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为人民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b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SKLRD)是依托广州医科大学于2007年10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作为临床型定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积极贯彻着“临床-基础-临床”的转化医学研究理念,瞄准国际前沿理念和技术,面向国家急需解决的诊治防瓶颈问题,努力发展适合国情的临床诊治规范、共识、指南,以及“效优、简便、价廉、安全”的药物、技术、器械,真正做到“顶天立地为人民”。
  向国际一流迈进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成立起就专注于开展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常见和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逐渐形成了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与肺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和慢性咳嗽、支气管肺癌4大主要研究方向。2011年,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首次评估;2017年,实验室在第二个五年评估中获评“优秀”;2018年,实验室为整合研究力量与资源提升,带动其他呼吸相关学科和平台的发展,将原有的4大主要研究方向调整为7大研究方向,增加了肺纤维化与肺结核疾病、呼吸研究成果产业化、呼吸相关与交叉学科研究3个研究方向。
  目前,实验室已发展为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的集科研、教学和医疗于一体的呼吸疾病应用基础研究与临床防诊治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拥有1个广东省呼吸医学工程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实验室带动了其所依托的呼吸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建成了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变态反应疾病学、肿瘤学和胸外科)和1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呼吸)。
  在广东省及广州市大力支持下,投资30多亿元在广州荔湾区大坦沙建设的占地100万平方米的广州呼吸中心已经于 2017年7月开工。依托未来的“广州呼吸中心”,实验室将瞄准打造五大功能中心(基地):呼吸疾病创新研究中心、呼吸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与产学研中心、危重呼吸道疾病救治中心、呼吸疑难疾病诊治中心、呼吸疾病临床防治的人才培养基地。
  注重应用基础研究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批准建设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出版和编辑了专著60多部。近5年,实验室牵头或参与撰写我国呼吸疾病诊疗相关的各类指南与专家共识共25部。其中MERS病毒防控、肺功能检查、咳嗽等指南共9部;H7N9救治、中国特异性免疫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等专家共识共16部。实验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的5项研究成果为国际慢阻肺诊治指南GOLD所引用,多项慢性咳嗽研究成果为ACCP咳嗽指南所引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国4大慢病之一,其危害重大。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患病人数4000多万,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道和肺对有毒颗粒和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除了烟草外,生物燃料烟雾的作用尤为重要。多年来,实验室重点围绕生物燃料烟雾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机制、慢阻肺筛查适宜技术、药物治疗和综合防治新模式进行研究。
  实验室明确了生物燃料导致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为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开展全国肺功能应用及质控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系列指南,建立了全国肺功能规范化培训网络;研制了适合国情的慢阻肺早期筛查技术,建立了早防早诊策略,发展了有效及低成本的药物治疗策略。
  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是威胁着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实验室瞄准“降低新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死率”为首要目标,围绕着新发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防控与重症救治的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揭示流行规律及临床重症特征,发现早期干预降低病死率;创立全病程动态病毒学和免疫学指标监控体系,提高救治成功率;揭示重症感染中病毒与细菌相互作用规律,防控重症细菌感染;发现肺损伤新机制,建立个体化肺保护通气新方法。
  哮喘及过敏性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病,累及各年龄段,我国有2000多万患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实验室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化,临床研究面向国家需求”为宗旨,以尘螨过敏源研究为突破口,采用流行病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研究技术,结合临床实际,在流行规律与病因学、过敏源结构特征、命名和临床诊断应用,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分子指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有力促进了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尘螨过敏源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揭示了特异性免疫治疗免疫学变化的趋势,引领了我国哮喘和变态反应学的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实验室还在肺癌复发转移、耐药及预后判断系列研究,呼吸中枢驱动检测及其指导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流感病毒及腺病毒遗传改造与疫苗载体新技术,慢性咳嗽诊治,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技术的系统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做出了亮眼的成绩,其研究成果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助力科技“战疫”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面对疫情的来势汹汹,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时间投入抗击疫情当中。2月22日,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科技战“疫”新闻通气会上,实验室负责人介绍了实验室在抗击疫情中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是开展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二是开展新冠肺炎相关基础研究;三是紧扣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四是依托国家临床研究中心,承担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核酸检测方面,实验室“病毒研究室”联合广医一院检验科成立新冠肺炎临床检测工作组,担负广医一院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工作,协助临床诊断,为新冠肺炎病人的筛查和诊断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础研究方面,实验室研究成员对抗病毒中成药和特色化合物库等进行筛选。经过体外药学研究发现,莲花清瘟胶囊/颗粒等中成药能在体外抑制新冠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同时,研究成员继国内其他研究者之后,也证实了硫酸氢氯喹、阿比多尔、瑞德西韦等化学药物具有体外抗病毒效果。
