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把建筑物的空间更好利用,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中合理组织、搭配各功能空间,充分考虑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精心设计出以人为本的人居住宅,为广大住户营造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造型;内部空间;空间利用
1 前言:
住宅设计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过去按标准的设计图纸建设居住区、住宅小区, 住宅设计原则是经济实用和低成本, 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即可。而今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筑物的建设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起以人为本、讲求合理空间利用、面向市场的开发观念。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已不满足“住得下”, 要求“住得好”, 不仅产生了提高居住质量的需求, 而且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需求的变化、住房梯级消费的形成与外部竞争的威胁日益临近,使住宅设计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住宅设计必须变革、创新,必须满足不同的消费层次, 才能使开发商立于不败之地。
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
2居住住宅的需求分析
2.1代际分离
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一定的经济联系, 使核心家庭保持着“分而不离”的特点, 两代都希望相互“离”且“近”, 既可以照顾老人, 又能减少由年龄生活差异带来的相互干扰, 这也是我国现在骨干家庭仍保持一定数量的原因。代际分离是家庭发展趋势, 因此, 现代社区户型设计应适应骨干家庭“两代居”、“老少户”、“双核心户”等的居住需要。
2.2家庭规模小型化
家庭人口数、家庭构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住宅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國家庭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家庭规模在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与家庭小型化这一趋势相一致的是家庭结构类型的核心化。因此, 中、小户型住宅将占住宅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是不言而喻的。
2.3 青老年公寓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 全国的老年人口超过1.29亿人,围绕“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的原则, 建立对老年人的关爱指标, 适应老年社会的需求, 因此, 青年公寓、老龄住宅将成为迅速上升的社会需求。
2.4 人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住宅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 市场需求多样性。“个性化”具体体现在满足并符合居住者独特的生活、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及精神需求;“多样性”具体体现在小区楼群组合、环境空间、单体建筑的户型及平面布置、立面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 使得不同模式的家庭对住宅的要求有明显的不同, 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面积上。调查表明“一代
户”使用面积宜在25- 65 m2( 两居) ,“二代户”使用面积宜在45- 130m2( 三居) ,“三代户”使用面积宜在75m2以上( 四居) 。
3 住宅建筑在功能上应考虑到根据不同的功能空间要求而设计
3.1 形状不同
各房间因功能不同,对形状的要求也不同,如居室太狭长,就欠灵活且令人不舒服,而厨房即使长一些也无损功能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3.2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
住宅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以上所述为住宅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3.3 大小不同
在我国,起居室(客厅)是一家人生活、起居、娱乐、会客的主要空间,应考虑到人的多种活动,其应设计为最大者;相对来说,卫生间在一套居室中仅需必要的卫生设施,为最小者;卧室和厨房也应有相应的面积,不能只是单纯的扩大面积而不完善其功能。
3.4朝向不同
为争取必要的阳光照射而又避免烈日暴晒,以及建筑同环境关系,得根据房间性质而各得其所。并尽量在南向布置一个或一个以上卧室。
4 住宅设计中内部空间组织的整体性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要求。在住宅设计中,设计师要注意细节问题,在舒适、温馨的前提还要考虑合理组织和各功能空间利用。
4.1空间的尺度
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m。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①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②相对高度指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例如:在某生活小区住宅设计中,根据地域特征、气候环境和以前的工程实际经验,层高是取2.8m 还是3m才恰当?这是一个困扰人的问题。经过咨讯,了解当地气候资料以及对职工进行调查后访问后,取得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采用3m的层高,在满足空间要求上是最适宜的,也是相对较经济的。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 ——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4.2 空间的体量
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卫生间被扩大到18㎡。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 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4.3 色彩与质感的处理对空间的影响
在处理室内色彩时,要注意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以及根据功能不同而要求不同,室内色彩一般遵循上浅下深的原则,这样能给人产生一种稳定的空间。同时还应掌握好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关系,只有调和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平淡而无生气;反之,过分强调对比则会破坏整个空间的整体感。大面积的墙面、天花、地面等一般应选用调和色,但应避免使用纯度高的原色或其它过分鲜艳的单色;局部如踢脚板、护墙、门窗及到室内设施(家具、窗帘、灯具等),则可以选用对比色。这样整个房间的色彩就让人感到舒适、和谐而不单调、枯燥。
