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风的《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做到了以一种难得的干净、整饬而又明晰的文风,曲径通幽,从传统“小学”的语言文字所涉范畴着眼,由“文字”而“文章”、而“文体”、而“文运”,构建出一个庞大而又细密的文学史景观,堪称是近代文学研究的补天之作。
这本书由若干篇论文组成,其写作时间前后跨了将近二十年,不止是十年磨一剑。其中《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一文,代表了作者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通盘看法。通过对“文学”、“新文学”和“现代文学”等基本概念的追根溯源、条分缕析,王风令人信服地指出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与同时所蕴含的广阔空间:
在经过“资源重组”的古代文学和具有“自足传统”的现代文学之间,有这么一个所谓近代文学,难以被“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叙述框架兼容,仅从这一点看,它有成为独立学术分支的理由。但另一方面,由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叙述策略相距甚远,“近代文学”处于两个远比自身强大得多的学术传统之间,既无法对二者的关系作出合理解释,更不可能从这一领域的思考出发,影响并改变相邻学科的学术路向,这是近代文学研究长期无法取得根本性进展的直接原因。
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给研究者提供的广度是足够的,旧有文体的整合、新兴书面语的崛起,以及文学史的建构,乃至“文学”被作为概念和观念,无不出现在那时,而同时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作为埋没的资源,可以为我们反思现实提供依据。这些特质使得近代文学完全有可能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区别开来,说得更明确点,有成为独立学术分支的基础,而一旦出现独有的研究思路,上引下联,将影响我们对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看法。
王风所谓“独有的研究思路”,迥异于以往各种宏大叙事的研究格局,也不同于任何形式的流派研究或文本细读,而是转而追溯细致、多元、富有深度的“局部空间”,试图寻找能够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并足以质疑整部文学史的出发点。
这样一个非常独特又极具挑战性的思路,大致导源于他对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等人文学观的形成与转变的研究。《刘师培文学观的学术资源与论争背景》是这部论文集中最早问世的一篇。此文从辨析刘师培与章太炎关于“文言”、“质言”的学术论争入手,上溯十九世纪在汉宋、骈散之争背景下阮元的立论,中经刘师培与章太炎从“小学”入手,构建各自庞大而严密的不同文学史观,最后落实在周氏兄弟关于魏晋文章、新文学源流的论述,论述之清晰,眼光之独到,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力。
纵观本书,可以发现作者极为注重书写语言问题。书写语言并非语言学领域工作的重心,而同时也为文学研究领域所忽视,但其实极为重要。因而他留意到清末民初的“国语运动”。所谓“国语运动”,据王风所言有广狭两种界定:广义的国语运动可以从晚清拼音化运动算起,一直延续到二十年代国语罗马字、三十年代大众语和拉丁化甚至更晚。此以黎锦熙的 《国语运动史纲》 为代表。狭义所指,则从“国语研究会”始,至国语罗马字运动之前,由当时教育部中人士发动,并组织广泛的同盟,有一系列明确的目标,到二十年代初获得全面成功。
“国语研究会”成立之时,正是《新青年》以《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发起“文学革命”的一九一七年。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王风笔下,从最初的各行其是,到开始发生联系,到以标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二者合流。在双方的配合下,才有了后来白话对文言的全面替代:
二十年代初,国语运动的成功,为白话文争得至关重要的初步的合法地位,使它成为正式书写语言的候选人;然后由新文学不断丰富锻造,到共和国时代,终于依靠政权力量彻底取代了文言。(《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
论文不仅能发人所未发,将这个过程叙述得清晰完整,胜义纷呈,而且还颇觉跌宕起伏。艰辛的考证被融入环环相扣的描述、引征和点评,其强大的逻辑性和强烈的真实感,将一个相当艰深的学术问题论述得引人入胜。