  临床研究方面,实验室牵头组织了全国新冠肺炎病人的临床特征研究,分析了31个省区和直辖市的552家医院的1000余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资料,为临床准确认识和科学诊治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依据。实验室还围绕新冠肺炎和新冠肺炎与呼吸系统常见基础疾病,如肺癌和慢阻肺的关系等,立项开展研究,初步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更容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且容易向重症转化,因此,临床上要密切关注这一部分特殊群体。
  救治工作方面,实验室更积极支持武汉的临床重症救治工作。实验室先后派出3批次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支持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23名医护人员进驻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ICU重症病区,开展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为提高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实验室研究团队在与美国爱荷华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团队的合作下,已经成功构建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此动物模型可应用于“新冠肺炎”治疗药物效果评价、疫苗效果测试及新冠致病机制等多方面研究。
  未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确保领先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产学研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世界级呼吸疾病综合防诊治研究中心,努力做好引领我国呼吸疾病研究迈向世界的领头羊。
其他文献
今年是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特生物”)成立的第15个年头,也是公司总经理杜转社人生的花甲之年。对于有些企业,15年也许不过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对于派特生物这个从零开始的企业来说,却意味着从创业到成功的艰难蜕变的过程。这15年被杜转社称之为“人生中最漫长的15年”。而这15年中,他从唯一的家当——一纸从中国科学院买断的药方起家,固执地坚守做好这一件事的信念,坚持不懈,如
来自美国的研究者使用一种简单且便宜的纳米压印技术,制造出一种能吸收某些波长的光波并反射它们的金属纳米结构。这种金属纳米结构被一块超薄的液晶层像三明治一样夹在中间,其反射的光的颜色通过施加于液晶层的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和纳米结构金属表面上的等离子波相互作用,成就了这种全彩可调谐的液晶显示屏(LCD),与之前只能制造出单色调色板的LCD相比较,这项研究是一个巨大的飞跃。《NATURE COMMUNIC
健康是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它不仅是民生问题,也关乎着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方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健康中国”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然而与健康被高度重视
国科发区〔2020〕128号  各有关单位: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经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商务部 知识产权局 中科院  2020年5月9日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
专家简介:  孙启文,研究员。现任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副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厦门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十二五”国家科技部“洁净煤技术”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反应工程、甲醇合成和F-T
刘滨谊,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风景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方向博士。美国佛吉尼亚州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景观环境规划与GIS应用博士后。  自1983年以来,他针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专业教育、社会实踐三大方面问题,以科学研究为引领,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了建国以来风景园林界规模最大的
“鱼盐安市隐,蟹稻祝年丰。”这是明朝文学家梅鼎祚的诗句。虽说在中国的俚语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听上去总有些悲壮的色彩,但是据考证,我国食用蟹的历史其实已经有5000多年了。“民以食为天”是世代中国人所信奉的约定俗成,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饮食水平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青蟹作为一种高档的海产品,提供的蛋白质品质高端,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再加上味道鲜美,因此成为了
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促进产业变革成为欧美大国的优先要务。2013年9月12日,法国总统奥朗德进行全国动员,向各界人士发表题为“工业新法国”的重要讲话,亲自宣布实施34项工业复兴新计划,意在扭转工业颓势,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些计划描绘了法国未来社会的轮廓,展现了未来法国工业的新面貌。这34项十年宏远计划分别是:可再生能源;每百公里油耗低于2升的汽车;电动车充电设施;电池功率与续航能力;自动驾
干旱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广等特点。其形成机制复杂而又深奥,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自然灾害。每年因干旱灾害导致我国粮食减产数百至数千万吨,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干旱一直是地球科学和生态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干旱的精确监测、及时预警和高效防范,是从事干旱气象研究的科学家毕生努力的方向
“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老舍这句诗中描写的正是享有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的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的最初200年中的整个过程都与其息息相关,因此白马寺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因梦而起 流传千年  相传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或云四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