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甬优17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用甬粳4号A与甬恢12配组育成的籼粳交三系杂交稻品种,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4018)。2016年松溪县河东乡引进甬优17试种,表现生育期适中、茎秆坚韧、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总结了2016-2017年甬优17在松溪县河东乡试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杂交稻;甬优17;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8.11.010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松溪县粮经作物种植结构比例失调问题日益凸显,提高单位面积内水稻的产量及米质是农技推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筛选出适合松溪县种植,且产量高、米质优的水稻新品种,2015年松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河东乡大布村进行了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以宜优673为对照。经田间观察记载,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实地实割测产验收,甬优17产量最高,平均每667 m2产量达657.0 kg,比对照宜优673增产9.8%,且综合性状表现最为突出。甬优17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新品种[1-4],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4018)。2016年松溪县引进甬优17在河东乡长巷村示范种植4.53 hm2,2017年继续在河东乡长江、横垅、岩后等3个行政村示范种植5.1 hm2,均表现生育期适中、茎秆坚韧、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总结了2016-2017年甬优17在松溪县河东乡试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1产量表现
2016年,甬优17在河东乡长巷村作单晚示范种植面积3.33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585.0 kg,比对照品种宜优673增产7.8%;作双晚示范种植1.20 hm2,每667 m2产量557.7 kg,比对照品种宜优673增产6.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分别在河东乡长江、横垅、岩后等3个行政村示范种植1.0、1.5、2.6 hm2 ,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46.7、537.1、529.0 kg,分别比对照品种宜优673增产8.1%、7.6%、6.8%。
2特征特性
2.1主要性状
甬优17株高107.5 cm,平均每667 m2有效穗16.5万穗,穗长23.5 cm,每穗总粒数198.5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6.5 g。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弹性好,分蘖力中等偏弱,穗粒数多,后期转色好;谷色黄色,颖尖无色,有顶芒,谷粒园粒偏长型,适应性广,抗寒性强。
2.2生育期
甬优17在河东乡长巷村作单晚种植,5月上旬播种,6月上旬插秧,8月下旬齐穗,10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50~152 d,比对照品种宜优673长1~2 d;作双晚种植,6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插秧,9月中旬齐穗,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26~130 d,比对照品种宜优673长2~3 d。
2.3抗病性
通过2年来的田间观察,甬优17中感稻瘟病,易感稻曲病,纹枯病轻,轻耐螟虫和稻飞虱为害。
2.4米质
甬优17米饭松软有韧性,适口性好。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糙米率82.5%,精米率75.0%,整精米率67.0%,粒长6 mm,长宽比2.4,垩白粒率28%,垩白度4.7%,透明度1级,碱消值6,胶稠度84 mm,直链淀粉含量14.6%,蛋白质含量8.2%。
3高产栽培技术
甬优17高产栽培技术的重点措施是在搭建合理群体的基础上,争取低节位分蘖多,培育大穗,提高结实率,同时兼顾粒数与粒重。
3.1秧田的选择
尽可能选择离大田较近,田面规整,土质松软、肥力中等、背风向阳、交通方便、排灌畅通的田块作秧板田。
3.2整地做畦
将秧田整成畦宽130 cm,沟宽25 cm,沟深15 cm,畦面上湖下松,软硬适中。播种前3 d,秧田每667 m2施入45%复合肥(15-15-15)10~15 kg。
3.3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
播种前,选晴天将种子摊晒6 h,用清水捞出饱满种子,用40%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8 h,然后再用清水洗净后进行种子催芽至种子破胸率达90%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时要稀播匀播。甬优17在河东乡作单晚种植,5月上旬播种,6月上旬插秧。作双晚种植,6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插秧。秧龄30 d左右,每667 m2秧田播种量10~12 kg,大田用种量0.75~1.00 kg。秧苗1叶1心期,应保持畦面湿润,并喷施300 mg·kg-1多效唑促秧苗矮壮多蘖。2叶1心期保持一定水层,每667 m2施尿素5 kg作为断奶肥。3叶1心期每667 m2施尿素5 kg和氯化钾5 kg作为送嫁肥,移栽前3~5 d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15 mL+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 mL对水60 kg喷雾。移栽时灌深水,以免损伤根系和茎叶。
3.4适宜密植,确保基本苗数
甬优17分蘖中等偏弱,栽培上应注意合理密植,一般栽插规格20 cm×20 cm,丛插2~3本,确保每667 m2基本苗3万~5万苗,并做到浅插、直插。
3.5肥水管理
