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长期的有序的训练过程,但作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令人堪忧。笔者认为,这个训练过程是平时一次一次扎扎实实、环环相扣的训练累积而成的。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潜心对作文教学进行了“ 阶梯式作文训练模式” 的探索和尝试,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详细阐述:
阶梯一:仿写,作文起步的阶梯
仿写、又称模仿写作。是一种模仿范例进行写作的作文方式,是写作者仿照他人的文章,进行自我情感或信息的书面展示。俗话说“熟能生巧”,任何技能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后才变得得心应手,写作也是如此。如在学习《捉迷藏》一课中第二段的重点词语“全神贯注”时, 我先让学生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李四光观察石头是全神贯注的。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知道李四光手拿放大镜连石头的细小处都不肯放过, 说明他观察得非常仔细;溪水溅湿了裤脚, 说明他观察石头的时间已经好长了; 那么长的时间他一直蹲在那里, 多累啊。可是这一切他都没有顾上, 只是在观察石头。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全神贯注”的意思了。接着让学生回忆说说, 自己观察到谁在做什么事时也是全神贯注的, 从哪里看出来的? 仿照上面的句子具体写一写。很快,一个成语成句,成小段的就出来了.
仿写,注重形式的模仿, 不是机械照搬和牵强套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中要有取舍,有遴選, 有创造, 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理论和方法通过范例以及自己已有的材料与个人的感受, 打破习惯性思维, 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充分发挥想象的进行理解、吸收,更好地学以致用,以达到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 提高写作能力。
阶梯二: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
笔者在班级中调查:大部分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只读过少量的课外书,《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当代小学生》等之类的刊物成了他们作文的主要“源泉”。古人云: “取法乎上, 得其中; 取法乎中, 得其下; 取法乎下, 得其下下”。学生读不到一些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就要提高写作能力只能说是一句空话。对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外或利用早读、自修课、整理课等选读一些著名的篇节、与学生生活切近、容易引起共鸣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品味, 从中汲取营养。通过阅读, 让学生明白许多优秀篇章, 虽然写身边琐事, 但由于写得具体生动, 融入了作者的真情, 所以有声有色, 令人回味无穷。通过阅读, 同学们逐渐认识到: 写作文不是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 不是捕风捉影, 瞎编一气, 也不是非写英雄模范人物和轰轰烈烈的事件不可, 只要有真情实感, 写的源源本本, 就是写微不足道的小事, 普普通通的凡人, 也照样能感人。
阶梯三:创设情境、走进生活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写话做了如下要求: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把生活成为学生最好的写话素材。因此,教师可以在写话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大大丰富写话教学的内容。
如笔者在教学低年级《四季》一课的课后延伸的写话一环节时,创设情境,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为此,我设计以下的画面:
创设一个童话生活故事的情境:这节课我们要到秋伯伯和冬爷爷去做客,想去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而在不少教师课堂中的导入中,往往是直白的,毫无悬念的,一点也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秋天和冬天的儿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就知道秋天来了,冬天来了,然后放剪辑的典型的秋天、冬天特点的录象。孩子们完全进入了情境,跟着录象一会儿赞叹,好美啊,一会儿自发读儿歌:《秋叶飘飘》,红叶舞,黄叶飘……师生边看录象,边自然地抒发感受,其乐融融。学生对秋天、冬天有了更多的认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在回顾生活经验中,在看录象中,在说画面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自然,写作能力就会迎头赶上。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生活的情景设计使学生和活动有机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阶梯四:续写,作文提高的关键
给学生一个开头或结尾, 让学生续写成篇, 目的是进一步锻炼学生想象力( 如联想能力、顺向与逆向的推断和想象能力等) , 并初步学习布局谋篇的本领。
例如:乌云盖顶, 电闪雷鸣, 大街上行人匆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大爷顶风冒雨, 艰难而行。突然,一个衣着时髦的小伙子骑着摩托车急驶而来, 车后坐着一位漂亮姑娘。车子驶到离老大爷不远处, 一辆汽车迎面开来。小伙子急刹车, 一扭车把, 摩托车从汽车和老人中间冲过,老人一个趔趄, 踉跄倒地……要求学生以上文为开头, 续成一个完整故事, 对每人的神态表情和语言行为进行具体描写。每位同学设想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然后交流设想结果, 集思广益。学生讨论后, 教师集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1. 小伙子和姑娘发生分歧, 一人要送, 一人要走。
2.小伙子和姑娘送老人到医院, 精心照料。
3. 无人过问, 几位过路学生将老人送往医院。
4. 小伙子和姑娘趁乱离去, 行人也视若无睹。
5.小伙子和姑娘扬长而去, 行人送老人去医院。
经过讨论, 学生思维空前活跃, 不少学生摩拳擦掌,许多学生一气呵成, 写得情文并茂。这样做,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激发写作兴趣, 培养发散思维, 又防止了千篇一律。
总之,作文教学需要一个比较严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训练方法。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层层铺垫,形成阶段式的上升态势,做到引导不包办,规范而不束缚,模仿而再创造,先扶后放,先“入格”后“破格”,以学生为本位,使作为不再成为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1]《教改实验》刘丽英、李建伟.