4.4 空间的形状和比例
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组合以产生变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处理好建筑物整体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从组合入手来推敲各基本体量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
4.5 空间围与透关系的处理
在建筑空间中,围与透是相辅相成的,只围而不透的空间会使人感到闭塞、气闷;只透而不围的空间尽管开敞,但这样的空间犹如置身室外,违反了建筑的本意和初衷。所以在设计中应把围与透这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住宅设计中的居室和客厅、餐厅等应朝向环境好的面,并且应争取透;特别是对着室外风景优美的一面处理得既开敞又通透,从而把大自然引入室内;像卫生间、厨房等房间所需朝向不一定很好,且应尽量围。
5建筑物外造型设计与空间整体性
建筑的外部效果,其实就是内部空间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空间,就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体。外部体形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形式和組合情况,又必须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所以,建筑体形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且它还要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特点。住宅建筑是直接服务于人们生活、休息的一种建筑类型,为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感觉,在功能的规定性下,其在立面设计和整个建筑造型上应做到具有小巧的尺度,亲切、宁静、朴素、淡雅的气氛。云天化生活小区内的B类住宅设计,在立面造型上采用传统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风格(基座、中段、坡屋面的顶部);上部为红色机平瓦盖钢筋混凝土现浇坡屋顶。为满足通风的要求,在坡屋面上设置了三角形的通风窗;为满足检修和采光,设计了凹式铝合金窗;这种处理既有充分的功能依据,又极大丰富了建筑物的体形和外部轮廓线的变化。中部有设计细腻的阳台,向形状都有变化的窗户等,主体颜色为乳白色外墙涂料。基座为仿石质浅灰色外墙涂料。整个建筑造型典雅、别致,同室外青褐色的条石台阶、花池、嫩绿色的草地、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互为映衬。成功营造了温馨、浪漫、雅致的生活气息,同整个生活区美好优雅的环境设计相辅相成。
6 结语
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建筑设计人员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应在使用方所提供的各种原始资料、具体标准和要求的条件下,在现有国家标准规范及相关政策条件下,对整个建筑设计进行构思、分析和规划,对建筑中各房间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整个用地环境充分理解。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中合理组织、搭配各功能空间,充分考虑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精心设计出以人为本的人居住宅,为广大住户营造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造型;内部空间;空间利用
1 前言:
住宅设计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过去按标准的设计图纸建设居住区、住宅小区, 住宅设计原则是经济实用和低成本, 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即可。而今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筑物的建设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起以人为本、讲求合理空间利用、面向市场的开发观念。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已不满足“住得下”, 要求“住得好”, 不仅产生了提高居住质量的需求, 而且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需求的变化、住房梯级消费的形成与外部竞争的威胁日益临近,使住宅设计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住宅设计必须变革、创新,必须满足不同的消费层次, 才能使开发商立于不败之地。
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
2居住住宅的需求分析
2.1代际分离
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一定的经济联系, 使核心家庭保持着“分而不离”的特点, 两代都希望相互“离”且“近”, 既可以照顾老人, 又能减少由年龄生活差异带来的相互干扰, 这也是我国现在骨干家庭仍保持一定数量的原因。代际分离是家庭发展趋势, 因此, 现代社区户型设计应适应骨干家庭“两代居”、“老少户”、“双核心户”等的居住需要。
2.2家庭规模小型化
家庭人口数、家庭构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住宅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國家庭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家庭规模在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与家庭小型化这一趋势相一致的是家庭结构类型的核心化。因此, 中、小户型住宅将占住宅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是不言而喻的。
2.3 青老年公寓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 全国的老年人口超过1.29亿人,围绕“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的原则, 建立对老年人的关爱指标, 适应老年社会的需求, 因此, 青年公寓、老龄住宅将成为迅速上升的社会需求。
2.4 人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住宅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 市场需求多样性。“个性化”具体体现在满足并符合居住者独特的生活、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及精神需求;“多样性”具体体现在小区楼群组合、环境空间、单体建筑的户型及平面布置、立面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 使得不同模式的家庭对住宅的要求有明显的不同, 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面积上。调查表明“一代
