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合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e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所有知识板块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因此,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对知识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等差数列”一课为例,探讨函数与等差数列知识整合的课堂设计.
  【关键词】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知识整合;教学设计
  引 言
  高中数学教学是一项系统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其中的任何一课都不能脱离教材的整体的知识架构,都不能脱离其他知识而独立存在.从教材知识设置的角度来看,高中数学教材中所有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如函数与导数、函数与向量和解三角形,等等.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具备大视野,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每一课的功能及其对教材整体性知识架构的影响;能够通过知识整合来构建系统的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建立认知图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以“等差数列”一课为例,立足函数与等差数列的内在联系,阐述基于知识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等差数列与函数知识整合的主要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是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性质,进而梳理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将其他知识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已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作为新课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等差数列”一課为例,数列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在性质上,它可以表述为以项数n为自变量的函数,也可描述为以正整数集为定义域的函数.而函数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仅就等差数列来说,函数是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基本路径之一.因此,将函数与等差数列进行整合,是架构知识图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函数与等差数列知识整合的交互点表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一次函数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之间的整合.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形式为an=a1 (n-1)×d,其中,an可看作n的一次函数,它的图像是一次函数上的离散点,即所有表示(n,an)的点都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一次函数与等差数列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第二个层面是二次函数与等差数列前n项的知识整合.在等差数列中,对于数列{an},通常用a1 a2 a3 … an来表示{an}的前n项和,它的公式Sn=an1 n(n-1)d2可看作关于n的二次函数,因此,可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来解决等差数列与Sn最值的有关问题.
  此外,函数本身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导学生开展等差数列课堂学习的重要思想.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函数作为学习新课的切入点,让学生运用函数的方法来学习等差数列,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建立起以函数和等差数列为主体的认知图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
  二、等差数列与函数知识整合的教学设计
  在知识整合视角下,教师可根据等差数列一课的主要内容,将授课过程划分为多个环节,并为每个环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从而创设系统化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在设计本课时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归纳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第二个环节是加强概念认知,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一次函数入手,解析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第三个环节是提炼归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将二次函数与等差数列进行整合,提高对等差数列的理性认识;第四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教学目标是通过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1.第一个环节
  教师以提问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时学习过数列知识,而本课所要学习的等差数列,即属于数列的范围.那么,数列与等差数列之间具有哪些不同?
  教师提示1: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教师提示2:数列与等差数列的概念差异.
  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并合作探究:
  ①数列是以正整数集(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
  ②在数列中,如果每一项减去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数列.
  教师板书:an=a1 (n-1)×d
  设问:在这一通项公式中,什么是等差数列的常数?什么是公差?
  学生阅读教材并合作探究:n是等差数列的常数,而常数也是等差数列的公差,即公式中的d.
  笔者总结:判断等差数列成立的条件,是观察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后一项减前一项的差是否相同.
  2.第二个环节
  教师设问:回顾一次函数的概念,对比它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观察它们之间具有哪些联系?
  学生合作探究:
  ①一次函数:y=kx b(k≠0),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k和b是常数;在b=0的前提下,k是常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②等差数列:在通项公式an=a1 (n-1)×d中,当d=0时,an是n的常函数;当d≠0时,则an是n的一次函数.
  课件展示: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d,am,an(m≠n),则d=an-a1[]n-1=an-am[]n-m,从而有an=am (n-m)d.
  教师设问:课件中给出了已知条件,那么可否直接求公差?
  教师提示:将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对比,观察等差数列{an}的图像.
  学生合作探究:等差数列的图像是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上的孤立的点,任选其中两点,如(n,an)和(m,am)(m≠n),类比直线的斜率公式可知公差d=an-am[]n-m.
  师生归纳:
  ①等差数列的性质:在等差数列中,如果m n=p q(m,n,p,q∈N*),则am an=ap aq.   3.第三个环节
  教师设问:刚才通过一次函数与等差数列的整合,概括出了等差数列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概念是什么?二次函数与等差数列的性质之间存在哪些联系?能否运用二次函数理论去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在问题情境下,教师让学生回顾二次函数的定义,进而将两者进行整合.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合作探究:
  ①二次函数中引入了平方的概念,基本形式为y=ax2 bx c(a≠0).
  ②在二次函数的概念下,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Sn=na1 n(n-1)d2,属于关于n的二次函数,证明能够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去解决等差数列问题,即y=ax2 bx c(其中a=d2,b=a1-d2,c=0),能够解决等差数列中Sn最值的有关问题.
  4.第四个环节
  教师设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出函数与等差数列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那么,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关于等差数列的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选择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提示:函数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依托函数的基本方法,能用函数的概念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
  习题1:在能够确定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前提下,已知a2 a3 a4=18,a2a3a4=66,求a2,a3,a4.
  习题2:如何运用等差数列的常数和公差设计3个数,使它们既能满足等差数列的条件又方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
  1.设立情境,引入课题
  ①大家首先从1开始,按照2的倍数依次增加,能得到什么数列?
