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多元化的发展给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应该善于从中吸取宝贵经验,借其精华,钻研教学技巧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进行精雕细琢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
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分数来考核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家长更是用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仍然以考试范围为教学重点,教师更多是把教学时间都用在了考试范围的讲解上,而范围之外的知识点就忽略不讲,也不要求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新课标中指出淡化语法逻辑的教学,而很多教师都将其误解成忽视语法逻辑的教学,造成很多初中生毕业之后仍然不能理解短语是什么含义,更不知句子成分、结构是何物。
2. 学生对语文学科认识不够,在学习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升入初中之后,开设的学科越来越多,而语文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容易提高分数的学科,需要平时的积累,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分数,因此在平常的学习中,尤其是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更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数学、文综、理综的学习上,学生的读写水平、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很多初中生觉得在语文这门课上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在其他学科上提高的分数多,因此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学习其他学科的情况出现。
3. 学生整体的语文修养水平较低
很多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在初中阶段又不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语法时一头雾水,尤其是学习文言文时,词句本来生硬难懂,加上一些偏词、通假字等的出现造成学生难以掌握,语文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更严重的是,许多初中生毕业之后还是文字不通,口头表达词不达意。
二、初中语文注重教学艺术的策略分析
1. 培养语文修养,加强语言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了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因此语言的艺术性与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怎样加强语言的艺术性?
首先,语文教学语言要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学生不能单单的被充当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具有活力的个体,因此课堂上教学语言的多样化极其重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口头的语言和书面语之外,还要辅佐以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这样更能增强表达效果,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其次,语文教学语言要情感化。在课堂上添加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词汇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讲解诗歌、散文类的教材时,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酌情添加富有情感类的词句,比如在在讲解关于烈士革命的歌颂类文章时,教师要有激昂的情绪,在讲解散文类的文章时,要注重语气的轻重缓急,这样才能充分的展现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最后,语文教学语言要生活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一些繁、偏、难的词句要避开,并结合以生活中常见的知识进行讲解,从学生的生活现状和生活背景出发,找出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将生活中出现的新闻要点引入到课堂中来,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2. 活跃教学氛围,提高课堂艺术性
适当活跃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的“活跃点”。
首先要善于利用语言技巧。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工具,使用的语言要正确精炼、含蓄幽默,才能吸引学生,教师在阐明作者观点时要注意使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词语,同时运用辩证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语言有富有科学性、艺术性,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优化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多样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学生只有教科书和各种辅导书,教师则是教材和教学用书,而课堂上只有粉笔、黑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不断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以声、形、视、听等手段形象逼真的进行模拟,多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最后在课堂上要加强师生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方式;教师应从过去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如在教朱自清《春》这篇文章时,笔者以《春天在哪里》为引子,替代了口头导入,在短时间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充满了轻松和谐的基调,进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如在教《巍巍中山陵》这篇文章时,笔者了解到班里有位学生去过那里旅行,还拍了不少的照片,便将这位学生的照片做成了一个PPT,让这位学生结合投影进行讲述。在绘声绘影的讲解过程中,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有效深化了教学效果。
3. 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艺术性
首先要将实际生活中的语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上面临枯燥的文言文、句法结构等往往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于语文这门课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教师应该抓住这点改善课堂教育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将生活中富含有艺术性的词句拿到课堂上学习,例如对联,在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学习了语法的结构。其次,增加动手实践课程。由于中学生处于的年龄段往往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就应该善于利用这点让语文课堂回归到自然中去。最后设置辩论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俗话说“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种故事的结局”,因此,对于同一篇课文,学生的理解会千差万别,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言,抒发自己的见解,以此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其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后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三味书屋里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两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色彩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语速与语调,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4. 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活动的艺术性
培养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或者知识的培养上,更应该上升到教学活动的层面。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的过程,教师在上课的同时通过设置新场景、引用新材料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客观的态度思考问题,避免主观性。另外,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锻炼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而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讲课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增加课外阅读,设置模拟场景,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开展一些具有辩论性题目的课题,比如《发掘人才是否需要考试》,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将学生分组展开辩论,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不断的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在引经据典的过程中尽全力去说服对方。通过开展辩论活动不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语言功底,并且引导学生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简单讲解,而是注重教学艺术性的提升。语文是一门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学科,只有深刻的分析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地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
