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乃至某些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减肥已成为一种时尚。营养学家曾提出:在正常体质指数范围内,要尽可能地瘦。但是,对老年人来说,控制体重还有其特殊含义,要与年轻人“区别对待”。因为,有些老年人一则很难保持“健康体重”;二则过分节食,会导致“少肌症”(肌肉减少症)。
如何理解“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
关于“健康体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目前国内外通常用“体质指数”来衡量体重是否健康或正常。所谓体质指数,是指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的值。所得值在18.5~23.9之间者,属于正常体重或称之为“健康体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第6条提出“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所倡导的10条健康生活方式中,第一条就是“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
这些建议对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来说未必适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活动以及内分泌等变化,很多人难以保持年轻时的体态,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我国45~59岁中年人超重和肥胖率最高(34.5%),其次是60岁以上老年人(33.2%),而18~44青壮年则仅为29%,这反映了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似乎是一种自然规律。
而近年的一些研究显示,老年人稍胖,总死亡率反而低。例如,澳大利亚一项70~75岁老年人研究表明,“体质指数”显示超重的人比“体质指数”正常的人死亡率低13%。另据日本的研究显示:60~70岁老年人“体质指数”高于23的总死亡率最低,与40~50岁成年人相比,“体质指数”呈现高值。也就是说,对老年人老说,不仅无需“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甚至稍胖一点更有益于健康。另外,用“体质指数”评价老年人体重是否健康也值得商榷。
老年人过度节食会导致“少肌症”
减体重、减肥,最有效的办法是节食和增加身体活动。但是,过度节食有可能会造成“少肌症”。随年龄的增长,骨骼肌量丢失、肌力下降,称为“少肌症”,这是容易被忽视的老年性疾病。据报道,50岁以后,人的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 岁以上,老年人慢性肌肉丢失估计约 30%;80岁以上,约为 50% 。与此同时,体内脂肪却在悄悄地增加。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 30~60 岁的30年中平均每年丢失肌肉质0.23千克(0.5磅),增加脂肪0.45千克(1磅)。总计30 年共流失肌肉质6.8 千克(15磅), 增加脂肪30磅(13.6千克)。老年人的去脂肪组织(主要是骨骼肌)与体重呈逆向变化。也就是说,老年人体重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脂肪组织,而去脂肪组织在悄悄地减少。
人们常说,人老从两头开始,即脑子逐渐糊涂了,腿走路不稳了。走路不稳,实际上就是骨骼肌量丢失和骨骼肌力下降的表现。骨骼肌量丢失和肌力下降的后果,一是骨折,二是骨质疏松。大多数老年人骨折与摔倒有关,而摔倒又与骨骼肌量丢失和肌力下降有关。人们常常看到,有的老年人不慎摔倒后很容易骨折,而人们首先归咎于骨质疏松,殊不知,“少肌症”亦同样是重要因素。老年人少肌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一是营养不良,主要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其二是活动少。随着年龄的增加,多数老年人食量下降,活动减少。如果再盲目地追求“健康体重”,刻意节食减重,要当心“少肌症”。
我的体会
记得我60几岁以后体重就开始超重,如今年届80,几十年来尽管我也不瘦,但相对比较稳定。期间也未曾刻意节食和额外增加身体活动,至今食量已明显下降,坚持每天大约一小时的活动(近年来主要是散步)。总地来说,身体还可以,脑子不糊涂,步履还算稳健,精力依然比较充沛,至今仍然承担一些案头工作,还时而做个报告,上点课,所以我自认为没必要也不太可能“保持健康体重”。在此,也奉劝一些老年朋友,70岁以后似可告别节食,身体活动也应量力而行,能够“保持健康体重”最好,少许胖点也无妨。
赵法伋
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和顾问,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如何理解“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
关于“健康体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目前国内外通常用“体质指数”来衡量体重是否健康或正常。所谓体质指数,是指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的值。所得值在18.5~23.9之间者,属于正常体重或称之为“健康体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第6条提出“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所倡导的10条健康生活方式中,第一条就是“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
这些建议对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来说未必适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活动以及内分泌等变化,很多人难以保持年轻时的体态,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我国45~59岁中年人超重和肥胖率最高(34.5%),其次是60岁以上老年人(33.2%),而18~44青壮年则仅为29%,这反映了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似乎是一种自然规律。
而近年的一些研究显示,老年人稍胖,总死亡率反而低。例如,澳大利亚一项70~75岁老年人研究表明,“体质指数”显示超重的人比“体质指数”正常的人死亡率低13%。另据日本的研究显示:60~70岁老年人“体质指数”高于23的总死亡率最低,与40~50岁成年人相比,“体质指数”呈现高值。也就是说,对老年人老说,不仅无需“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甚至稍胖一点更有益于健康。另外,用“体质指数”评价老年人体重是否健康也值得商榷。
老年人过度节食会导致“少肌症”
减体重、减肥,最有效的办法是节食和增加身体活动。但是,过度节食有可能会造成“少肌症”。随年龄的增长,骨骼肌量丢失、肌力下降,称为“少肌症”,这是容易被忽视的老年性疾病。据报道,50岁以后,人的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 岁以上,老年人慢性肌肉丢失估计约 30%;80岁以上,约为 50% 。与此同时,体内脂肪却在悄悄地增加。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 30~60 岁的30年中平均每年丢失肌肉质0.23千克(0.5磅),增加脂肪0.45千克(1磅)。总计30 年共流失肌肉质6.8 千克(15磅), 增加脂肪30磅(13.6千克)。老年人的去脂肪组织(主要是骨骼肌)与体重呈逆向变化。也就是说,老年人体重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脂肪组织,而去脂肪组织在悄悄地减少。
人们常说,人老从两头开始,即脑子逐渐糊涂了,腿走路不稳了。走路不稳,实际上就是骨骼肌量丢失和骨骼肌力下降的表现。骨骼肌量丢失和肌力下降的后果,一是骨折,二是骨质疏松。大多数老年人骨折与摔倒有关,而摔倒又与骨骼肌量丢失和肌力下降有关。人们常常看到,有的老年人不慎摔倒后很容易骨折,而人们首先归咎于骨质疏松,殊不知,“少肌症”亦同样是重要因素。老年人少肌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一是营养不良,主要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其二是活动少。随着年龄的增加,多数老年人食量下降,活动减少。如果再盲目地追求“健康体重”,刻意节食减重,要当心“少肌症”。
我的体会
记得我60几岁以后体重就开始超重,如今年届80,几十年来尽管我也不瘦,但相对比较稳定。期间也未曾刻意节食和额外增加身体活动,至今食量已明显下降,坚持每天大约一小时的活动(近年来主要是散步)。总地来说,身体还可以,脑子不糊涂,步履还算稳健,精力依然比较充沛,至今仍然承担一些案头工作,还时而做个报告,上点课,所以我自认为没必要也不太可能“保持健康体重”。在此,也奉劝一些老年朋友,70岁以后似可告别节食,身体活动也应量力而行,能够“保持健康体重”最好,少许胖点也无妨。
赵法伋
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和顾问,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