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减肥要适可而止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乃至某些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减肥已成为一种时尚。营养学家曾提出:在正常体质指数范围内,要尽可能地瘦。但是,对老年人来说,控制体重还有其特殊含义,要与年轻人“区别对待”。因为,有些老年人一则很难保持“健康体重”;二则过分节食,会导致“少肌症”(肌肉减少症)。
  
  如何理解“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
  关于“健康体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目前国内外通常用“体质指数”来衡量体重是否健康或正常。所谓体质指数,是指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的值。所得值在18.5~23.9之间者,属于正常体重或称之为“健康体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第6条提出“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所倡导的10条健康生活方式中,第一条就是“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
  这些建议对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来说未必适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活动以及内分泌等变化,很多人难以保持年轻时的体态,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我国45~59岁中年人超重和肥胖率最高(34.5%),其次是60岁以上老年人(33.2%),而18~44青壮年则仅为29%,这反映了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似乎是一种自然规律。
  而近年的一些研究显示,老年人稍胖,总死亡率反而低。例如,澳大利亚一项70~75岁老年人研究表明,“体质指数”显示超重的人比“体质指数”正常的人死亡率低13%。另据日本的研究显示:60~70岁老年人“体质指数”高于23的总死亡率最低,与40~50岁成年人相比,“体质指数”呈现高值。也就是说,对老年人老说,不仅无需“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甚至稍胖一点更有益于健康。另外,用“体质指数”评价老年人体重是否健康也值得商榷。
  
  老年人过度节食会导致“少肌症”
  减体重、减肥,最有效的办法是节食和增加身体活动。但是,过度节食有可能会造成“少肌症”。随年龄的增长,骨骼肌量丢失、肌力下降,称为“少肌症”,这是容易被忽视的老年性疾病。据报道,50岁以后,人的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 岁以上,老年人慢性肌肉丢失估计约 30%;80岁以上,约为 50% 。与此同时,体内脂肪却在悄悄地增加。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 30~60 岁的30年中平均每年丢失肌肉质0.23千克(0.5磅),增加脂肪0.45千克(1磅)。总计30 年共流失肌肉质6.8 千克(15磅), 增加脂肪30磅(13.6千克)。老年人的去脂肪组织(主要是骨骼肌)与体重呈逆向变化。也就是说,老年人体重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脂肪组织,而去脂肪组织在悄悄地减少。
  人们常说,人老从两头开始,即脑子逐渐糊涂了,腿走路不稳了。走路不稳,实际上就是骨骼肌量丢失和骨骼肌力下降的表现。骨骼肌量丢失和肌力下降的后果,一是骨折,二是骨质疏松。大多数老年人骨折与摔倒有关,而摔倒又与骨骼肌量丢失和肌力下降有关。人们常常看到,有的老年人不慎摔倒后很容易骨折,而人们首先归咎于骨质疏松,殊不知,“少肌症”亦同样是重要因素。老年人少肌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一是营养不良,主要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其二是活动少。随着年龄的增加,多数老年人食量下降,活动减少。如果再盲目地追求“健康体重”,刻意节食减重,要当心“少肌症”。
  
  我的体会
  记得我60几岁以后体重就开始超重,如今年届80,几十年来尽管我也不瘦,但相对比较稳定。期间也未曾刻意节食和额外增加身体活动,至今食量已明显下降,坚持每天大约一小时的活动(近年来主要是散步)。总地来说,身体还可以,脑子不糊涂,步履还算稳健,精力依然比较充沛,至今仍然承担一些案头工作,还时而做个报告,上点课,所以我自认为没必要也不太可能“保持健康体重”。在此,也奉劝一些老年朋友,70岁以后似可告别节食,身体活动也应量力而行,能够“保持健康体重”最好,少许胖点也无妨。
  
