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g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运用多媒体巧妙引入历史背景,使学生深入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意图,进而理解诗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并了解怀古诗的写作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及远大的人生志向。
  3.借助文包诗理解杜牧的《题乌江亭》及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两首怀古诗中对项羽的不同看法,并对《夏日绝句》进行文包诗训练。
  【教学设计】
  一、借助资料,认识诗中项羽
  1.(课件出示古代战争场面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从这幅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战争、兵荒马乱、激烈、勇猛……)
  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自幼就向往着这种生活。
  (课件出示文字资料: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英雄,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叔叔生活。他不喜欢叔叔教他读书识字、舞刀弄剑,他说:“要学就学万人敌。”于是叔叔教他研习兵法。)
  一起来读读“要学就学万人敌”这句话。
  谁来说说你读这句话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感觉很霸气;有一种豪情壮志在其中;很有志向……)
  那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刘邦、关羽、岳飞、项羽……)
  答案众多,不能确定,那就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2.(课件出示文字资料:秦始皇南巡路过时,他跟叔叔挤在人群中看热闹,突然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叔叔吓得赶紧把他拉回了家。)
  “彼可取而代之”,这是什么意思?(我可以取代他。)
  取代谁?(秦始皇。)
  取代秦始皇的什么?(地位、权力、江山……)
  那你们觉得敢说这样一句话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很自信、很狂傲、很有野心……)
  那这个人是谁?(刘邦。项羽。)
  答案比较集中了,但还不能确定。好,继续看。
  3.(课件出示文字资料:秦朝末年,他和叔叔组成一支起义军。这支军队异常勇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仅用三年时间就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古人更是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这个人是谁?(项羽。)
  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用“自信、霸气、有壮志豪情”等词汇评价了项羽,但就是这样“千古无二”的“神勇”之人,在和刘邦作战时却最终兵败垓下,在乌江边拔剑自刎。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一段视频,注意项羽的语言。
  4.(播放项羽乌江自刎视频)看完这段视频,此时你眼中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投降;威武不屈……)
  小结:项羽死后,有很多文人墨客用各种诗词歌赋来描写他。南宋时期,有一个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女词人,经过乌江,想起项羽,就曾写下一首诗。(板书:李清照《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一个人物就是一部历史。想了解诗人李清照为何在诗中称赞项羽為“人杰”“鬼雄”,就必须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资料选取了项羽人生历程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阶段,展示出他的豪情壮志、宁死不屈。采用一段一段出示文字资料进行人物猜测,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资料中所描绘的人物充满求知、探寻的欲望。】
  二、初学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1.(出示《夏日绝句》)题目只有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是告诉我们两个信息,谁读出来了?(“夏日”告诉我们这首诗是李清照在夏天所写的;“绝句”告诉我们这首诗歌的体裁。)
  这首诗一行五个字,属于绝句中的哪种?(五言绝句。)
  2. 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 诗都会读了,那这短短的五行诗,二十个字,谁读懂了?
  (李清照觉得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死了就要做鬼中英雄,她现在还在思念着项羽,宁可死也不愿渡过江东苟且偷生。)
  4. 结合刚才对项羽的了解,想想项羽不肯过江东,是不能过还是不愿过?
  小结:人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生死抉择。项羽心中有愧江东父老之托,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面对世人怕有辱自己“英雄”之名,所以江东可去却不能去,所以江东可去却不愿去,所以江东可去却不想去。
  5. 现在觉得自己读懂这首诗了吗?那你们知道李清照为什么写这首诗吗?
