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视野下的蕊春文化课程建构,以“明德、求真、尚美”为三维目标,确立了“以美为本、以美立教、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立命”的教育新理念,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课程的“全化”建设:“实景化”建设,校园成为审美情境场,让美的种子在童心世界生长;“原型化”建设,学校成为特色文化苑,让物态园林延展到丰富意象;“美学化”建设,学习过程成为审美历程,从审美视角重构学习的意义;“微格化”建设,课程立足全人视野,从滋养童年到润泽一生。如此,让美在生命里开花,让儿童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蕊春文化;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S1-0041-04
美是照亮与唤醒,美是创造与生成。近年来,我们确定了“明德、求真、尚美”的三维目标,树立了“以美为本、以美立教、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立命”的教育新理念,让美在生命里开花,让儿童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
在学校古典园林蕊春园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努力将它建成天然的生态园、开放的校史馆、富有创意的课程群、特色凸显的文化苑与灵动的生命园,让童年与美相遇,让儿童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发现美的过程。
一、蕊春文化课程的“实景化”建设:校园成为审美情境场,让美的种子在童心世界生长
童年是美育的敏感期。我们将学校变成审美教育场,力求实现大美育的全覆盖。
1.编辑纯美的自然读本
我们在园子里种上能够在南通地区生长的近一百种植物,整个园林就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我们着力打造了香樟林、海棠园、梅园、菊圃、水生植物园等近20个主题园。还特别在园子一角开辟了中草药园,薄荷、半夏、决明子等多种草药在园子树木空隙间生长,让孩子感受东方传统药学文化……园子成为一本立体的自然读本。
蕊春园里一年四季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出现。孩子们课余时间在校园随处走、随处看,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更专注于一件事:发现并认识小野花。曾获韩国“优秀儿童图书特别奖”的《路边的野花》,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审校的《中国野花图鉴》,成为孩子认识野花的重要伙伴。校园里,孩子们将发现的野花与书本上的图谱仔细比照,认识了生活中常见却叫不出名的野花。
2.激活唯美的自然诗集
置身园林,不同的时节呈现不一样的诗情画意:“停车坐爱枫林晚”“映日荷花别样红”……花草树木和语言文字,应该是两个世界,但从这些美丽的诗句中,好像这些草木都有了情绪,有了故事。孩子们从园子里的植物世界读到四季的诗,这本自然诗集,熏染着童心,孕育着诗心。
3.敏化静美的自然感受
和孩子一起走进园子里,让孩子学会与草木神交:拾取一花一叶,一枝一景,感受到它们微妙的内心,感受到它们真实的跳动。大树的低语、小草的呢哝、泥土的芳香、露珠从竹叶上滑落的灵动……静静的园子里,孩子甚至听到了老树的呼吸与心跳——树有心跳吗?当然,树的心跳自然是和着童心的节律的。
“走进蕊春园,脚步放轻,静静地聆听。嗡嗡嗡!喳喳喳!不同的昆虫,不同的鸟类,有着不同的叫声。/走进蕊春园,脚步放慢,静静地观察。花蕊里的小蝴蝶,草叶上的小蟋蟀,各有不同的姿态,别错过这些可爱的小生命。/走进蕊春园,不要急着走,在延月亭里坐一坐。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安静得好像,自己是紫藤架上一朵会呼吸的花。”
——三(6)班 吴笑菲
打通感知美的通道,终可欣赏到震撼心灵的植物之美!天然的生态园让儿童与自然“两情相悦”,孩子在童年就与自然缔结着一段生命情缘。
二、蕊春文化课程的“原型化”建设:学校成为特色文化苑,让物态园林延展到丰富意象