  赵法伋
  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和顾问,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保险故事  王先生40多岁,看上去很健康,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慢性病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王先生听人说只要买了住院险,住院费用都可以赔付,比其他险种赔偿条件宽松。王先生想买一份住院险,万一以后住院,可减少损失。  1 慢性病患者投保住院险时,保险公司通常会有三种处理:①责任免除。如果患有单一局部器官慢性病,如慢性乙肝、轻度脂肪肝、慢性鼻炎、慢性胃炎、前列腺增生、胆结石、肾结石、痛风等,
帕金森病(俗称“抖抖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中国有200万帕金森病患者,占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总人数的一半,知识分子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并且近年来患病人数仍在不断上升,甚至有年轻化的趋势。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明显体重下降、食欲不振、便秘、咀嚼和吞咽困难等一系列与营养相关的症状,而且食物中的一些营养素也会影响治疗帕金森病常用药——左旋多巴的药效,因此,帕金森病患者的饮食问题日
一、头昏、头晕、颈部疼痛并不一定是颈椎病。  目前,大众对颈椎病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在门诊,我们时常遇到一些因头昏、头晕来就诊的病人,因查不出明确原因,部分医生统统归其颈椎病之列。其实,有头昏、头晕、颈部疼痛等症状并不一定都是颈椎病。另外,部分年轻人因长期伏案工作、姿势不正确、枕头不合适等原因造成颈部不适、疼痛,便自认为患上了颈椎病。殊不知,这其实是颈部肌肉劳损的表现。    二、有神经压迫症状才
问:女儿刚上小学六年级,个头就长到了1,65米,同学经常用异样的目光看她。女儿感到难为情。变得少言寡语。我很担心,孩子是不是患了“性早熟”?  罗飞宏:目前,我国诊断孩子性早熟的标准是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开始青春发育。一般从青春发育开始到成熟经历2~4年,小学六年级约11岁左右,因此你女儿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性早熟,只能说发育偏早了一点。单纯的发育时间提前一些,在生理上不会有明显危害,如果你女儿没
病人到医院看病,无论看门诊还是住院,总要在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化验上花掉不少钱,有时甚至会超过药费,这在当下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检验的目的是为了查清病情、明确诊断。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生除了用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三件“老法宝”外,还能依靠各种尖端仪器与化验来帮助诊断。以门诊为例,即使是最普通的感冒,通常需要查个血常规,有时还需要加拍胸片。稍微复杂些的疾病,需要检验的项目就更多,血常规、尿常规、肝
中暑,顾名思义,是指夏天感受暑邪而突然发病的一种病证,始则头昏、头痛、倦怠、汗少继则高热,烦躁、嗜睡、神昏。甚至出现抽搐,四肢逆冷等危象。出现中暑或有中暑先兆时,除应迅速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冷水毛巾敷额降温,或适量补充水分以外,还可根据暑症的不同表现,对症选服祛暑化湿的中成药。    生活实例    老张刚退休,闲着没事,即使外面骄阳似火,也挡不住他出去走走。这不,在外面走了一下午,老张满头
雌激素的“烦恼”    女性之所以成为女人,其关键是具有女性激素。女性激素主要有两种,即雌激素和孕激素(黄体激素),其中雌激素是“大姐大”。女性的青春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怀孕与生育、美丽的体态、身体的健康都离不开雌激素。可是,雌激素的分泌在30岁后就开始下降,于是,女性的烦恼随之而来——从外表到内在逐渐出现一些衰老和亚健康症状。  近几十年来,更多的女性开始积极考虑追求自身健康、延缓衰老和提高生
我父亲患高血压多年,最近不知从哪里听说“喝水疗法”(尤其是喝醋水)可以降血压,每天都要喝掉好多瓶醋水。我上网一查发现,说“喝水疗法”能降压的文章很多,说高血压病人不能多喝水的文章也不少。多喝水对高血压患者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  江苏省 柳爱华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喝水疗法’不能降压但有益健康,关键在于掌握分寸和喝白开水。”  喝水及喝醋降压的说法目前尚无相关的严谨研究,因而缺少科学依据,
心血管健康7个目标等  美国心脏学会最近公布了心血管健康的7个目标,打算通过这项计划将居民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提高20%,同时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20%。专家指出,如果这7个目标在同一个人身上得到体现,则健康长寿的机会大大增加。另外,美国一项调查发现,39%的自认为心血管健康的人中50%以上至少存在一项威胁心血管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照一下,看自己是否达到了每一个目标。    成年
若言  2011年10月9日,诺和诺德公司宣布,全球首个且是目前唯一一个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诺和力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现全面在华上市。  低血糖及其所带来的心血管风险是传统糖尿病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死亡,而胰岛B细胞功能日益衰竭则是造成降糖药逐渐失效,糖尿病进一步恶化的根本原因。诺和力通过独特的葡萄糖浓度依赖性血糖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