甬优17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需肥量大,采用“攻前、稳中、保尾”的施肥原则,本田要重施基肥,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在插秧前1 d结合犁、耙施用,每667 m2施碳酸氫铵30 kg、过磷酸钙20 kg、氯化钾10 kg。早施追肥,追肥占总施肥量的30%,每667 m2施用45%复合肥(15-15-15)15 kg、氯化钾5 kg。酌施穗肥和粒肥,穗肥和粒肥占总施肥量的10%,可在水稻倒2叶生长过程中施用,每667 m2施尿素2.5~3.0 kg,以延长叶片寿命,促进穗大粒多。齐穗后,每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50 g对水60 kg进行根外喷施2次,以促进籽粒饱满,增加千粒重。 在水分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寸水护苗,薄水促蘖,够苗及时抢晴天烤田,至脚踏不下陷,叶色褪淡为止再复水,以抑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抽穗保持寸水,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防止早衰,收割前5~7 d断水,以提高结实率和谷粒充实度。
3.6及时防治病虫害
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进行防治,重点抓好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的防治工作。纹枯病防治:每667 m2用30%苯甲、丙环唑水剂15 mL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 mL对水60 kg喷施;稻瘟病防治:每667 m2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60 g对水45 kg喷雾;稻曲病防治:每667 m2用20%井冈霉素粉剂500~600倍液喷雾;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对水30 kg喷雾;稻飞虱防治:每667 m2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15 g对水45 kg喷雾,或每667 m2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60 g对水60 kg喷雾。施药时,田间应保持水层,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以确保稻米的食用安全[5-6]。
3.7适时收获
甬优17易落粒,一般在谷粒全部变硬、成熟度达95%以上时抢晴天收割翻晒,但不要在路边水泥板上暴晒,以免影响稻米的加工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正美.重穗型杂交稻甬优17在建阳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4,32(3):76-77.
[2]林峰,吴良通,陈斌.甬优17在松溪县作晚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16,(34)9:68,70.
[3]张萍.水稻新品种——甬优17在福建宁德市的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7(4):52.
[4]吴斌兵.甬优17在福安市作单晚种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7,35(3):58-59.
[5]任兵,张克修,李壬湘,等.湘晚籼13号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6,32(2):25-26.
[6]楊厚祥.金农3优3号在德化作中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6,32(2):26-27.
(责任编辑:林玲娜)
关键词:杂交稻;甬优17;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8.11.010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松溪县粮经作物种植结构比例失调问题日益凸显,提高单位面积内水稻的产量及米质是农技推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筛选出适合松溪县种植,且产量高、米质优的水稻新品种,2015年松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河东乡大布村进行了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以宜优673为对照。经田间观察记载,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实地实割测产验收,甬优17产量最高,平均每667 m2产量达657.0 kg,比对照宜优673增产9.8%,且综合性状表现最为突出。甬优17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新品种[1-4],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4018)。2016年松溪县引进甬优17在河东乡长巷村示范种植4.53 hm2,2017年继续在河东乡长江、横垅、岩后等3个行政村示范种植5.1 hm2,均表现生育期适中、茎秆坚韧、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总结了2016-2017年甬优17在松溪县河东乡试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1产量表现
2016年,甬优17在河东乡长巷村作单晚示范种植面积3.33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585.0 kg,比对照品种宜优673增产7.8%;作双晚示范种植1.20 hm2,每667 m2产量557.7 kg,比对照品种宜优673增产6.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分别在河东乡长江、横垅、岩后等3个行政村示范种植1.0、1.5、2.6 hm2 ,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46.7、537.1、529.0 kg,分别比对照品种宜优673增产8.1%、7.6%、6.8%。
2特征特性
2.1主要性状
甬优17株高107.5 cm,平均每667 m2有效穗16.5万穗,穗长23.5 cm,每穗总粒数198.5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6.5 g。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弹性好,分蘖力中等偏弱,穗粒数多,后期转色好;谷色黄色,颖尖无色,有顶芒,谷粒园粒偏长型,适应性广,抗寒性强。
2.2生育期