校园内斑驳的古石路,长满苔藓的老树,风化的假山石,见证着学校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漫步古园林,似乎每一棵树、每一块石、每一道裂痕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先人在园子里生活的气息,同时,意识到自己当下的活动在久远的未来也将化为历史。为了让古园林留下经典的艺术与文化,我们将园子里的匾、联,做成了历代书法字体集以及当代南通著名书法家作品集。这些楹联对仗工整,经典耐读,是儿童学习对联的珍贵范本。晚香阁前的楹联是“含山含水天地,若芷若兰春秋”,将学校天地课堂、百年历史融合,穿越了时空,囊括了自然与历史,链接了过去、当下与未来,韵味无穷。晚香阁前的篆书“傍桃倚李三春暖,赏桂品茗一水香”,字体婀娜,安静悠闲,显然,“傍桃倚李”“一水”暗示了晚香阁的位置就在桃李园旁、葫芦池边,这里的“香”则充盈在四季——夏天荷花香,秋天桂花香,冬天腊梅香,春天玉兰香、紫藤香、蔷薇香……最有意思的是水榭前的楹联“静观鱼读月,笑对鸟谈天”,这是张謇为学校创办人孙儆家的私家花园拟的一幅联,我们发现后如获至宝,题写在水榭上,应景应情应境。它灵动优美,体现了生命应该有的闲情逸致,人有了“闲”,才会有审美的心胸。“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可以穿越千年而不朽,孩子们在优美的文字、动感的韵律中闪耀著对生命的意义追寻。
园子里的很多植物,都挂上了量身定做的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这棵树的所有信息就尽收眼底,包括它的图片,名称,种植的时间,科属特征,物种价值,药用价值,品格精神,有关的诗歌、散文、故事传说等,涵盖了多个学科。所有的研究学习不仅仅是行走的记录,还是极具认知色彩与生命力量的探索。源于课程实践却超越了课程以上的心灵与智慧的生活,是一场生命的行走。
以蕊春园为原型,我们不断将其由具体物态的园林延展丰富为学校的文化意象。蕊春学园,既是狭义的儿童可视的蕊春园林,也是孩子可触摸的蕊春课程,还涵盖着孩子在园中灵动的、快乐的、自由的生命情态。整个通州实验小学就是一个蕊春学园,我们将蕊春学园建构成一个童心世界的嬉乐园,一个梦想诗学的伊甸园,一个自由探索的巴学园。 三、蕊春文化课程的“美学化”建设:学习过程成为审美历程,从审美视角重构学习的意义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我们努力重新审视解构儿童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在赏美的过程中,人的心情轻松并愉悦?如何让儿童的学习伴随美好的体验?如何让学习过程成为审美历程?我们试图从审美视角来重构儿童学习的意义。
1.儿童学习的要义是“求知、练能、观道”
我国古代有“言”“象”“意”的区分,叶朗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通常可以从材料层、形式层与意蕴层三个层次来进行。我们以为,对照艺术审美的层次,儿童的学习也可以分为“意思—意义—意味”三个层次。如孩子们研究蕊春园的屋脊:第一个层次,通过观察,孩子发现,屋脊的造型各不相同,他们动手尝试,研究不同的组合搭建方式,这属于技术层面的研究。第二层次,观察不同的方式搭成的屋脊,具有怎样的观赏效果。如进门处及四周廊道的屋檐,厚厚方方,笃实浑厚,具有一种厚重美;鞠寿堂的四处檐角古朴精细,具有精致美;临池水榭飞檐翘角,具有灵动美。第三层次,发现不同风格屋脊背后的不同意蕴——那厚重的南通屋檐,代表着南通人淳朴敦厚的特质;那精细古朴的扬州屋脊,展示的是扬州古都的地方风味;那灵动的苏州屋脊,展示的是江南水乡的灵动韵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屋脊展现一方风情。这就是研究屋脊的第三个层次。
同样,在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的学习中,我们都引领孩子从理解意思到发现意义,再到感受韵味,达到学习的最高体验——“观道”。语文课欣赏文学作品,学习过程大致按照这样三个层次展开:理解文字的意思,欣赏表达的效果,感受这样表达带给人的启迪和感受。数学教学的三个层次可以是:掌握基本公式,发现公式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体会公式探寻过程的意蕴等。在审美视角关照下,儿童的学习,历经了“求知、练能、观道”的过程。
2.学习从单向传递到多向呼应
