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软膏剂\”名词考证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198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药软膏剂出现很早,早在《山海经》就已有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出现了多例软膏剂。最早以"膏药"命名,并有完整组方及服用方法的膏方,见于《武威汉代医简》。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软膏剂的制作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隋唐时期软膏剂的制作和使用更为规范,特别是唐代软膏剂在美容方面使用较广。《备急千金要方》出现了"油膏"一词,《医心方》一书中使用了"药膏",都用来指代软膏剂。明代《玉机微义》使用了"软膏",内涵与现代软膏剂基本相同。《普济方》又出现了"乳膏"一词,指用乳汁为基质的软膏剂。1932年出版的《良药与毒药》首见"软膏剂"名词的记载。此后的中医学著作均使用"软膏剂"这一名称。

其他文献
期刊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珍藏《格体全录》一部保存完好、流传脉络清楚,是耶稣会士巴多明1723年5月从北京寄往巴黎法国科学院的原抄本。伴随这一抄本近年的网络公开,为学界研究《格体全录》提供了扎实史料。对巴多明附随的法语亲笔信函进行辨识、翻译及初步分析,冀望为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长卷,画卷呈现了北宋年间汴京的市井百态,对研究宋代社会和民俗有直观的参考价值。许多论文和书籍中提到了写有"专门接骨"字样的招牌,并据此推断北宋年间已经有专门的骨科诊所。经考证,写有"专门接骨"字样的招牌不在《清明上河图》中,而在其摹本"清院本"中。"清院本"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故以此推断"我国宋代骨科疗法已经普遍应用于民间"的说法是欠严谨的。
期刊
成立于1935年11月8日的中央国医馆处方鉴定委员会,专门处理法院委托的当事人不服当地国医分支馆或医药团体之鉴定而申请重新鉴定的案件。该委员会的章程,对中医讼案再次鉴定的委托鉴定人、鉴定范围、鉴定人员、鉴定流程以及鉴定意见书签署、送达等方面作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当时中医医疗服务环境,维护医患共同利益,以及促进民国中医药讼案鉴定朝着制度化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局限,其也存在着鉴定人
期刊
明代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最初的刻本金陵版,刊行于1593—1596年间,被称作《本草纲目》的祖本,有着极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金陵版《本草纲目》问世400多年来,历遭战乱灾荒及自然破损、虫蛀、霉变等,全卷存世者屈指可数,弥足珍贵。因为历史上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原因,很多古代典籍,包括本草等医药书籍,流出、保存于海外,其中以日本为数尤多。作者对在仙台的东北大学以及东京的东洋文库、内阁文库、国会图
期刊
《黄帝内经》经过日本人抄录、复刻以及不断研习,《素问》文献不断地融入日本传统医学之中。通过整理调查日本现藏的江户时代(1603—1867)《素问》的版本情况,主要涉及江户时代被日本收藏的中国原刻本,以及在江户时代由日本人刊刻的汉籍《素问》即"和刻本汉籍",并在此基础上将汉籍《素问》分为3个系统。中国原刻本中24卷本共8种版本,12卷本共7种版本,注释本共10种版本;和刻本中24卷共7种版本,12卷
分析1958—1960年7种医药类期刊"针灸专号"出现的时代背景、政治动因和刊布内容,对其临床报道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针治聋哑、阑尾炎和针刺麻醉进行分析,借以了解新中国中医行业演进的历史,以及那个历史时期针灸普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