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惠州市惠阳区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关注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核心理念,以深化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区域教育体系,教育综合水平居惠州市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8年10月,我区创建成为粤东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区;2009年11月,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我区坚持“三教统筹,城乡一体”,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保持了协调同步发展,呈现出了“四化”特点。一是学前教育普及化。全区各镇(街道)都开办了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形成了以公办园为示范、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格局。目前,我区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了85%,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2%。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化。全区8个镇(街道)全部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实现“镇镇皆强镇”的目标;92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中,规范化学校达到90所,占97.8%;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中考成绩连续5年在全市保持领先优势,学科竞赛成绩也名列全市前茅。三是高中教育品牌化。全区4所普通高中全部建成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优质学位达到100%,实现了优质、均衡发展;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创新高,近五年先后4次荣获了市政府授予的“县(区)本科上线率最高奖”。四是职业教育特色化。近几年来,我区在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同时,加快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了印刷、烹饪、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一批特色品牌专业。2010年,我区职业技术学校创建成为了省重点职校。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惠州市的《实施意见》,以及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区编制了《惠阳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1年初,区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正式实施。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我区未来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为我区教育事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围绕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总目标,突出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三大主题,大力推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殊教育规范发展、社区教育多元发展,使我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一、先行先试,创新模式,推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
2010年,我区落实省、市部署,启动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工作,按照“就近入园,大村设园,小村联办”的原则,完善了全区学前教育规划布局,新建、扩建了11所农村幼儿园。2011年初,我区又出台了《惠阳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今后3年内,我区将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的要求,重点加强各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2012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发挥中心园的示范作用。2011年上半年我区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后,为解决农村幼儿就近入园的问题,我区秋长、良井、永湖、平潭等镇(街道),利用边远农村小学的空余校舍,由区、镇、村三级投资改造,设立了12个幼儿教学点,满足了当地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学点由区教育局拨款添置设施设备,由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聘请幼儿教师,实行低标准收费,自负盈亏。本地村民子女减免一半,经费不足部分由镇、村两级给予补助,真正体现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同时,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即学前教育扩容普及工程、规范化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培训工程、促优提质工程,提升幼教队伍素质和保教质量。我区还出台了《惠阳区等级幼儿园评估奖励方案》,建立了创建优质园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优质园比例。到2013年,我区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要达到90%以上,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区一级以上幼儿园达到80%以上,确保我区学前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二、深化改革,一体两翼,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为落实惠州市提出的打造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的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2010年,我区制定了《惠阳区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一体两翼”教育均衡发展总体工作方案》,以淡水中心城区为“主体”,以东片区四个镇(沙田、永湖、良井、平潭)、西片区三个镇(秋长、新圩、镇隆)及惠阳经济开发区为“两翼”,按照“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均衡发展,总体提升”的发展思路,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全面实行镇内小学“一镇一中心校”、区内“镇与镇捆绑联动”的大学区管理新模式,通过“四个加强”,即加强学区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强内涵发展、加强品质提升,促进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四个均衡”。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推行教师巡教制度,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五门学科教师在片区内学校流动,解决了专业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保证所有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努力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我区已在秋长街道和沙田镇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向全区推广。2010年6月,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率队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分类指导,扩大优势,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加强对普通高中办学的分类指导,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和“学校品牌发展计划”,引导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环境,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惠阳崇雅中学高中部和惠阳一中实验学校发挥普通文化类的优势,着力打造本科上线“千人俱乐部”;惠阳高级中学高中部、惠阳中山中学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从培养音、体、美特长生上寻求新的突破,文化类与特长类双轨并行。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教育部门依法规范管理和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工学结合,注重特色,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架起学校到企业的桥梁。加强中职学校与本市及深圳、东莞等地的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在企业中成立实习和就业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和创业型的人才。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我区大力创新办学特色。以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契机,以增强学校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为目标,引导各学校因校制宜,在每所中职学校打造1-2个学科特色鲜明、符合发展需要的专业,力求各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各有侧重,逐步形成印刷、烹饪、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特色和品牌专业,形成“学校专业化、专业市场化、就业订单化”的发展格局。
五、完善设施,健全机制,推动特殊教育规范发展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今年实施的100项惠民工程的要求,我区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列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启动了1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计划总投入2000万元,办学规模为9个教学班,招生人数约120人。同时,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辅助的特教格局,并逐步普及“三残”儿童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教育。