美的形象通常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应答中诞生和呈现。我们建构以美学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发现美的过程。孩子与花草诉说快乐与忧伤,看它在阳光下灿烂,在风中低语,通过照片、图画、文字记录它的变化。
假山呀/你是大象变的吗/不然你怎么有长长的鼻子呢/
假山呀/你是熊猫变的吗/不然你的眼圈怎么那么黑呢/
假山回答/我不是大象、熊猫变的/我是你变的/你说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
——三(1)班王若彤《问假山》
园子里的假山原本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没有人审美的主观参与,它就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石头。孩子的想象、童真、情趣,使假山有了生趣,有了故事,有了生命。在孩子与假山交互影响、召唤应答中,儿童的学习发生了,哲学思辨产生了,美也生成了。
3.玩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玩是自由的,无功利、无目的的,孩子的无功利、无目的的玩很容易过渡到审美状态。老师带着孩子在园子里玩“数学步道”,抛出实景问题,探索解决路径,付诸实践探索,获得丰富体验,园子里弥散着探究、合作与创造。老师带着孩子在园子里写诗、作画、编故事,带着孩子一起玩对子,一起做“拟联”游戏。王希凡同学的“菊寿堂前白菊黄菊朵朵娇艳,延月亭旁青松紫藤棵棵挺拔”、黄雨夕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蕊春花草皆有情”等都带给我们生命的惊喜。而王俊老师的“梅兰竹菊皆师友,亭台楼阁亦课堂”、王树峰老师的“紫竹林中赏紫荆紫藤紫薇亦看紫蝶浅舞,白玉兰前观白樱白菊白荷还望白鹭高飞”让孩子对老师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趣赏蕊春名联趣无处不在,妙制园林佳对妙不可尽言”等联,更是诙谐生动地把师生一起赏景、玩诗、拟联的有趣场景描摹出来,园子里充满诗香、墨香与书香,充分展示了玩乐童年与诗性校园的特质。
蕊春园里的园路有十多种,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来研究。有的关注观赏价值;有的关注材料价格,研究经济成本;有的用脚触摸大地,感受不同的质地踩在脚底产生的不同质感,研究美感体验……错落的古石散落在草地上,每一块石头间都隔有足够大的距离,这是勇敢者路。勇敢者路,比的是孩子们运动的实力与挑战自我的勇气。在生动的课程群中,孩子们以玩乐的心情参与学习,丰富了经验,发展了带得走的学力。
四、蕊春文化课程的“微格化”建设:课程立足全人视野,从滋养童年到润泽一生
蕊春园里亭阁楼榭,廊道曲回,鸟兽虫鱼,气象万千。园子的美不是一座建筑孤立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延月亭、晚香阁、鞠寿堂、兼霞榭……把自然界的日、月、山、水、花草引到园子里来,把外面大空间的景吸收到小空间来,引发孩子对整个人生、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然后,再由蕊春园拓展到整个校园,再延展到校园以外的世界,引发孩子对整个人生、整个世界的关注。蕊春学园以此为路径,构建了立体丰富、格物致知的课程群。
“一字型”微项目。比如:一棵树的美育微课程,一朵花的美育微课程,一池水的美育微课程,一幅联的美育微课程。
“6×2”微项目。第一个6——为孩子的艺术童年定制的“六种技艺”,包括吹拉弹唱演书画这些关联到美育核心素养的项目。我们倡导六艺精通,每个学生至少要精通一两项,并伴随终身。第二个6——“6项非遗”特色课程,包括南通板鹞、南通木刻年画、南通蓝印花布、南通剪纸、南通仿真绣、南通木偶。
“25项嬉游”微项目。这是基于蕊春实景的童年嬉乐系列活动。包括“水趣”“树趣”“泥趣”“蟲趣”“鸟趣”“步趣”等。
葫芦池边有一棵古老的紫薇树,它树干全部被掏空,树皮上也是千疮百孔,可是,依然顽强地向上生长,夏天的枝头依然绿意盎然,繁花满枝。从这棵树身上,我们和孩子一起探讨生与死、枯与荣、美与丑,让孩子从小带着哲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生命的神奇、悲壮与力量。
