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estlove_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班“庆新年”的主题活动中有一个传统内容,即关于生肖的话题。我园两位教师根据这个内容设计了活动,虽然内容相同,但设计各具特色。
  教案A 十二生肖PK赛(王戟)
  目标:
  1.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人
  的属相,初步记住它们的排列顺序。
  2.能在集体中积极地表达
  自己对生肖动物的认识及喜爱之情。
  准备:
  1.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十二生肖动物的资料。
  2.贴纸若干,十二生肖图标及十二生肖歌的课件。
  3.贴有十二生肖的标志牌。
  过程:
  一、交流自己的属相
  1.你知道自己是属什么的吗?你还知道谁的属相?
  2.我们中国人一共有多少属相?它们分别是什么?
  (幼儿说出属相名称,教师出示相应图标。)
  二、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1.引导幼儿按十二生肖的顺序排列图标。
  2.分享有关十二生肖的经验。
  师:你知道生肖动物的特
  点吗?
  3.欣赏十二生肖歌。
  三、十二生肖PK赛
  1.选择生肖。
  (出现十二生肖标志牌,幼儿自行选择,支持什么动物就站在什么动物的生肖标志牌的后面,没人支持的生肖动物就撤下。)
  2.了解比赛规则。
  比赛有抢答题和必答题。
  在必答题环节,教师按生肖顺序给各组出题,每组必须回答指定的题目,答对一题贴一颗星;在抢答题环节,教师出题后各组幼儿抢答,哪组回答正确就贴一颗星。
  3.进行比赛。
  先做必答题,再做抢答题,提醒幼儿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相互补充。
  四、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
  小结比赛情况,鼓励幼儿关注更多的动物,探索、了解它们的情况。
  教案B 属相擂台赛(廖晓青)
  目标:
  1.知道自己的属相及同伴的属相,了解这些属相的主要特征。
  2.喜欢参加竞争性的活动,能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认识。
  3.有进一步了解生肖动物的愿望和兴趣,能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交流、补充。
  准备:
  1.十二属相的图标,纸,笔,五角星和小花贴纸。
  2.幼儿知道自己的属相,对马或羊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
  过程:
  一、萌发对属相的兴趣
  1.今年生的宝宝属什么?明年生的宝宝属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2.我们中国人有多少个属相,它们分别是谁?
  (教师根据幼儿的发言出示相应的生肖图标。)
  二、进行属相擂台赛,进一步认识、了解自己和同伴属相的特点
  1.介绍自己的属相,按属相(马、羊)分成两组。
  2.共同讨论自己属相的优点,可从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它和人们的关系等方面讨论。
  3.根据出示的属相图标分组轮流表达,教师用图示分别记录属相(马、羊)的特点。
  4.师幼共同归纳马、羊的特点,感受自己的属相是被大家喜欢的。
  三、产生进一步探索属相的兴趣和喜爱属相的情感
  1.谈谈本班教师的属相。
  2.交流家人的属相和属相特征。你能说出爸爸妈妈的属相吗?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3.你还想知道什么人的属相?
  四、拓展研究的兴趣
  1.为什么中国人选这12个动物作为属相呢?
  2.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评析:
  一、关于目标
  从以上方案可以看出,两位教师为同一课程内容确定了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的目标。共同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道中国人有属相,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属相。2.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出属相的特点。3.注重同伴间互相学习。差异性则体现在目标的重点有所不同。王老师确定的活动目标是“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人的属相,初步记住它们的排列顺序”,而廖老师制定的目标是“知道自己的属相及同伴的属相,了解这些属相的主要特征”。为什么两位教师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呢?原来两位教师在阅读课程文本、设计班级教学方案时,非常注重对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分析。王老师班的36名幼儿中大部分属羊,小部分属马,所以王老师没有把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属相定为重点目标,而是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肖入手了解十二生肖的名称、排列顺序和特点。廖老师班的36名幼儿中属马和属羊的基本对等,可进行充分的、均衡的互动,因而廖老师将目标定位为重点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生肖特点,引发对他人生肖、十二生肖的探索兴趣。
  由此看来,两位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体现了尊重幼儿、从本班幼儿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
  二、关于经验准备
  王老师在活动准备中提出“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十二生肖动物的资料”,而廖老师则提出“幼儿知道自己的属相,对马或羊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不同的活动准备同样体现了两位教师的目标意识,也反映了他们对幼儿经验积累的重视。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两个活动的安排都经历了“引发原有经验——激发交流兴趣——竞赛——拓展视野——引发继续探索的兴趣”等主要过程,但是由于目标不同,教学过程也呈现出差异。王老师设计的活动步骤为:交流自己的属相(已有经验)→了解中国人的十二生肖(拓展经验)→为十二生肖排序(学习新经验)→PK赛(巩固经验)→引发关注更多动物(拓展研究话题)。廖老师设计的活动步骤为:交流自己的属相(聚焦话题)→分组交流自己的属相(归纳同属相的特征)→擂台赛(巩固认识自己的属相)→交流其他人的属相(拓展研究话题)。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出,由于两个活动的目标不同,教师聚焦的内容、话题也不同,由此产生的教师组织策略也不同。王老师班的PK赛让幼儿任选一种属相分组进行,题目的涉及面很广;而廖老师班的擂台赛仅分马、羊两组进行,题目涉及的内容也仅限于马、羊的特点。这两个活动的组织形式、策略方法都服务于各自的目标。