六、完善体系,形式多样,推动社区教育多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办好广播电视大学、淡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文化书屋和文化广场,通过完善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书刊、网络、电台和电视,以及各种学习型组织,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局面。继续推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社区教育单位。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阳区教育局)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8年10月,我区创建成为粤东地区首个省教育强区;2009年11月,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我区坚持“三教统筹,城乡一体”,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保持了协调同步发展,呈现出了“四化”特点。一是学前教育普及化。全区各镇(街道)都开办了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形成了以公办园为示范、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格局。目前,我区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了85%,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2%。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化。全区8个镇(街道)全部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实现“镇镇皆强镇”的目标;92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中,规范化学校达到90所,占97.8%;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中考成绩连续5年在全市保持领先优势,学科竞赛成绩也名列全市前茅。三是高中教育品牌化。全区4所普通高中全部建成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优质学位达到100%,实现了优质、均衡发展;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创新高,近五年先后4次荣获了市政府授予的“县(区)本科上线率最高奖”。四是职业教育特色化。近几年来,我区在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同时,加快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了印刷、烹饪、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一批特色品牌专业。2010年,我区职业技术学校创建成为了省重点职校。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惠州市的《实施意见》,以及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区编制了《惠阳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1年初,区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正式实施。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我区未来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为我区教育事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围绕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总目标,突出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三大主题,大力推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特殊教育规范发展、社区教育多元发展,使我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一、先行先试,创新模式,推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
2010年,我区落实省、市部署,启动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工作,按照“就近入园,大村设园,小村联办”的原则,完善了全区学前教育规划布局,新建、扩建了11所农村幼儿园。2011年初,我区又出台了《惠阳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今后3年内,我区将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的要求,重点加强各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2012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发挥中心园的示范作用。2011年上半年我区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后,为解决农村幼儿就近入园的问题,我区秋长、良井、永湖、平潭等镇(街道),利用边远农村小学的空余校舍,由区、镇、村三级投资改造,设立了12个幼儿教学点,满足了当地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学点由区教育局拨款添置设施设备,由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聘请幼儿教师,实行低标准收费,自负盈亏。本地村民子女减免一半,经费不足部分由镇、村两级给予补助,真正体现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同时,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即学前教育扩容普及工程、规范化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培训工程、促优提质工程,提升幼教队伍素质和保教质量。我区还出台了《惠阳区等级幼儿园评估奖励方案》,建立了创建优质园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优质园比例。到2013年,我区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要达到90%以上,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区一级以上幼儿园达到80%以上,确保我区学前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二、深化改革,一体两翼,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为落实惠州市提出的打造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的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2010年,我区制定了《惠阳区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一体两翼”教育均衡发展总体工作方案》,以淡水中心城区为“主体”,以东片区四个镇(沙田、永湖、良井、平潭)、西片区三个镇(秋长、新圩、镇隆)及惠阳经济开发区为“两翼”,按照“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均衡发展,总体提升”的发展思路,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全面实行镇内小学“一镇一中心校”、区内“镇与镇捆绑联动”的大学区管理新模式,通过“四个加强”,即加强学区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强内涵发展、加强品质提升,促进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四个均衡”。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推行教师巡教制度,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五门学科教师在片区内学校流动,解决了专业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保证所有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努力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我区已在秋长街道和沙田镇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向全区推广。2010年6月,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率队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分类指导,扩大优势,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加强对普通高中办学的分类指导,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和“学校品牌发展计划”,引导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环境,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惠阳崇雅中学高中部和惠阳一中实验学校发挥普通文化类的优势,着力打造本科上线“千人俱乐部”;惠阳高级中学高中部、惠阳中山中学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从培养音、体、美特长生上寻求新的突破,文化类与特长类双轨并行。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教育部门依法规范管理和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工学结合,注重特色,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架起学校到企业的桥梁。加强中职学校与本市及深圳、东莞等地的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在企业中成立实习和就业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和创业型的人才。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我区大力创新办学特色。以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契机,以增强学校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为目标,引导各学校因校制宜,在每所中职学校打造1-2个学科特色鲜明、符合发展需要的专业,力求各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各有侧重,逐步形成印刷、烹饪、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特色和品牌专业,形成“学校专业化、专业市场化、就业订单化”的发展格局。
五、完善设施,健全机制,推动特殊教育规范发展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今年实施的100项惠民工程的要求,我区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列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启动了1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计划总投入2000万元,办学规模为9个教学班,招生人数约120人。同时,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辅助的特教格局,并逐步普及“三残”儿童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教育。
六、完善体系,形式多样,推动社区教育多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办好广播电视大学、淡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文化书屋和文化广场,通过完善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书刊、网络、电台和电视,以及各种学习型组织,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局面。继续推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社区教育单位。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阳区教育局)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