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本文从情境、问题、朗读、积累、想象五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预设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08-02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把握精彩的生成,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预设情境,靠近生活
陶行知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要预设情境,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如《鸟语》一课,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就要让学生接近鸟,接触自然。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了这样的情境:和同学们聊春天,给他们通过多媒体看森林,听鸟儿叽叽喳喳叫。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树林里百鸟争鸣的情景,一下子就被那满树林的鸟儿、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给吸引住了,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交流中学习体会也更深刻了。
又如《水》,在作者笔下,水是如此珍贵,但对于身处江南水乡的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这点的。为了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感受作者的生动描写,教师可在网上寻找一段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缺水的山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水的珍贵。图片的展示伴随着低沉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被视频中干旱裂开的土地,人们干枯、蜡黄的脸给震撼了,深深感受到缺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二、预设问题,引领学习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设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的习惯与能力。
还是《水》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作者是通过怎样的生动描述来突出水的珍贵的?课文中叙述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下雨天在雨中淋雨,第二件事是夏天缺水时用一勺水纳凉。在教学中,教师紧扣主题,让学生寻找生动描写突出水珍贵的语句,朗读交流体会。学生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水的珍贵,对作者的写法也有了感知。
在教《暖流》一课时,教师从课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暖流”本来指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预设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这股暖流?在课上,学生通过对江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的学习体会,很快就了解到江主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青年人等特点,而这些就是暖流。
三、预设朗读,加深感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重视课文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个性的张扬,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朗读训练的文章。教学中,教师把朗读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课文中寻找训练点。一开始就抓住文中赞美北大荒的一句话:“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引导学生抓住感叹词、感叹号,进行朗读训练,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在欣赏天空之美时,如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如洗”、流云的画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边朗读,从读好词语入手,到读好句子、读好一段话,层层深入,训练朗读,在读中感受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特点。
语文学习就是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想象感悟的。在《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预设积累,训练语言
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感悟,积累文本语言,还可以结合文本语言,适当拓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
在教《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自然段时,教师预设了几个语言训练点:在学习“流云”这句时,结合课后习题,设计了一个词语训练。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流云还可能有什么颜色,让学生用颜色词语描述。于是,课堂上学生报出了很多自己平时积累的表示颜色的词语。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银灰、橘黄、血红”这几个词的学习,让学生交流和它们一样结构的词语。课上,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这类词语的特点,从自己刚才报出的颜色词语中找出了这类词。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积累了表示颜色的词语。最后又让学生说说很多颜色交织在一起,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于是学生就说出了一系列和“五彩斑斓”相近的词语。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感受到了北大荒天空之美,又积累了词汇。
五、预设想象,激活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具体语境预设想象,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
如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围绕“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这一段话,教师预设了一个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是怎样欣喜若狂的?课堂上,先引导学生说说人们得到火种后有怎样的表现,学生回答“欣喜若狂”、“兴奋不已”等。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想象一下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有的学生说:“人们蹦啊跳啊,在地上打滚。”有的说:“人们围着火堆唱歌、跳舞。”有的说:“人们将普罗米修斯高高举起,向上抛。”……第一个同学开了口,其他人纷纷抢着说。通过想象,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刻了,学生明白了得到火种对于人们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而这一切都是普罗米修斯给予的。
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总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要有充分地预设,就会出现流光溢彩的生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08-02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把握精彩的生成,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预设情境,靠近生活
陶行知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要预设情境,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如《鸟语》一课,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就要让学生接近鸟,接触自然。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了这样的情境:和同学们聊春天,给他们通过多媒体看森林,听鸟儿叽叽喳喳叫。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树林里百鸟争鸣的情景,一下子就被那满树林的鸟儿、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给吸引住了,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交流中学习体会也更深刻了。
又如《水》,在作者笔下,水是如此珍贵,但对于身处江南水乡的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这点的。为了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感受作者的生动描写,教师可在网上寻找一段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缺水的山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水的珍贵。图片的展示伴随着低沉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被视频中干旱裂开的土地,人们干枯、蜡黄的脸给震撼了,深深感受到缺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二、预设问题,引领学习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设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的习惯与能力。
还是《水》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作者是通过怎样的生动描述来突出水的珍贵的?课文中叙述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下雨天在雨中淋雨,第二件事是夏天缺水时用一勺水纳凉。在教学中,教师紧扣主题,让学生寻找生动描写突出水珍贵的语句,朗读交流体会。学生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水的珍贵,对作者的写法也有了感知。
在教《暖流》一课时,教师从课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暖流”本来指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预设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这股暖流?在课上,学生通过对江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的学习体会,很快就了解到江主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青年人等特点,而这些就是暖流。
三、预设朗读,加深感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重视课文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个性的张扬,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朗读训练的文章。教学中,教师把朗读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课文中寻找训练点。一开始就抓住文中赞美北大荒的一句话:“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引导学生抓住感叹词、感叹号,进行朗读训练,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在欣赏天空之美时,如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如洗”、流云的画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边朗读,从读好词语入手,到读好句子、读好一段话,层层深入,训练朗读,在读中感受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特点。
语文学习就是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想象感悟的。在《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预设积累,训练语言
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感悟,积累文本语言,还可以结合文本语言,适当拓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
在教《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自然段时,教师预设了几个语言训练点:在学习“流云”这句时,结合课后习题,设计了一个词语训练。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流云还可能有什么颜色,让学生用颜色词语描述。于是,课堂上学生报出了很多自己平时积累的表示颜色的词语。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银灰、橘黄、血红”这几个词的学习,让学生交流和它们一样结构的词语。课上,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这类词语的特点,从自己刚才报出的颜色词语中找出了这类词。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积累了表示颜色的词语。最后又让学生说说很多颜色交织在一起,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于是学生就说出了一系列和“五彩斑斓”相近的词语。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感受到了北大荒天空之美,又积累了词汇。
五、预设想象,激活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具体语境预设想象,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
如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围绕“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这一段话,教师预设了一个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是怎样欣喜若狂的?课堂上,先引导学生说说人们得到火种后有怎样的表现,学生回答“欣喜若狂”、“兴奋不已”等。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想象一下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有的学生说:“人们蹦啊跳啊,在地上打滚。”有的说:“人们围着火堆唱歌、跳舞。”有的说:“人们将普罗米修斯高高举起,向上抛。”……第一个同学开了口,其他人纷纷抢着说。通过想象,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刻了,学生明白了得到火种对于人们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而这一切都是普罗米修斯给予的。
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总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要有充分地预设,就会出现流光溢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