甬优17在河东乡长巷村作单晚种植,5月上旬播种,6月上旬插秧,8月下旬齐穗,10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50~152 d,比对照品种宜优673长1~2 d;作双晚种植,6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插秧,9月中旬齐穗,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26~130 d,比对照品种宜优673长2~3 d。
2.3抗病性
通过2年来的田间观察,甬优17中感稻瘟病,易感稻曲病,纹枯病轻,轻耐螟虫和稻飞虱为害。
2.4米质
甬优17米饭松软有韧性,适口性好。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糙米率82.5%,精米率75.0%,整精米率67.0%,粒长6 mm,长宽比2.4,垩白粒率28%,垩白度4.7%,透明度1级,碱消值6,胶稠度84 mm,直链淀粉含量14.6%,蛋白质含量8.2%。
3高产栽培技术
甬优17高产栽培技术的重点措施是在搭建合理群体的基础上,争取低节位分蘖多,培育大穗,提高结实率,同时兼顾粒数与粒重。
3.1秧田的选择
尽可能选择离大田较近,田面规整,土质松软、肥力中等、背风向阳、交通方便、排灌畅通的田块作秧板田。
3.2整地做畦
将秧田整成畦宽130 cm,沟宽25 cm,沟深15 cm,畦面上湖下松,软硬适中。播种前3 d,秧田每667 m2施入45%复合肥(15-15-15)10~15 kg。
3.3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
播种前,选晴天将种子摊晒6 h,用清水捞出饱满种子,用40%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8 h,然后再用清水洗净后进行种子催芽至种子破胸率达90%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时要稀播匀播。甬优17在河东乡作单晚种植,5月上旬播种,6月上旬插秧。作双晚种植,6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插秧。秧龄30 d左右,每667 m2秧田播种量10~12 kg,大田用种量0.75~1.00 kg。秧苗1叶1心期,应保持畦面湿润,并喷施300 mg·kg-1多效唑促秧苗矮壮多蘖。2叶1心期保持一定水层,每667 m2施尿素5 kg作为断奶肥。3叶1心期每667 m2施尿素5 kg和氯化钾5 kg作为送嫁肥,移栽前3~5 d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15 mL+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 mL对水60 kg喷雾。移栽时灌深水,以免损伤根系和茎叶。
3.4适宜密植,确保基本苗数
甬优17分蘖中等偏弱,栽培上应注意合理密植,一般栽插规格20 cm×20 cm,丛插2~3本,确保每667 m2基本苗3万~5万苗,并做到浅插、直插。
3.5肥水管理
甬优17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需肥量大,采用“攻前、稳中、保尾”的施肥原则,本田要重施基肥,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在插秧前1 d结合犁、耙施用,每667 m2施碳酸氫铵30 kg、过磷酸钙20 kg、氯化钾10 kg。早施追肥,追肥占总施肥量的30%,每667 m2施用45%复合肥(15-15-15)15 kg、氯化钾5 kg。酌施穗肥和粒肥,穗肥和粒肥占总施肥量的10%,可在水稻倒2叶生长过程中施用,每667 m2施尿素2.5~3.0 kg,以延长叶片寿命,促进穗大粒多。齐穗后,每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50 g对水60 kg进行根外喷施2次,以促进籽粒饱满,增加千粒重。 在水分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寸水护苗,薄水促蘖,够苗及时抢晴天烤田,至脚踏不下陷,叶色褪淡为止再复水,以抑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抽穗保持寸水,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防止早衰,收割前5~7 d断水,以提高结实率和谷粒充实度。
3.6及时防治病虫害
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进行防治,重点抓好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的防治工作。纹枯病防治:每667 m2用30%苯甲、丙环唑水剂15 mL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 mL对水60 kg喷施;稻瘟病防治:每667 m2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60 g对水45 kg喷雾;稻曲病防治:每667 m2用20%井冈霉素粉剂500~600倍液喷雾;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对水30 kg喷雾;稻飞虱防治:每667 m2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15 g对水45 kg喷雾,或每667 m2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60 g对水60 kg喷雾。施药时,田间应保持水层,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以确保稻米的食用安全[5-6]。
3.7适时收获
甬优17易落粒,一般在谷粒全部变硬、成熟度达95%以上时抢晴天收割翻晒,但不要在路边水泥板上暴晒,以免影响稻米的加工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正美.重穗型杂交稻甬优17在建阳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4,32(3):76-77.
[2]林峰,吴良通,陈斌.甬优17在松溪县作晚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16,(34)9:68,70.
[3]张萍.水稻新品种——甬优17在福建宁德市的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7(4):52.
[4]吴斌兵.甬优17在福安市作单晚种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7,35(3):58-59.
[5]任兵,张克修,李壬湘,等.湘晚籼13号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6,32(2):25-26.
[6]楊厚祥.金农3优3号在德化作中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6,32(2):26-27.
(责任编辑:林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