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关键词】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 动手操作 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检验数学问题,使之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又要重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注重课前调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的前一天,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明天我们将要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们先回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如:钟表有组合图形,汽车有组合图形,房子有组合图形……这样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对组合图形的表现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组合图形。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营造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参与实践的愿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我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例如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从直观演示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眼、耳、口等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如教学“有一座大桥长1850米,一列长150米的火车以每秒20米的速度开过这座桥,火车过桥需要多少时间?”这样的题目,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是不易解答的,这时可通过实物操作,演示火车过桥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指导操作:(1)让学生用短铅笔作火车,用笔盒作桥;(2)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火车开过桥的情境;(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火车是怎样过桥的?到什么地方才算过了桥?操作演示结果,学生就容易明白过来,列出算式(1850 150)÷20=100(秒)。通过这样的操作实践,不仅可使学生具体详尽地感受题目中事物活动的全过程,还可通过这一形象地模拟事物和活动的过程,发现其中隐蔽的数量关系,从而发现问题解决的策略。
四、加强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实践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更为主动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向学生提出能不能将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然后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学具。结果是: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3)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操作实践活动,学生探讨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参与实践的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应用意识,是学生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内驱力。没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学习数学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应用,应使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联系生活,让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有助于学生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2、利用身边事物,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有价值的情境,利用身边事物,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题方案。我让学生根据实地测量,对学校的绿化地带的形状进行分割,运用自己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学校的绿化面积。这样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应用意识的增强更能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如讲百分数应用题,讲到银行存款、利息等知识,我给学生留实践作业:A、银行的功能是什么?B、在本地区有几家银行?C、本金、年利率、利息、利息税等词是什么意思?D、从银行拿一张取款单和存款单。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存款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时间,同时接受了金融知识的教育。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 动手操作 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检验数学问题,使之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又要重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注重课前调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的前一天,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明天我们将要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们先回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如:钟表有组合图形,汽车有组合图形,房子有组合图形……这样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对组合图形的表现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组合图形。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营造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参与实践的愿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我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例如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从直观演示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眼、耳、口等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如教学“有一座大桥长1850米,一列长150米的火车以每秒20米的速度开过这座桥,火车过桥需要多少时间?”这样的题目,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是不易解答的,这时可通过实物操作,演示火车过桥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指导操作:(1)让学生用短铅笔作火车,用笔盒作桥;(2)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火车开过桥的情境;(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火车是怎样过桥的?到什么地方才算过了桥?操作演示结果,学生就容易明白过来,列出算式(1850 150)÷20=100(秒)。通过这样的操作实践,不仅可使学生具体详尽地感受题目中事物活动的全过程,还可通过这一形象地模拟事物和活动的过程,发现其中隐蔽的数量关系,从而发现问题解决的策略。
四、加强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实践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更为主动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向学生提出能不能将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然后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学具。结果是: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3)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操作实践活动,学生探讨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参与实践的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应用意识,是学生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内驱力。没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学习数学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应用,应使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联系生活,让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有助于学生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2、利用身边事物,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有价值的情境,利用身边事物,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题方案。我让学生根据实地测量,对学校的绿化地带的形状进行分割,运用自己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学校的绿化面积。这样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应用意识的增强更能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如讲百分数应用题,讲到银行存款、利息等知识,我给学生留实践作业:A、银行的功能是什么?B、在本地区有几家银行?C、本金、年利率、利息、利息税等词是什么意思?D、从银行拿一张取款单和存款单。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存款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时间,同时接受了金融知识的教育。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