  【设计意图:要了解诗歌,首先就要了解诗意,这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打下了基础。】
  三、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感悟诗人创作意图
  1.了解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
  (1)李清照在诗中说“至今思项羽”。知道这个“至今”离项羽乌江自刎有多长时间吗?(1300年左右)
  (2)项羽在乌江自刎1300年后,还有一位女词人路过乌江想到他,并写下一首诗赞颂他,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
  宋朝的皇室成员和大臣们仓皇南逃,在临安(现杭州)重新建都,称为南宋。
  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不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是在新建的都城中过着享乐的生活。
  李清照夫妇在逃亡路过乌江时写下《夏日绝句》。
  (3)读完这段资料,你觉得李清照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首诗?(面对皇帝被掳走,面对战败,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复失地,不思抗争,过着苟且偷生的享乐生活。项羽面对兵败,却宁可自刎也不愿苟活。)
  小结:同样都是王,项羽是江东可去却不肯去,而南宋统治者是不该去而去;项羽为了八千子民可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南宋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生命却放弃了万众子民。
  (4)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清照,北宋灭亡,你和丈夫开始逃亡生活,而朝廷的统治者却在喝酒作乐。此时,你什么心情?(悲愤。)假如这首诗是你写的,你会怎样吟诵出来?(生带着悲愤之情诵读)   如果是你,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失望。)为什么?(因为南宋统治者没有一个像项羽。)试着把这种失望读出来。(生带着绝望之情诵读)
  如果是你呢?(我觉得李清照在诗歌中还借项羽表达出了自己对南宋统治者的一种讽刺,讽刺他们是贪生怕死的人。)那你也来试着读出讽刺之情。
  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我们一起来朗读《夏日绝句》,可以读出悲愤,可以读出绝望,还可以读出讽刺。
  (师生齐读诗歌)
  过渡:现在你们了解这首诗歌了吗?(了解了。)其实你们还没有完全了解。据说这首诗歌还气死了一个人,一个李清照最亲近的人。想知道是谁吗?那就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2.了解李清照生活的家庭背景。
  (1)师讲故事: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府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尽职尽责去平定战乱,反而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平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公元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羞愧难当,从此便郁郁寡欢,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
  (2)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李清照为什么会在乌江边想起项羽吗?(自己的丈夫是个逃兵、贪生怕死的人,而项羽却是敢于承担责任、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3)自己最亲近的人做出这样的事,你们觉得李清照的心中是一种什么心情?(愤怒、羞愧……)
  (4)知道吗,赵明诚从城里逃跑时,其实抛下的不仅仅是一城百姓,还有李清照。想想,面对这样的丈夫,李清照会是一种什么心情?(绝望、心灰意冷、痛不欲生……)
  (5)指导朗读。
  假如你就是李清照,此刻,把你抛下独自逃生的丈夫就站在你的身后,你会带着什么心情来诵读这首诗?(绝望。)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生读)
  你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羞愧,羞愧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丈夫。)带着羞愧读一读。(生读)
  ……
  小结:李清照在诗中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精神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沉迷享乐、不思收复故土的贪生怕死;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精神批判了丈夫贪生怕死、逃跑妥协的行为;李清照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成为“鬼中英雄”,这就是诗人李清照做人的标准——有正气、有骨气。(板书:抒己志 人杰 鬼雄)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豪迈的情怀。(生齐读)
  【设计意图:品读一首诗,就是在品读一位作家,品味其独特的人生。借助资料,了解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助于让学生走近李清照,见诗人之所见,想诗人之所想,感诗人之所感。從理解诗歌表面意思达到与诗人当时的心境融合,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意图,使课堂既有诗的韵味,又有文化历史的悠远意境,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
  四、学习《夏日绝句》怀古诗的特点
  1. 这首诗属于怀古诗。(出示资料:怀古诗一般指诗人来到某一处古迹,触景生情,想起和此地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引起感慨,用诗歌的形式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
  2. 请同学们注意“托古讽今”四个字。李清照托的是古时候的什么?(项羽。)讽刺现今的什么?(南宋统治者和自己的丈夫。)
  3.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 —— 思古人 —— 忆其事 ——抒己志。
  4. 想一想李清照写这首诗是不是这样的?
