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与共存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wa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浪潮在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时便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强,现代生活方式层出不穷,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陷入两难——紧跟现代的步伐势必与传统渐行渐远。化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这是幸福的时代,这是迷茫的时代。
  为何迷茫?
  主要原因是当下人们自身的问题加剧。或许因为经济与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人们疲于应付,遂衍生出安于现状的心理。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深陷其中的人们东奔西走,金钱、利益成为追逐的第一对象,许多人一生拼搏皆为此;甚至以往被赋予高尚情怀与清新意境的“梦想”,或多或少都带上点儿逐利的影子。人们尽管体验着辛苦与艰难,却安于这种应付心理,任其消磨生命中的诗意与情怀,导致传统习俗日渐赢弱——毕竟,传统都需要情怀去维护、坚守。
  全球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身处时代大环境中,尤其处于转型期的人们,迷茫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情感、行为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时代——即使是孔子那样的圣人,也终究“笃于时”。
  纵观我国历史,当下的迷茫亦非个例。
  文学思想上,从魏晋的风流浮华到唐宋的审时度势;社会政治上,从南北朝的割裂无序,到隋唐的雍容大度、兼容并包,再到明清的保守僵化……每次转型都是“现代”与“传统”的竞争与博弈,期间涌现了无数优秀的思想和人物。到了近代,变化更如翻云覆雨,足可谓撼动千年大局。在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频繁、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下,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已是事实,当代人的迷茫只是历史规律的又一次映射与表现。
  跟上时代的节奏是必须的,现代生活方式提供了无数便利与机遇,这已不言而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和现代不可调和,更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唐宋散文注重时事情理,追求文以载道,也不乏六朝骈文的绚丽优美。可见,对立与共存并不矛盾,相反,能相得益彰,更添华彩。尤对中国而言,现代生活方式多偏重西方化,如若放任传统文化面临挑战而缺乏重视,中华优秀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传承形势将是严峻的。
  保持对立、维护共存是至高至远的境界!
  名师点评
  文章标题提出的话题比较沉重。作者开头概括时代特征,化用恰当,有高度。作者追问“为何迷茫”。獨句成段,一目了然。原因分析抓住了读者心理,发人深省,有力度。回顾历史,反思现实,有思考。文化上的“活在当下”的要义就是保持对立,维护共存,结尾振聋发聩。
  (谭荣生)
其他文献
有的工匠,已于霓虹灯中被埋没,于机器隆隆中随波逐流。而有的工匠,仍在一间木屋中,木斧铁凿,辛苦坚守。  一个小院,一间小屋,便是裴金宝先生的全部。他是琴师,抚琴聆琴;他亦是斫琴师,识琴知琴。  当今琴道复苏,无数人争名夺利头破血流时,裴先生修琴不取报酬,教徒不收分文。他说:“修一张琴,就是和琴的对话,和古人的对话。”  每次修琴都有不一样的经历,打开琴板时,刻在琴身上的字总能拨动他的心弦。  在修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历史的车轮将人类不可避免地带入一个由错综复杂的信息、网络、大数据编织而成的时代,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入侵着人们的闲暇时光,眼花缭乱的花边新闻占据了人们的大脑。于是有人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有人说文学势必会在多样化娱乐的强大压力下走向消亡。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这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看到了当今社会里,人们为寻求刺激而选择多样化的娱乐方式的趋势。但这种趋势是否都
世间从不缺少故事,只是在等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记叙文的核心便是讲故事。自2015年开始,北京高考作文每年均是记叙文和议论文题目二选一。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要求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撰写一篇记叙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可惜现实中仍遭遇了英雄无觅的窘境。考生文章中,两个面目模糊的“幽灵”在苍茫空阔的天地间展开一段毫无生气的对话,结尾处再盖棺论定为其贴上标签,完全没有英雄的风采,也没
黄皮肤,黑眼睛,这是再平凡不过的中国面孔。走过2020年的春天,我却看到这平凡的中国面孔下的别样风采,它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千山回暖惹思量,觅向城头柳淡妆。”本是踏青之际,一座900万人口的城市却开启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中间不乏生离死别,亦有长歌当哭。这中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他们没有豪言壮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五年前的一天上午,我站在医院的楼梯间,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我紧张又激动,因为你——一个全家人期待着的小生命就要降临。  我没有听到你降临人间的第一声啼哭,只记得你被医生抱出来时,我发现你和我想象中的婴儿不一样,不是白白嫩嫩的,而是皱巴巴的,小小的,小脸还没有巴掌大,眼睛紧紧地闭着,安安静静地睡着。就这样,你如同一位圣洁的天使降临到我的生命中,带给我从未体验
灌河北岸的大莽牛河口,有一大片濃密的芦苇荡,自古这里就异常诡异,有着各种形式的传说。  1950年深秋,一天傍晚,芦苇荡中突然传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哭喊声,人们惊悸之余,侧耳细听,确信传出的是人的哭声,正在堤坡锄草的周秀英听出是邻居王凤伤心欲绝的哭声,她和几个胆大的循声向芦荡深处找去。在一个水塘边,王凤对着塘中漂浮的一具尸体在捶胸顿足,哭喊着丈夫陆友真的名字,众人摇头叹息,这王凤也真够苦命的,跟着陆
论据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对一篇议论文的成败至关重要。同学们拿到一道作文题,在审题立意列出提纲之后,就要考虑选取论据来谋篇布局了。下面将结合学生作文范例,谈一谈议论文中论据的使用。一、论据的类型  在考场上,如果一篇议论文只是单纯说理,而没有任何论据支撑,即使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也很难拿到高分。若想提高议论文水平,使用多种形式的论据很有必要。这也与中国长期的写作传统相关———我们回望课本中先秦诸子的
雨一直下,咖啡厅里格外安静,黄色的灯光让这里看起来暖意融融。  她坐在咖啡厅靠窗的位置发呆,眼前的卡布奇诺冒着热气。孤独、寂寞笼罩着她,心情有些阴郁。  吧台上的笔记本电脑闪着白色的冷光,与黄色的灯光很不协调。当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过屏幕上的“友情方程式”几个字时,她起身,走了过去。  “你好!”温尼文质彬彬地跟她打招呼。  “我想了解一下友情方程式。”  “友情方程式,是大数据库背景下的一个计算公式
每所学校都有年终的迎新活动,在附中就是合唱节了。与其他高中学校普遍开展的迎新活动(如冬季运动会、美食节)相比,合唱节的格调似乎高一些:想象中应该是剧场内座无虚席,同学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每曲终了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然而合唱节远没有这么高雅。  这次高二年级合唱节的主题是“红歌”不少班级租借了八路军的演出服,甚至有的班级带了道具枪。台上的同学唱着雄壮激昂的红歌,不时挥动枪和旗帜,整齐的军服很有画面
几年前我出过一道博士生考题,大意是,李鸿章曾经感慨他所处的时代是“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总体印象是,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影响极大,所有答案中好像没有能够跳出教科书范围的,更没有看到我想要的答案。其实,说实话,我当时脑子里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反而私存杂念,即想从学生那里看到一些闪光点,希望从年轻人那里得到一些启发,让年轻人活跃的大脑帮助我解开这个结。因此,那届学生对这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