教育,乔俊静,汤虹.食管鳞癌组织中结肠腺瘤息肉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6):967-969,977.
[3]左玮,季晖,王文.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自在大脑皮层早期发育中的作用[J].神经药理学报,2012,1(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