  (“临古地”,来到乌江——“思古人”,想起项羽——“忆其事”,回忆起他不肯过江东,乌江自刎——“抒己志”,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活着就要成为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设计意图:一首怀古诗就是一段历史。了解怀古诗是因为它既是本诗的特点,也属于古代汉诗词中的一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情景之下,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成就的慨叹或抒发对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怀古诗的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夏日绝句》中“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连起来,运用三个典故将诗人怀古讽今的深刻用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过渡:一首诗就是一曲赞歌。其实来到乌江,像李清照一样想起项羽写怀古诗的还有很多人,如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怀古诗。
  五、 学习王安石、杜牧写的与项羽有关的怀古诗
  1. 出示:
  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2. 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
  3. 想一想,题目中的“叠”是什么意思?(重复、重叠。)
  4. 王安石是重复谁的诗写的呢?在王安石之前,唐朝的杜牧路过乌江时写了一首《题乌江亭》。杜牧写完的200年后,王安石来到乌江,想到杜牧的诗也
  写了一首,所以王安石为自己的这首诗起了个名字叫《叠题乌江亭》。
  (板书:杜牧 200年后 王安石 )
  5. 王安石会重复写一首和杜牧相同的诗吗?(不会。)既然这首诗和杜牧有关,我们单来理解就有一定的困难。老师结合历史资料,加以适当的想象,把王安石作这首诗的过程写成了一个故事,相信你们看了这个故事,就更清楚王安石写这首诗的原因了,也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课件出示故事)
  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任期满后他带着随从回京。   一天,王安石一行人来到乌江亭。汹涌的乌江水拍打在岸边的礁石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王安石对随从说:“看,这就是项羽自刎的地方。”
  随从感叹道:“项羽不该自刎。两百年前的杜牧在《题乌江亭》里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说:“我可不这样认为。从古到今,项羽的神勇可排第一,可他只知用武不知用人,也不知巧妙用计,即使他回到江东,重整旗鼓,又有多少江东
  子弟愿意和他卷土重来征战沙场呢?”
  说完,王安石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吟诵出千古流传的诗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6. 看完故事,知道“叠”是什么意思吗?(表面看是重复杜牧的诗歌,但实际是针对诗歌内容,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
  7. 看懂这两首诗的意思了吗?(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要能够包羞忍耻,江东子弟有才华的人很多,项羽回到江东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说不定还能有一番成就。 王安石认为项羽与刘邦之间多年的征战已经让将士们感到伤心、疲惫,中原的败局已定,即使江东还有不少有才华的子弟,但是又有谁肯为项羽卷土重来呢?)
  8. (借助历史背景资料,加入合理的想象写成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了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的意思,认识不同时期的人对项羽的不同看法。)这种文章形式有一个名字叫“文包诗”。(板书:文包诗)
  【设计意图: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甚至几个故事的再现。学习诗歌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借助文包诗,将王安石和杜牧的两首怀古诗巧妙融合,既拓展了学生阅读,加深了学生对项羽的认识,也学习了解到一种新的文章形式,为下一环节《夏日绝句》文包诗的练习奠定了基础。】
  六、《夏日绝句》文包诗练习
  1. 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初读我们理解了诗意,结合历史背景资料,我们一步步清楚了李清照写这首诗的目的所在。如果把这首诗讲给父母或者朋友,你们觉得怎样才能一次性讲清楚呢?(把历史资料融入其中,写成文包诗,把李清照写诗时的情景再现出来。)
  2. 那就请同学们试着把《夏日绝句》写成故事让大家一看明白吧。
  练习将《夏日绝句》改成文包诗。
  公元1128年的一个夏天,衣衫褴褛向南逃亡的百姓不断出现在官道上,让人感觉空气中似乎都有了浓浓的焦躁不安。
  李清照和丈夫也一路向江西方向逃亡。狼狈的逃亡让这位才女对生活充满了迷茫。这一天,他们来到乌江,面对浩荡的乌江水,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
  她想起这里是( ),她想到( ),她想到( ),她怀着( )的心情,吟出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歌吟诵完,她看看站在身旁的丈夫赵明诚,一句话都不愿意多说,就继续踏上逃亡之路。
  赵明诚看着李清照独自前行的背影,想着刚才李清照的诗歌,不禁羞愧難当。
  3. 练习后交流,进一步感受李清照怀古诗的写作特点及诗中蕴含的壮志豪情。
  【设计意图:文包诗是一种文章形式,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情景同现,诗文共融,故名文包诗。引入文包诗的练习,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的文字美。】