  ②渔民们为了使鱼塘里的鱼类有良好的水质环境,每天定时定量通过防水来清理鱼塘中的杂鱼,现在鱼塘的水位为19米,通过人工防水每天水位降低2.5米,为了保证鱼类的成活率,最低可以降到5米,那么大家想一想,从第一次开始防水算起,到渔民可以清理鱼塘之时,鱼塘每天的水位构成一个什么数列?
  ③我国银行的储蓄政策规定,银行以单利的方式进行支付存款利息.这种单利方式计算本金和利息的公式为本金利息和=本金×(1 利率×存期).如果我们现在活期存进10000元,年利率为0.65%,那么按照这种计算方式,在5年内,每一年的本金与利息之和构成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上面三个例子中分别蕴涵了三个数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哪三种数列.
  学生回答:
  ①1,3,5,7,9,11…
  ②19,16.5,14,11.5,9,6.5,4…
  ③10065,10130,10195,10260,10335…
  (设置意图: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等差数列模型,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点.)
  2.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1,3,5,7,9,11…
  ②19,16.5,14,11.5,9,6.5,4…
  ③10065,10130,10195,10260,10335…
  思考1:上面三个数列有什么相同之处?
  思考2:总结上面三个数列的相同点,请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思考3:你能将第二个思考问题的答案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吗?
  教师先引导学生总结上述三个数列的相同之处,然后让学生根据数列的共同特征归纳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讨论,可能会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结论,如上一个数和下一个数的差有著某种关系;这些数都是规律排列的等.但是只要学生的结论合理,符合等差数列的性质,教师就要给予学生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
  3. 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给出以下数列,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让学生回答以下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如果是,那么计算出公差d.
  ①2,2,2,2,2;
  ②2,1,2,1,2;
  ③5,4,3,2,1;
  ④3,6,9,12,15.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差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甚至可以是0.教师应提醒学生不可以将减数和被减数弄混.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思考4:假设某个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为bn=2n-1,那么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请带入一组数据证明.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定义的理解.)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等差数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入函数的概念,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等差数列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加大了教材中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契合度,实现了不同知识之间的整合,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了认知图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住了一条主线,即函数概念与等差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共通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函数思想的应用价值,由此拓展了本课的教学功能,由知识整合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增铁,崔志荣.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章节知识易错点内容探析[J].考试周刊,2011(41):61.
  [2]袁富强.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以《等差数列》为例[J].四川教育,2016(2):78.
  [3]韩兵.探究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及反思:以等差数列为例[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7):43-44.
  [4]吕佐良.聚焦数列与其他知识的整合[J].试题与研究,2013(29):5-10.
其他文献
【摘要】《角的度量》一课教学,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回顾度量长度和面积的方法为开篇,通过分层设计量角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需求中,经历创造量角器模型的过程、认识度量角的本质,从而自主建构运用量角器度量角度的认知结构,形成技能.  【关键词】度量本质;度量经验;建构模型;量角器使用  我们知道,度量的本质是将事物的某些属性标准化,再通过测量赋予事物该属性一个量值,从而对同一维度上事物的该属
【摘要】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此种情境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还要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懂得在实践中体会与思考.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体验学习;再创造;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让学
【摘要】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专家学者提醒一线教师:数学教学需要凸显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1-2].为此,许多学者、老师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本质进行了研究.在这一方面,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创造的“无痕教育”在课堂上润物无声地将数学本质呈现给学生,值得学界研究、探讨[3-4].本文以徐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探究其中体现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激发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情境可分为现实生活情境与数学内部情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本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通过数学内部引入容易更快地理解所要讲授的知识,促进学生更快地思考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的活动
【摘要】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符合数学课程的特征,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策略进行探讨,认为教師可以提问推动探究性学习,以提问深化数学知识理解,以提问引导学生反思已有知识,以提问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思维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徐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
【摘要】高中数学课本中的“曲线与方程”一课,老师们如果仅仅是通过课本上的概念,让同学们去进行抽象的想象,从而学习这一课的内容,那么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本文  以几何画板在“曲线与方程”教学中的实践为例,  通过分析几何画板在曲线方程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在教学中所带来的好处,分析几何画板从概念到形象、从基础到深度、从解题到技巧的實践,旨在让几何画板的教学方式,真正高效地融入高中教学的日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及学生家长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知其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也有我们自己的烦恼.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随着知识的深化,越来越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速度,完成课后作业时也有较大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遇到的知识疑问和作业难题,让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启发提问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以启发性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课堂提问的意义及作用进行简单的叙述,针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启发性提问;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模式  引 言  在数学教育中,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摘要】在整个数学知识结构中,数学概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把数学知识结构比喻成一张网,那么数学概念就是这张网上的结点,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就是把各个结点串联起来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突出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概念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发展奠基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四个阶段  对小学生而言,接受、理解数学概念并把新的数学概念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中,要经历一个复杂的
【摘要】对高中阶段的数学解题教学环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解題方法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解题策略与解题能力的变化,构建集内驱力、思维力于一体的数学解题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在问题中收集信息,以最短的时间规划解题思路.本文对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运算能力;运算策略  运算指的是利用相关数学信息与数学方法进行解答的过程.大部分教师将运算定义为一个求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