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分数来考核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家长更是用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仍然以考试范围为教学重点,教师更多是把教学时间都用在了考试范围的讲解上,而范围之外的知识点就忽略不讲,也不要求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新课标中指出淡化语法逻辑的教学,而很多教师都将其误解成忽视语法逻辑的教学,造成很多初中生毕业之后仍然不能理解短语是什么含义,更不知句子成分、结构是何物。
2. 学生对语文学科认识不够,在学习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升入初中之后,开设的学科越来越多,而语文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容易提高分数的学科,需要平时的积累,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分数,因此在平常的学习中,尤其是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更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数学、文综、理综的学习上,学生的读写水平、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很多初中生觉得在语文这门课上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在其他学科上提高的分数多,因此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学习其他学科的情况出现。
3. 学生整体的语文修养水平较低
很多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在初中阶段又不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语法时一头雾水,尤其是学习文言文时,词句本来生硬难懂,加上一些偏词、通假字等的出现造成学生难以掌握,语文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更严重的是,许多初中生毕业之后还是文字不通,口头表达词不达意。
二、初中语文注重教学艺术的策略分析
1. 培养语文修养,加强语言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了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因此语言的艺术性与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怎样加强语言的艺术性?
首先,语文教学语言要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学生不能单单的被充当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具有活力的个体,因此课堂上教学语言的多样化极其重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口头的语言和书面语之外,还要辅佐以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这样更能增强表达效果,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其次,语文教学语言要情感化。在课堂上添加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词汇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讲解诗歌、散文类的教材时,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酌情添加富有情感类的词句,比如在在讲解关于烈士革命的歌颂类文章时,教师要有激昂的情绪,在讲解散文类的文章时,要注重语气的轻重缓急,这样才能充分的展现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最后,语文教学语言要生活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一些繁、偏、难的词句要避开,并结合以生活中常见的知识进行讲解,从学生的生活现状和生活背景出发,找出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将生活中出现的新闻要点引入到课堂中来,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2. 活跃教学氛围,提高课堂艺术性
适当活跃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的“活跃点”。
首先要善于利用语言技巧。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工具,使用的语言要正确精炼、含蓄幽默,才能吸引学生,教师在阐明作者观点时要注意使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词语,同时运用辩证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语言有富有科学性、艺术性,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优化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多样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学生只有教科书和各种辅导书,教师则是教材和教学用书,而课堂上只有粉笔、黑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不断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以声、形、视、听等手段形象逼真的进行模拟,多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最后在课堂上要加强师生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方式;教师应从过去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如在教朱自清《春》这篇文章时,笔者以《春天在哪里》为引子,替代了口头导入,在短时间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充满了轻松和谐的基调,进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如在教《巍巍中山陵》这篇文章时,笔者了解到班里有位学生去过那里旅行,还拍了不少的照片,便将这位学生的照片做成了一个PPT,让这位学生结合投影进行讲述。在绘声绘影的讲解过程中,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有效深化了教学效果。
3. 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艺术性
首先要将实际生活中的语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上面临枯燥的文言文、句法结构等往往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于语文这门课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教师应该抓住这点改善课堂教育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将生活中富含有艺术性的词句拿到课堂上学习,例如对联,在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学习了语法的结构。其次,增加动手实践课程。由于中学生处于的年龄段往往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就应该善于利用这点让语文课堂回归到自然中去。最后设置辩论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俗话说“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种故事的结局”,因此,对于同一篇课文,学生的理解会千差万别,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言,抒发自己的见解,以此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其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后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三味书屋里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两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色彩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语速与语调,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4. 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活动的艺术性
培养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或者知识的培养上,更应该上升到教学活动的层面。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的过程,教师在上课的同时通过设置新场景、引用新材料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客观的态度思考问题,避免主观性。另外,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锻炼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而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讲课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增加课外阅读,设置模拟场景,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开展一些具有辩论性题目的课题,比如《发掘人才是否需要考试》,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将学生分组展开辩论,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不断的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在引经据典的过程中尽全力去说服对方。通过开展辩论活动不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语言功底,并且引导学生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简单讲解,而是注重教学艺术性的提升。语文是一门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学科,只有深刻的分析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