  七、 拓展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夏日绝句》,了解了怀古诗的写作特点,知道了李清照的人生态度,也明白了杜牧和王安石对项羽的不同看法。其实,这样的怀古诗还有很多。北宋的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有很多值得怀古的地方。课后就请同学们搜集一至两首和洛阳有关的怀古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结束时借助司马光的诗歌,激发学生对家乡洛阳浓厚的探究学习意识,将本课怀古诗的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课堂教学结束时不应是“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而应让学生感受到“要从这里出发”,以此为起点,带着自己的学习感悟去求新知,去实践。语文的学习,尤其是诗歌的学习,除了学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底蕴的浸润。将教学内容进行统整,既有本诗的学习,又有相应的拓展阅读及训练,应是语文教学的课程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小青蛙》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一板块“识字”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字族识字”的小韵文,选自鄢文俊的《字族识字千字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这篇小韵文,以“青”字归族,行文活泼,童趣盎然。透过文字,学生仿佛看到了一湾清澈的河水,一片翠绿的稻田,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小青蛙那跃动的身影,机敏的动作,定格在捕捉害虫的一瞬间,定格在声韵和谐的诗歌里。整篇小韵文押“ying”韵,读起来朗朗上
有一种观点很流行:每课都要有“看得见”的进步。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是否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是否有执教的必要,需要看下课时学生是否相对于课前发生了“看得见”的进步。所谓“看得见”,大致描述为:通过课堂教学明白了什么?能表达些什么?能做些什么?认知有增量么?能力有发展么?不少地方将这条标准列为“高压线”,实行“一票否决”式的评判。当我们无法逐一对课堂教学效果做测量时,便非常仰仗“看得见”的显而易见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读故事,梳理思维导图,初步感知本书的脉络,领略整本书的主题。  2.学习继续深入阅读这本书的方法,并推及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方法。  3.产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读一读评论,猜测书籍名称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本书,什么书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出示:我还没有见过一本描写动物的故事,能够同这本书相媲美。生读
教学内容  《鲁班与橹板》(选自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鲁班造锯》(选自统编本二年级上册),《鲁班造伞》(选自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鲁班造云梯》(选自《鲁班的故事》),小古文《公输为鹊》(选自《墨子·鲁问》);视频《工匠精神》。  适用年级:五年级  设计意图  本节课,围绕鲁班发明的“巧”与墨子的评价“拙”层层推进,让学生科学辩证地认识鲁班的工匠精神,传承鲁班文化。课堂上,通过判断、讲故事、填表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认“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  2.能找出描写小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  的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听课,有好一段时间我处在失语状态。课堂上,执教者、学生、听课人似乎三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在各的轨迹里发“光”发“熱”。我希望有这么一堂课,使我的思想与课堂师生行为交叉,或共享,或同担;我希望有这么一堂课,撩拨我的思维之弦,催生我的智慧,或共鸣之,或质疑之。总之,我希望有这么一堂课能唤醒我的思维。  带着希望,走进课堂——  师:读着,读着,这个揠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可他还没有名字呢。你们能帮
【设计理念】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以识字单元为开篇,改变了先学拼音再识字的学习顺序,从学生熟悉的汉字入手开始小学的第一次集中识字。重组后的单元教学力图体现汉字文化与识字的有机结合,体现“语文园地”与课文、课后习题的有机融合与关联,努力营造递进式的识字过程,在情境和趣味中识字,以学生尝试、互动、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重视写字姿势、田字格的认识、观察方法、控制铅笔等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小学阶段的高效识
目前,儿童阅读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一是学校打造“书香校园”。大多数学校的阅读氛围日渐浓厚,班级图书角、读书长廊、阅读空间等应运而生,校园随处可见学生读书的身影。二是家长培养“爱书孩童”。“让自己的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已逐渐成为家长的共识,“亲子共读”成了一种新潮,带孩子去逛书店成为一种时尚。三是领导强化“阅读考核”。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开展阅读竞赛、阅读考级、阅读“冲浪”等活动,许多地区已将阅
2018年10月18日,站在江苏省第13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最高领奖台上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师父说过的“没有白吃的苦”这句话,终于应验了。经过多年的磨砺,终于云开雾散,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太阳。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我,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磨炼的呢?曾几何时,我就是刘继荣女士笔下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羡慕“舞台”上那优雅的教态、飘逸的教学设计与精彩的生成。羡慕之余,又心生疑惑:我怎样
美国教育学者戴尔的“经验塔”理论指出:凡是学生用其全部感官来亲自参与的直接经验与活动,他们都有很高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且能在亲身经验中自行发现科学知识,建构起正确的概念。在这一理论中,无论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还是学习结果的形成,都有一个前提条件——“亲自”。  这里之所以给“亲自”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挂着“亲自”之名,不务“亲自”之实的行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