  以上两份教学计划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的,都注意相关经验的积累。无论是从认识十二生肖到认识自己的生肖,还是从自己的生肖出发认识十二生肖,孩子们都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对生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相同的课题,不同的设计,体现了《纲要》有关课程组织与实施方面的精神,反映了教师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内容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追溯儿童曾经的生活,关注儿童同伴的生活,品德课堂才能与生活融通,让德性成长与童真相随。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程;儿童生活世界;同伴生活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9-0022-02  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就必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品德
在某幼儿园中班的一个户外“找树叶”活动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幕。老师说:“小朋友们,找一下有没有黄色的叶子?”一个幼儿马上从地上捡起一片,高高地举起来给老师看。没想到老师非但没有表扬他,反而要他赶紧把树叶重新放回地面,再“慢慢”地捡一遍。原来,刚才这个幼儿捡树叶的动作太快了,老师一时没有来得及拍下来,只好让他再来一下“慢镜头”。  在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类似情景频频出现:一位老师把树叶撒向空中,孩子们
摘 要:培养儿童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合格公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目标。听课不停学阶段,在公共生活主题活动设计中,基于儿童需求定位主题,对学习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统整,将涵养公共精神这一价值引领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儿童在重构认知中萌生公共意识,在批判质疑中启蒙公共理性,在亲历体验中孕育公共责任感,在行为实践中提升公共智慧,让儿童成为有道德的“公共人”。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公共精神;主
设计意图:  《红苹果》旋律简单、活泼,是一首深受小班幼儿喜爱的歌曲。我根据本班幼儿喜欢仿唱的特点,将科学、语言、社会领域与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相融合,设计了这一综合活动。  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歌词,并按《红苹果》的旋律填唱自编歌词,体验仿编活动带来的乐趣。  2.能分辨常见水果的不同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它们不同的生长特点。  准备:  1.幼儿已学会歌曲《红苹果》。  2.自制立
这是一个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和教育的问题,相信很多教师都碰到过。亲社会行为培养和是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的有益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学前期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使幼儿从自爱发展到他爱是十分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孩子,你生活在人们中间》一文中写道:如果孩子这时期能意识到身边有别人,意识到他的行动能给别人带来愉快,那么他从幼年起就能学着使自
对于具有鲜明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情境教学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實践中,老师们早已将情境教学当作常用的教学方式,并不断在实践中反思改进与优化创新:立足学生实际,“用活”教材情境,力求教材使用的情景化;将复杂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情境,引领学生学会“安全生活”;通过具身模拟、现场邀约构建“真实”情境,强化情境体验的反馈引导等,破解“去情境化”“例证式”“走过场式”的情境误区;尝试以主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如何将看似简单的任务有效“复制”从而加以创新,将看似千篇一律的行动与执行加以“延伸”,实现育人价值的提升,这是我们在日常德育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改进、求新的课题。近期,学校进行的两次消防实践演练,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校长检讨”:“准备不足”引发的管理观念思考  2019年11月14日上午8:50,校园响起了警报声。全校师生用时4分8秒,跑步来到操场,比平时集合少用近1分钟,比
近日,笔者到一所當地比较有名的“优质”幼儿园参加了一个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发现教师在活动中不仅十分依赖教材,而且始终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在随后进行的有关这个教学活动的研讨过程中,执教教师重点“反思”的是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得當,自己的发挥是否正常等问题。令笔者诧异的是,其他参与研讨的教师也无一例外地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维度进行探讨,没有教师从如何观察教学
编者按:2001年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年,就在那一年9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了。《纲要》的制定建立在大量调研工作基础之上,不仅全面反映了我国几十年来幼儿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也努力吸收了全球有关早期教育的科学研究成果。《纲要》的颁布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转眼10年过去了,10年来,《纲要》对教师的教育
小鱼吐泡泡  目标:  1.知道拿棉签的正确方法,学习在圆圈里涂色,进一步锻炼拇指和食指的肌肉。  2.在家长的指导下会听音乐收拾玩具。  准备:  背景音乐,红色颜料,棉签,纸杯,抹布,10只盘子,每人一张画有小鱼和泡泡的图画纸。  过程:  对家长的指导语:在前两次活动中,宝宝表现出了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多数宝宝的手指肌肉得到了锻炼。本次活动是通过让宝宝在圆圈内涂色进一步锻炼宝宝的拇指和食指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