与“国语运动”相关联,作者还上溯晚清拼音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在纷繁复杂如一团乱麻般的晚清历史语境中,王风以一种难得的冷静和细密抽丝剥茧,因难见巧,以“辨名正词”的“正名”功夫,将晚清拼音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来龙去脉及与国语运动的关系,梳理得清晰而又确凿。正如他自己说的:“事实只有经过描述才能成为历史,而描述必须依赖一定的逻辑。”这个逻辑,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详实的史料征引所决定。虽然你很清楚这也只是建构历史的一家之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一个“局部空间”中,他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理清楚了。这种建构能力以及不足两万字的论文背后海量的资料阅读(且不论所涉领域的深度),使得读者除了洗耳恭听之外,无论是想要对话,还是攻错,都相当地困难。
王风的论文写作,极其另类。两万字以内的长文,没有小标题,多数也不设章节,围绕问题,从头至尾,一气贯注,全以文章内在的逻辑推进,冥搜孤往,排难决疑。“文气”之强,为论文写作所罕见。这种写作形式的难度和挑战性有目共睹,王风不选择趋易避难,而是迎难而上,背后应是他强大的自信和“做第一流”的自我期许。
循此独特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模式,王风由拼音、国语、文字问题推展到文体研究,其《近代报刊评论与五四文学性论说文》一章,远溯近代报刊之初,从王韬、郑观应,到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到陈冷血、包天笑、章士钊,再到《新青年》时期的周氏兄弟,令人信服地推证了从梁启超的“自由书”到鲁迅的“随感录”,论说性报刊文体在近现代之间的转折与演化:
近代报刊文体兴起以来,论说文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先是,传统的著作之文被移到报章上,亦即王韬、郑观应时期;至甲午战后,梁启超崛起,他的论说文汲取资源至广,将著作之文演化为报章之文,余力所及,为“自由书”,这种“短论”将“论说”个人化了,但终于并未产生影响,更没有成为现代散文的资源—此为“论”之演变。与此同时,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日益多元化和分野,“短评”开始作为依附于新闻的评论兴起,逐渐发展出独立的“时评”和“闲评”两种体式—亦即“评”之系列。到“随感录”时期,鲁迅扭转了此类文体中新闻与评论的关系,确立了议论的主体性,由此在报章论说文的广泛背景下开始催生先被称为“杂感”,后被称为“杂文”的现代论说文体。(《近代报刊评论与五四文学性论说文》)
这本书由若干篇论文组成,其写作时间前后跨了将近二十年,不止是十年磨一剑。其中《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一文,代表了作者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通盘看法。通过对“文学”、“新文学”和“现代文学”等基本概念的追根溯源、条分缕析,王风令人信服地指出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与同时所蕴含的广阔空间:
在经过“资源重组”的古代文学和具有“自足传统”的现代文学之间,有这么一个所谓近代文学,难以被“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叙述框架兼容,仅从这一点看,它有成为独立学术分支的理由。但另一方面,由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叙述策略相距甚远,“近代文学”处于两个远比自身强大得多的学术传统之间,既无法对二者的关系作出合理解释,更不可能从这一领域的思考出发,影响并改变相邻学科的学术路向,这是近代文学研究长期无法取得根本性进展的直接原因。
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给研究者提供的广度是足够的,旧有文体的整合、新兴书面语的崛起,以及文学史的建构,乃至“文学”被作为概念和观念,无不出现在那时,而同时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作为埋没的资源,可以为我们反思现实提供依据。这些特质使得近代文学完全有可能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区别开来,说得更明确点,有成为独立学术分支的基础,而一旦出现独有的研究思路,上引下联,将影响我们对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看法。
王风所谓“独有的研究思路”,迥异于以往各种宏大叙事的研究格局,也不同于任何形式的流派研究或文本细读,而是转而追溯细致、多元、富有深度的“局部空间”,试图寻找能够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并足以质疑整部文学史的出发点。