我校第一任美术老师兼园艺师张蓁,他的作品《墨菊图》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到巴黎参加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因此,菊花也是学校的校花。在学校门口的地面上,刻着一朵开放的菊花;园子里蜿蜒的青石路上,嵌着王羲之、米芾等著名书法家书写的菊花的“菊”字;摇篮桥面正中,也刻着菊花的图案。秋天,学校举行盛大的菊花展,开展“走进神奇的菊世界”主题学习,从生活视角养菊,从美学视角赏菊,从艺术视角画菊,从科学视角研菊,从文学角度颂菊,从文化视角品菊。
关键词:审美;蕊春文化;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S1-0041-04
美是照亮与唤醒,美是创造与生成。近年来,我们确定了“明德、求真、尚美”的三维目标,树立了“以美为本、以美立教、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立命”的教育新理念,让美在生命里开花,让儿童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
在学校古典园林蕊春园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努力将它建成天然的生态园、开放的校史馆、富有创意的课程群、特色凸显的文化苑与灵动的生命园,让童年与美相遇,让儿童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发现美的过程。
一、蕊春文化课程的“实景化”建设:校园成为审美情境场,让美的种子在童心世界生长
童年是美育的敏感期。我们将学校变成审美教育场,力求实现大美育的全覆盖。
1.编辑纯美的自然读本
我们在园子里种上能够在南通地区生长的近一百种植物,整个园林就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我们着力打造了香樟林、海棠园、梅园、菊圃、水生植物园等近20个主题园。还特别在园子一角开辟了中草药园,薄荷、半夏、决明子等多种草药在园子树木空隙间生长,让孩子感受东方传统药学文化……园子成为一本立体的自然读本。
蕊春园里一年四季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出现。孩子们课余时间在校园随处走、随处看,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更专注于一件事:发现并认识小野花。曾获韩国“优秀儿童图书特别奖”的《路边的野花》,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审校的《中国野花图鉴》,成为孩子认识野花的重要伙伴。校园里,孩子们将发现的野花与书本上的图谱仔细比照,认识了生活中常见却叫不出名的野花。
2.激活唯美的自然诗集
置身园林,不同的时节呈现不一样的诗情画意:“停车坐爱枫林晚”“映日荷花别样红”……花草树木和语言文字,应该是两个世界,但从这些美丽的诗句中,好像这些草木都有了情绪,有了故事。孩子们从园子里的植物世界读到四季的诗,这本自然诗集,熏染着童心,孕育着诗心。
3.敏化静美的自然感受
和孩子一起走进园子里,让孩子学会与草木神交:拾取一花一叶,一枝一景,感受到它们微妙的内心,感受到它们真实的跳动。大树的低语、小草的呢哝、泥土的芳香、露珠从竹叶上滑落的灵动……静静的园子里,孩子甚至听到了老树的呼吸与心跳——树有心跳吗?当然,树的心跳自然是和着童心的节律的。
“走进蕊春园,脚步放轻,静静地聆听。嗡嗡嗡!喳喳喳!不同的昆虫,不同的鸟类,有着不同的叫声。/走进蕊春园,脚步放慢,静静地观察。花蕊里的小蝴蝶,草叶上的小蟋蟀,各有不同的姿态,别错过这些可爱的小生命。/走进蕊春园,不要急着走,在延月亭里坐一坐。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安静得好像,自己是紫藤架上一朵会呼吸的花。”
——三(6)班 吴笑菲
打通感知美的通道,终可欣赏到震撼心灵的植物之美!天然的生态园让儿童与自然“两情相悦”,孩子在童年就与自然缔结着一段生命情缘。
二、蕊春文化课程的“原型化”建设:学校成为特色文化苑,让物态园林延展到丰富意象