[2] 富曼诺决: 《论创作》
[3] 《歌德谈话录》.语文教科书
阶梯一:仿写,作文起步的阶梯
仿写、又称模仿写作。是一种模仿范例进行写作的作文方式,是写作者仿照他人的文章,进行自我情感或信息的书面展示。俗话说“熟能生巧”,任何技能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后才变得得心应手,写作也是如此。如在学习《捉迷藏》一课中第二段的重点词语“全神贯注”时, 我先让学生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李四光观察石头是全神贯注的。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知道李四光手拿放大镜连石头的细小处都不肯放过, 说明他观察得非常仔细;溪水溅湿了裤脚, 说明他观察石头的时间已经好长了; 那么长的时间他一直蹲在那里, 多累啊。可是这一切他都没有顾上, 只是在观察石头。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全神贯注”的意思了。接着让学生回忆说说, 自己观察到谁在做什么事时也是全神贯注的, 从哪里看出来的? 仿照上面的句子具体写一写。很快,一个成语成句,成小段的就出来了.
仿写,注重形式的模仿, 不是机械照搬和牵强套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中要有取舍,有遴選, 有创造, 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理论和方法通过范例以及自己已有的材料与个人的感受, 打破习惯性思维, 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充分发挥想象的进行理解、吸收,更好地学以致用,以达到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 提高写作能力。
阶梯二: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
笔者在班级中调查:大部分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只读过少量的课外书,《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当代小学生》等之类的刊物成了他们作文的主要“源泉”。古人云: “取法乎上, 得其中; 取法乎中, 得其下; 取法乎下, 得其下下”。学生读不到一些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就要提高写作能力只能说是一句空话。对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外或利用早读、自修课、整理课等选读一些著名的篇节、与学生生活切近、容易引起共鸣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品味, 从中汲取营养。通过阅读, 让学生明白许多优秀篇章, 虽然写身边琐事, 但由于写得具体生动, 融入了作者的真情, 所以有声有色, 令人回味无穷。通过阅读, 同学们逐渐认识到: 写作文不是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 不是捕风捉影, 瞎编一气, 也不是非写英雄模范人物和轰轰烈烈的事件不可, 只要有真情实感, 写的源源本本, 就是写微不足道的小事, 普普通通的凡人, 也照样能感人。
阶梯三:创设情境、走进生活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写话做了如下要求: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把生活成为学生最好的写话素材。因此,教师可以在写话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大大丰富写话教学的内容。
如笔者在教学低年级《四季》一课的课后延伸的写话一环节时,创设情境,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为此,我设计以下的画面:
创设一个童话生活故事的情境:这节课我们要到秋伯伯和冬爷爷去做客,想去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而在不少教师课堂中的导入中,往往是直白的,毫无悬念的,一点也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秋天和冬天的儿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就知道秋天来了,冬天来了,然后放剪辑的典型的秋天、冬天特点的录象。孩子们完全进入了情境,跟着录象一会儿赞叹,好美啊,一会儿自发读儿歌:《秋叶飘飘》,红叶舞,黄叶飘……师生边看录象,边自然地抒发感受,其乐融融。学生对秋天、冬天有了更多的认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在回顾生活经验中,在看录象中,在说画面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自然,写作能力就会迎头赶上。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生活的情景设计使学生和活动有机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阶梯四:续写,作文提高的关键
给学生一个开头或结尾, 让学生续写成篇, 目的是进一步锻炼学生想象力( 如联想能力、顺向与逆向的推断和想象能力等) , 并初步学习布局谋篇的本领。
例如:乌云盖顶, 电闪雷鸣, 大街上行人匆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大爷顶风冒雨, 艰难而行。突然,一个衣着时髦的小伙子骑着摩托车急驶而来, 车后坐着一位漂亮姑娘。车子驶到离老大爷不远处, 一辆汽车迎面开来。小伙子急刹车, 一扭车把, 摩托车从汽车和老人中间冲过,老人一个趔趄, 踉跄倒地……要求学生以上文为开头, 续成一个完整故事, 对每人的神态表情和语言行为进行具体描写。每位同学设想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然后交流设想结果, 集思广益。学生讨论后, 教师集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1. 小伙子和姑娘发生分歧, 一人要送, 一人要走。
2.小伙子和姑娘送老人到医院, 精心照料。
3. 无人过问, 几位过路学生将老人送往医院。
4. 小伙子和姑娘趁乱离去, 行人也视若无睹。
5.小伙子和姑娘扬长而去, 行人送老人去医院。
经过讨论, 学生思维空前活跃, 不少学生摩拳擦掌,许多学生一气呵成, 写得情文并茂。这样做,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激发写作兴趣, 培养发散思维, 又防止了千篇一律。
总之,作文教学需要一个比较严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训练方法。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层层铺垫,形成阶段式的上升态势,做到引导不包办,规范而不束缚,模仿而再创造,先扶后放,先“入格”后“破格”,以学生为本位,使作为不再成为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1]《教改实验》刘丽英、李建伟.
[2] 富曼诺决: 《论创作》
[3] 《歌德谈话录》.语文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