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人们的觉醒,尤其需要法律的保护和尊重。即使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需要法律来裁定。而不是人为地去认定。
改革真的到了深水区?
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去质疑或否定既有的观点,而只是一种认识问题的方式,并以此方式去感知改革的温度,因为改革真的关涉你和我。
关于改革,可以说已经渗透到国人的生活肌理,改革的一举一动,总能拨动那敏感的思想神经。今年的全国两会,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还是惯例的总理记者会,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深度解读,改革也比以往来得更为真实和让人感动。
对改革的关切,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的思维主线。回望不同时间阶段的改革,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沉重,即使是前几次的改革争论交锋,之所以沉重,并不是改革没了方向,没了共识,而是改革被捆绑得太紧。
对于当下改革的认识,最为权威的说法就是,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深水区的改革,不再是某个单项的改革了,而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甚至顶顶层设计。面对改革的天花板,天花板有多高,改革的空间就有多大,这样的共识,毋庸再谈。
有时路走得太远了,往往会忘记来时的路。改革一路走来,有过争论,有过迷茫,也有过委屈,但始终没变的,就是改革的初衷和方向。所以,今天无论我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都不该忘记这一点,改革也不应该患上如此的健忘症。当初执政党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让这个国家摆脱“文革”的轨道,走到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上来,就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和反省,诚如历史学家雷颐所说的那样:“有真相才有真正的反思,有真相人们才能理解和原谅历史。”
当下,改革之所以裹足不前,也有权威的解释,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有个观点说得很好,改革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摸着竟上瘾了,不想过河了。不愿意放弃石头,并不是不知道怎么过河,更多的是对河对面景象的恐惧。
在今年的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深情说道:“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改革究竟需要人民什么样的觉醒和支持?
当初小岗村人歃血为盟,签下了那张生死契约,在今天看来,那场并没有人为设计和指导的集体行为,引发了巨大的思想震动和各方争论,这也许就是总理所说的“人民的觉醒”吧。自此开始,在改革的路上,从来都不缺乏来自底层的力量和支持,个体的思想释放,是源于对个体选择的尊重。
观照历史,我们认为,推动当下沉重的改革,最为重要的,依然是对人民选择的尊重,依然是对个体存在的重视,而不是所谓的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所以,回过头来看看,如果没有对小岗村人选择的尊重,没有一种智慧的包容,也许改革的背景就会改变,如果没有对年广久“傻子瓜子”的尊重,也许就不会有最初的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探索市场经济的改革,也许就会走更多的弯路。
但我们好像总有一种情结,总是去教导百姓,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总是告诉我们的民营企业,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逻辑?柳传志当初选择创业,在他那里,难道也有这样的能和不能吗?
看看现在的吴英集资案,再想想当年的“投机倒把”,为什么我们没有那种时间的包容呢?如果让未来的法官,“穿越”审理吴英案,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还有太子奶的李途纯,在被“审查”的过程,其财产也被“合情合理”地处理了,无罪释放后的一无所有,悲哀的不止是李途纯,而是灰溜溜的民营企业们。
这些都是改革的初衷?吴英案本来就是一件法律案件,为什么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是不是在另一个层面,现有法律并不能解决人们争议的问题?
法律的本质,无疑是对个体存在的尊重和保护,所以,当下人们的觉醒,尤其需要法律的保护和尊重,即使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需要法律来裁定,而不是人为地去认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胡德平说:“很多法律都是部门起草的,稍加修改就报人大审议,但这个工作应该是人大组织专家来做啊。把国之重器委托给一个公司一个部门来做,这就比较乱了。”
所以,权衡之下,改革需要人民的觉醒和支持,而人们的觉醒需要法律的保护和尊重,对法律的终极诉求,也许就是还原改革初衷的意义吧!
改革真的到了深水区?
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去质疑或否定既有的观点,而只是一种认识问题的方式,并以此方式去感知改革的温度,因为改革真的关涉你和我。
关于改革,可以说已经渗透到国人的生活肌理,改革的一举一动,总能拨动那敏感的思想神经。今年的全国两会,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还是惯例的总理记者会,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深度解读,改革也比以往来得更为真实和让人感动。
对改革的关切,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的思维主线。回望不同时间阶段的改革,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沉重,即使是前几次的改革争论交锋,之所以沉重,并不是改革没了方向,没了共识,而是改革被捆绑得太紧。
对于当下改革的认识,最为权威的说法就是,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深水区的改革,不再是某个单项的改革了,而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甚至顶顶层设计。面对改革的天花板,天花板有多高,改革的空间就有多大,这样的共识,毋庸再谈。
有时路走得太远了,往往会忘记来时的路。改革一路走来,有过争论,有过迷茫,也有过委屈,但始终没变的,就是改革的初衷和方向。所以,今天无论我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都不该忘记这一点,改革也不应该患上如此的健忘症。当初执政党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让这个国家摆脱“文革”的轨道,走到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上来,就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和反省,诚如历史学家雷颐所说的那样:“有真相才有真正的反思,有真相人们才能理解和原谅历史。”
当下,改革之所以裹足不前,也有权威的解释,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有个观点说得很好,改革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摸着竟上瘾了,不想过河了。不愿意放弃石头,并不是不知道怎么过河,更多的是对河对面景象的恐惧。
在今年的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深情说道:“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改革究竟需要人民什么样的觉醒和支持?
当初小岗村人歃血为盟,签下了那张生死契约,在今天看来,那场并没有人为设计和指导的集体行为,引发了巨大的思想震动和各方争论,这也许就是总理所说的“人民的觉醒”吧。自此开始,在改革的路上,从来都不缺乏来自底层的力量和支持,个体的思想释放,是源于对个体选择的尊重。
观照历史,我们认为,推动当下沉重的改革,最为重要的,依然是对人民选择的尊重,依然是对个体存在的重视,而不是所谓的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所以,回过头来看看,如果没有对小岗村人选择的尊重,没有一种智慧的包容,也许改革的背景就会改变,如果没有对年广久“傻子瓜子”的尊重,也许就不会有最初的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探索市场经济的改革,也许就会走更多的弯路。
但我们好像总有一种情结,总是去教导百姓,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总是告诉我们的民营企业,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逻辑?柳传志当初选择创业,在他那里,难道也有这样的能和不能吗?
看看现在的吴英集资案,再想想当年的“投机倒把”,为什么我们没有那种时间的包容呢?如果让未来的法官,“穿越”审理吴英案,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还有太子奶的李途纯,在被“审查”的过程,其财产也被“合情合理”地处理了,无罪释放后的一无所有,悲哀的不止是李途纯,而是灰溜溜的民营企业们。
这些都是改革的初衷?吴英案本来就是一件法律案件,为什么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是不是在另一个层面,现有法律并不能解决人们争议的问题?
法律的本质,无疑是对个体存在的尊重和保护,所以,当下人们的觉醒,尤其需要法律的保护和尊重,即使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需要法律来裁定,而不是人为地去认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胡德平说:“很多法律都是部门起草的,稍加修改就报人大审议,但这个工作应该是人大组织专家来做啊。把国之重器委托给一个公司一个部门来做,这就比较乱了。”
所以,权衡之下,改革需要人民的觉醒和支持,而人们的觉醒需要法律的保护和尊重,对法律的终极诉求,也许就是还原改革初衷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