校园内斑驳的古石路,长满苔藓的老树,风化的假山石,见证着学校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漫步古园林,似乎每一棵树、每一块石、每一道裂痕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先人在园子里生活的气息,同时,意识到自己当下的活动在久远的未来也将化为历史。为了让古园林留下经典的艺术与文化,我们将园子里的匾、联,做成了历代书法字体集以及当代南通著名书法家作品集。这些楹联对仗工整,经典耐读,是儿童学习对联的珍贵范本。晚香阁前的楹联是“含山含水天地,若芷若兰春秋”,将学校天地课堂、百年历史融合,穿越了时空,囊括了自然与历史,链接了过去、当下与未来,韵味无穷。晚香阁前的篆书“傍桃倚李三春暖,赏桂品茗一水香”,字体婀娜,安静悠闲,显然,“傍桃倚李”“一水”暗示了晚香阁的位置就在桃李园旁、葫芦池边,这里的“香”则充盈在四季——夏天荷花香,秋天桂花香,冬天腊梅香,春天玉兰香、紫藤香、蔷薇香……最有意思的是水榭前的楹联“静观鱼读月,笑对鸟谈天”,这是张謇为学校创办人孙儆家的私家花园拟的一幅联,我们发现后如获至宝,题写在水榭上,应景应情应境。它灵动优美,体现了生命应该有的闲情逸致,人有了“闲”,才会有审美的心胸。“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可以穿越千年而不朽,孩子们在优美的文字、动感的韵律中闪耀著对生命的意义追寻。
园子里的很多植物,都挂上了量身定做的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这棵树的所有信息就尽收眼底,包括它的图片,名称,种植的时间,科属特征,物种价值,药用价值,品格精神,有关的诗歌、散文、故事传说等,涵盖了多个学科。所有的研究学习不仅仅是行走的记录,还是极具认知色彩与生命力量的探索。源于课程实践却超越了课程以上的心灵与智慧的生活,是一场生命的行走。
以蕊春园为原型,我们不断将其由具体物态的园林延展丰富为学校的文化意象。蕊春学园,既是狭义的儿童可视的蕊春园林,也是孩子可触摸的蕊春课程,还涵盖着孩子在园中灵动的、快乐的、自由的生命情态。整个通州实验小学就是一个蕊春学园,我们将蕊春学园建构成一个童心世界的嬉乐园,一个梦想诗学的伊甸园,一个自由探索的巴学园。 三、蕊春文化课程的“美学化”建设:学习过程成为审美历程,从审美视角重构学习的意义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我们努力重新审视解构儿童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在赏美的过程中,人的心情轻松并愉悦?如何让儿童的学习伴随美好的体验?如何让学习过程成为审美历程?我们试图从审美视角来重构儿童学习的意义。
1.儿童学习的要义是“求知、练能、观道”
我国古代有“言”“象”“意”的区分,叶朗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通常可以从材料层、形式层与意蕴层三个层次来进行。我们以为,对照艺术审美的层次,儿童的学习也可以分为“意思—意义—意味”三个层次。如孩子们研究蕊春园的屋脊:第一个层次,通过观察,孩子发现,屋脊的造型各不相同,他们动手尝试,研究不同的组合搭建方式,这属于技术层面的研究。第二层次,观察不同的方式搭成的屋脊,具有怎样的观赏效果。如进门处及四周廊道的屋檐,厚厚方方,笃实浑厚,具有一种厚重美;鞠寿堂的四处檐角古朴精细,具有精致美;临池水榭飞檐翘角,具有灵动美。第三层次,发现不同风格屋脊背后的不同意蕴——那厚重的南通屋檐,代表着南通人淳朴敦厚的特质;那精细古朴的扬州屋脊,展示的是扬州古都的地方风味;那灵动的苏州屋脊,展示的是江南水乡的灵动韵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屋脊展现一方风情。这就是研究屋脊的第三个层次。
同样,在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的学习中,我们都引领孩子从理解意思到发现意义,再到感受韵味,达到学习的最高体验——“观道”。语文课欣赏文学作品,学习过程大致按照这样三个层次展开:理解文字的意思,欣赏表达的效果,感受这样表达带给人的启迪和感受。数学教学的三个层次可以是:掌握基本公式,发现公式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体会公式探寻过程的意蕴等。在审美视角关照下,儿童的学习,历经了“求知、练能、观道”的过程。
2.学习从单向传递到多向呼应
美的形象通常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应答中诞生和呈现。我们建构以美学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发现美的过程。孩子与花草诉说快乐与忧伤,看它在阳光下灿烂,在风中低语,通过照片、图画、文字记录它的变化。
假山呀/你是大象变的吗/不然你怎么有长长的鼻子呢/
假山呀/你是熊猫变的吗/不然你的眼圈怎么那么黑呢/
假山回答/我不是大象、熊猫变的/我是你变的/你说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