这样一个非常独特又极具挑战性的思路,大致导源于他对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等人文学观的形成与转变的研究。《刘师培文学观的学术资源与论争背景》是这部论文集中最早问世的一篇。此文从辨析刘师培与章太炎关于“文言”、“质言”的学术论争入手,上溯十九世纪在汉宋、骈散之争背景下阮元的立论,中经刘师培与章太炎从“小学”入手,构建各自庞大而严密的不同文学史观,最后落实在周氏兄弟关于魏晋文章、新文学源流的论述,论述之清晰,眼光之独到,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力。
纵观本书,可以发现作者极为注重书写语言问题。书写语言并非语言学领域工作的重心,而同时也为文学研究领域所忽视,但其实极为重要。因而他留意到清末民初的“国语运动”。所谓“国语运动”,据王风所言有广狭两种界定:广义的国语运动可以从晚清拼音化运动算起,一直延续到二十年代国语罗马字、三十年代大众语和拉丁化甚至更晚。此以黎锦熙的 《国语运动史纲》 为代表。狭义所指,则从“国语研究会”始,至国语罗马字运动之前,由当时教育部中人士发动,并组织广泛的同盟,有一系列明确的目标,到二十年代初获得全面成功。
“国语研究会”成立之时,正是《新青年》以《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发起“文学革命”的一九一七年。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王风笔下,从最初的各行其是,到开始发生联系,到以标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二者合流。在双方的配合下,才有了后来白话对文言的全面替代:
二十年代初,国语运动的成功,为白话文争得至关重要的初步的合法地位,使它成为正式书写语言的候选人;然后由新文学不断丰富锻造,到共和国时代,终于依靠政权力量彻底取代了文言。(《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
论文不仅能发人所未发,将这个过程叙述得清晰完整,胜义纷呈,而且还颇觉跌宕起伏。艰辛的考证被融入环环相扣的描述、引征和点评,其强大的逻辑性和强烈的真实感,将一个相当艰深的学术问题论述得引人入胜。
与“国语运动”相关联,作者还上溯晚清拼音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在纷繁复杂如一团乱麻般的晚清历史语境中,王风以一种难得的冷静和细密抽丝剥茧,因难见巧,以“辨名正词”的“正名”功夫,将晚清拼音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来龙去脉及与国语运动的关系,梳理得清晰而又确凿。正如他自己说的:“事实只有经过描述才能成为历史,而描述必须依赖一定的逻辑。”这个逻辑,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详实的史料征引所决定。虽然你很清楚这也只是建构历史的一家之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一个“局部空间”中,他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理清楚了。这种建构能力以及不足两万字的论文背后海量的资料阅读(且不论所涉领域的深度),使得读者除了洗耳恭听之外,无论是想要对话,还是攻错,都相当地困难。
王风的论文写作,极其另类。两万字以内的长文,没有小标题,多数也不设章节,围绕问题,从头至尾,一气贯注,全以文章内在的逻辑推进,冥搜孤往,排难决疑。“文气”之强,为论文写作所罕见。这种写作形式的难度和挑战性有目共睹,王风不选择趋易避难,而是迎难而上,背后应是他强大的自信和“做第一流”的自我期许。
循此独特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模式,王风由拼音、国语、文字问题推展到文体研究,其《近代报刊评论与五四文学性论说文》一章,远溯近代报刊之初,从王韬、郑观应,到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到陈冷血、包天笑、章士钊,再到《新青年》时期的周氏兄弟,令人信服地推证了从梁启超的“自由书”到鲁迅的“随感录”,论说性报刊文体在近现代之间的转折与演化:
近代报刊文体兴起以来,论说文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先是,传统的著作之文被移到报章上,亦即王韬、郑观应时期;至甲午战后,梁启超崛起,他的论说文汲取资源至广,将著作之文演化为报章之文,余力所及,为“自由书”,这种“短论”将“论说”个人化了,但终于并未产生影响,更没有成为现代散文的资源—此为“论”之演变。与此同时,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日益多元化和分野,“短评”开始作为依附于新闻的评论兴起,逐渐发展出独立的“时评”和“闲评”两种体式—亦即“评”之系列。到“随感录”时期,鲁迅扭转了此类文体中新闻与评论的关系,确立了议论的主体性,由此在报章论说文的广泛背景下开始催生先被称为“杂感”,后被称为“杂文”的现代论说文体。(《近代报刊评论与五四文学性论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