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gq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深知课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摇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是锻炼学生生存本领的阵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改一、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热爱学生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应是学生学习上合作的伙伴,应是“蹲下来”倾听孩子们心声的朋友。因此,要想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过去的应试教育观念,按教育规律对待学生,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一视同仁地尊重和热爱学生。学生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教师都应给予明确的指导,给予耐心的帮助,绝不能对学生有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更不能对学生采取冷落、歧视和抛弃的态度。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走向事物的反面,收不到积极的教育效果。青少年学生从各方面看终究是不成熟的,有缺点或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对青年少年学生缺点错误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是应该的。但是做到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实事求是,以诚待之,以理晓之,让受批评者觉得教师是善意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一定要注意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切不可简单粗暴。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发现学生闪光点,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教师必须放下板起的面孔,多给学生一份真诚的微笑,多为学生留下一片绿叶。微笑不但可以美化自我形象,也能唤起学生的好感,燃起他们的希望与热情之光,催促他们奋起。
  二、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营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更要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说:“能培养独创性的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学习、探索,将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愿望。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创设情境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可通过实物演示、表演、音乐渲染、图像再现等途径,而运用最广、最直接的是语言渲染,表述情景。其次,使用变式复述,能有效地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调动起思维的变通性,完成对内容的创新复述。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倾其真情进入情境,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触发了创新灵感的学生,必然能够陈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此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有自己的心灵世界。他们对音乐、动画图形等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教师们所不能企及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趣味性等特点,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参与课堂,自己动手动脑,让学生从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的关系中发挥出积极主动的作用。
  三、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点拨艺术
  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导入性点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奏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一定的点拨方式和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这种创设情境式的导入,发挥了点拨功能。其次,教师在进入新知的教学时,要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教材,了解梗概,掌握整体知识的核心内容的粗线条的认知结构。再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力量攻坚排难。教师要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重点,拨疑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并以此带动一般。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教师要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觸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教给学生学会这个“例子”仅仅是个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语)的本领,并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恰当运用续写迁移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学生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应是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引导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很好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要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助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时争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修正自己的意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猪等家畜跨省流动,人体绦/囊虫病作为一类食源性寄生虫病,愈来愈广泛地受到人们关注,其发病率也渐呈上升趋势。以及随着医学影像
目的探讨耐药肺结核病人的胸部X线表现特点及其疗效。方法对86例耐药肺结核病人(Ⅰ组)的x线表现与同期不耐药的肺结核79例(Ⅱ组)的胸部X线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病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