——三(1)班王若彤《问假山》
园子里的假山原本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没有人审美的主观参与,它就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石头。孩子的想象、童真、情趣,使假山有了生趣,有了故事,有了生命。在孩子与假山交互影响、召唤应答中,儿童的学习发生了,哲学思辨产生了,美也生成了。
3.玩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玩是自由的,无功利、无目的的,孩子的无功利、无目的的玩很容易过渡到审美状态。老师带着孩子在园子里玩“数学步道”,抛出实景问题,探索解决路径,付诸实践探索,获得丰富体验,园子里弥散着探究、合作与创造。老师带着孩子在园子里写诗、作画、编故事,带着孩子一起玩对子,一起做“拟联”游戏。王希凡同学的“菊寿堂前白菊黄菊朵朵娇艳,延月亭旁青松紫藤棵棵挺拔”、黄雨夕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蕊春花草皆有情”等都带给我们生命的惊喜。而王俊老师的“梅兰竹菊皆师友,亭台楼阁亦课堂”、王树峰老师的“紫竹林中赏紫荆紫藤紫薇亦看紫蝶浅舞,白玉兰前观白樱白菊白荷还望白鹭高飞”让孩子对老师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趣赏蕊春名联趣无处不在,妙制园林佳对妙不可尽言”等联,更是诙谐生动地把师生一起赏景、玩诗、拟联的有趣场景描摹出来,园子里充满诗香、墨香与书香,充分展示了玩乐童年与诗性校园的特质。
蕊春园里的园路有十多种,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来研究。有的关注观赏价值;有的关注材料价格,研究经济成本;有的用脚触摸大地,感受不同的质地踩在脚底产生的不同质感,研究美感体验……错落的古石散落在草地上,每一块石头间都隔有足够大的距离,这是勇敢者路。勇敢者路,比的是孩子们运动的实力与挑战自我的勇气。在生动的课程群中,孩子们以玩乐的心情参与学习,丰富了经验,发展了带得走的学力。
四、蕊春文化课程的“微格化”建设:课程立足全人视野,从滋养童年到润泽一生
蕊春园里亭阁楼榭,廊道曲回,鸟兽虫鱼,气象万千。园子的美不是一座建筑孤立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延月亭、晚香阁、鞠寿堂、兼霞榭……把自然界的日、月、山、水、花草引到园子里来,把外面大空间的景吸收到小空间来,引发孩子对整个人生、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然后,再由蕊春园拓展到整个校园,再延展到校园以外的世界,引发孩子对整个人生、整个世界的关注。蕊春学园以此为路径,构建了立体丰富、格物致知的课程群。
“一字型”微项目。比如:一棵树的美育微课程,一朵花的美育微课程,一池水的美育微课程,一幅联的美育微课程。
“6×2”微项目。第一个6——为孩子的艺术童年定制的“六种技艺”,包括吹拉弹唱演书画这些关联到美育核心素养的项目。我们倡导六艺精通,每个学生至少要精通一两项,并伴随终身。第二个6——“6项非遗”特色课程,包括南通板鹞、南通木刻年画、南通蓝印花布、南通剪纸、南通仿真绣、南通木偶。
“25项嬉游”微项目。这是基于蕊春实景的童年嬉乐系列活动。包括“水趣”“树趣”“泥趣”“蟲趣”“鸟趣”“步趣”等。
葫芦池边有一棵古老的紫薇树,它树干全部被掏空,树皮上也是千疮百孔,可是,依然顽强地向上生长,夏天的枝头依然绿意盎然,繁花满枝。从这棵树身上,我们和孩子一起探讨生与死、枯与荣、美与丑,让孩子从小带着哲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生命的神奇、悲壮与力量。
我校第一任美术老师兼园艺师张蓁,他的作品《墨菊图》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到巴黎参加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因此,菊花也是学校的校花。在学校门口的地面上,刻着一朵开放的菊花;园子里蜿蜒的青石路上,嵌着王羲之、米芾等著名书法家书写的菊花的“菊”字;摇篮桥面正中,也刻着菊花的图案。秋天,学校举行盛大的菊花展,开展“走进神奇的菊世界”主题学习,从生活视角养菊,从美学视角赏菊,从艺术视角画菊,从科学视角研菊,从文学角度颂菊,从文化视角品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