户”使用面积宜在25- 65 m2( 两居) ,“二代户”使用面积宜在45- 130m2( 三居) ,“三代户”使用面积宜在75m2以上( 四居) 。
3 住宅建筑在功能上应考虑到根据不同的功能空间要求而设计
3.1 形状不同
各房间因功能不同,对形状的要求也不同,如居室太狭长,就欠灵活且令人不舒服,而厨房即使长一些也无损功能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3.2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
住宅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以上所述为住宅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3.3 大小不同
在我国,起居室(客厅)是一家人生活、起居、娱乐、会客的主要空间,应考虑到人的多种活动,其应设计为最大者;相对来说,卫生间在一套居室中仅需必要的卫生设施,为最小者;卧室和厨房也应有相应的面积,不能只是单纯的扩大面积而不完善其功能。
3.4朝向不同
为争取必要的阳光照射而又避免烈日暴晒,以及建筑同环境关系,得根据房间性质而各得其所。并尽量在南向布置一个或一个以上卧室。
4 住宅设计中内部空间组织的整体性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要求。在住宅设计中,设计师要注意细节问题,在舒适、温馨的前提还要考虑合理组织和各功能空间利用。
4.1空间的尺度
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m。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①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②相对高度指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例如:在某生活小区住宅设计中,根据地域特征、气候环境和以前的工程实际经验,层高是取2.8m 还是3m才恰当?这是一个困扰人的问题。经过咨讯,了解当地气候资料以及对职工进行调查后访问后,取得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采用3m的层高,在满足空间要求上是最适宜的,也是相对较经济的。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 ——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4.2 空间的体量
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卫生间被扩大到18㎡。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 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4.3 色彩与质感的处理对空间的影响
在处理室内色彩时,要注意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以及根据功能不同而要求不同,室内色彩一般遵循上浅下深的原则,这样能给人产生一种稳定的空间。同时还应掌握好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关系,只有调和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平淡而无生气;反之,过分强调对比则会破坏整个空间的整体感。大面积的墙面、天花、地面等一般应选用调和色,但应避免使用纯度高的原色或其它过分鲜艳的单色;局部如踢脚板、护墙、门窗及到室内设施(家具、窗帘、灯具等),则可以选用对比色。这样整个房间的色彩就让人感到舒适、和谐而不单调、枯燥。
4.4 空间的形状和比例
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组合以产生变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处理好建筑物整体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从组合入手来推敲各基本体量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
4.5 空间围与透关系的处理
在建筑空间中,围与透是相辅相成的,只围而不透的空间会使人感到闭塞、气闷;只透而不围的空间尽管开敞,但这样的空间犹如置身室外,违反了建筑的本意和初衷。所以在设计中应把围与透这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考虑。住宅设计中的居室和客厅、餐厅等应朝向环境好的面,并且应争取透;特别是对着室外风景优美的一面处理得既开敞又通透,从而把大自然引入室内;像卫生间、厨房等房间所需朝向不一定很好,且应尽量围。
5建筑物外造型设计与空间整体性
建筑的外部效果,其实就是内部空间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空间,就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体。外部体形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形式和組合情况,又必须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所以,建筑体形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且它还要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特点。住宅建筑是直接服务于人们生活、休息的一种建筑类型,为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感觉,在功能的规定性下,其在立面设计和整个建筑造型上应做到具有小巧的尺度,亲切、宁静、朴素、淡雅的气氛。云天化生活小区内的B类住宅设计,在立面造型上采用传统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风格(基座、中段、坡屋面的顶部);上部为红色机平瓦盖钢筋混凝土现浇坡屋顶。为满足通风的要求,在坡屋面上设置了三角形的通风窗;为满足检修和采光,设计了凹式铝合金窗;这种处理既有充分的功能依据,又极大丰富了建筑物的体形和外部轮廓线的变化。中部有设计细腻的阳台,向形状都有变化的窗户等,主体颜色为乳白色外墙涂料。基座为仿石质浅灰色外墙涂料。整个建筑造型典雅、别致,同室外青褐色的条石台阶、花池、嫩绿色的草地、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互为映衬。成功营造了温馨、浪漫、雅致的生活气息,同整个生活区美好优雅的环境设计相辅相成。
6 结语
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建筑设计人员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应在使用方所提供的各种原始资料、具体标准和要求的条件下,在现有国家标准规范及相关政策条件下,对整个建筑设计进行构思、分析和规划,对建筑中各房间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整个用地环境充分理解。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中合理组织、搭配各功能空间,充分考虑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精心设计出以人为本的人居住宅,为广大住户营造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