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翻转机械识图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开展的。因而我们也不断尝试新教学模式,探索现代教学理念的有效达成。笔者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机械识图课堂中实践探索。在实践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前激发兴趣、自学探索,课中解决疑惑、探究内化,课后勤于收集、内化延伸,使学生潜能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笔者结合机械识图3.2“绘制切角长方体的轴测图”课时教学实践,就怎样有效翻转机械识图课堂进行全面阐述。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机械识图;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实现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先后次序的颠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让学生课前借助媒介,乐于探索地学习;课中互动交流,探究内化地践行;课后延伸拓展,张扬个性地探索。正是践行了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者”知识获得的有效模式。现以机械识图3.2“绘制切角长方体的轴测图”课时的翻转课堂学习实践为例,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课前激趣,自学探索
  1.观点
  (1)情境设计要贴近生活,使学生乐于自学
  情境设计能否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引发学生的共鸣,决定着学生是否乐于主动参与学习,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要了解学生日常关心什么、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把机械识图专业知识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视频设计要突出重点,关注差异
  视频要考虑时间长短、重难点展现和互动性等因素,否则会影响学习成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自学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可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对视频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教师也可多版本地录制微课视频,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
  (3)课前练习要难易合理,使学生体验新知
  观看视频后,结合收获的新知识和疑问,学生有及时体验所学知识的欲望,对教师布置的课前学案练习充满着期待。此时课前练习数量要合理控制在20分钟以内完成,不要让课前练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成为释放体验新知欲望的载体。此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交流媒介或手机微信群进行互动交流支持,提前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
  2.课前实践
  学习目标:掌握正等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能绘制切角长方体的正等轴测图,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规范、整洁的职业素养。
  学案情景:建设中的村公园准备添置几条“凹字”形石凳,小王同学为村里的石凳绘制了图纸,但是村民们看不懂三视图图纸,你能帮助绘制立体感更强的“凹字”形石凳的正等轴测图吗?请学习课前视频知识完成学案练习。
  (1)学生课前通过微课及微视频学习
  课前教师设计制作了一段将近15分钟微课视频,介绍了正等轴测图的三投影轴间角互为120度,轴向伸缩系数p=q =r≈1及轴测图的基本性质;详细阐述切角长方体的轴测图画法及步骤。(如图1)
  其中录制4分钟播放切角长方体轴测图四个步骤关键画法副本微视频,帮助看第一遍视频后有疑惑的同学快速掌握画法重点,节约时间,提高自学效率。借助班级学生微信群,教师参与学生交流探讨,及时了解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2)学生课前针对性的探索体验新知
  练习一:绘制长30mm、宽30mm、高20mm的长方体正等轴测图。(如图2)
  实践证实:练习一难度较低,比视频例题难度更低,学生都能动手绘制长方体正等轴测图,巩固了绘制正等轴测图的步骤和基本知识点,体验收获新知的喜悦,增强了探索的信心。
  练习二:绘制“凹字”形石凳正等轴测图。(如图3)
  实践证实: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练习二难度增大,涉及切割体空间点的确定和空间线段的连接,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大部分学生乐于独立探索完成,少部分学生需借助副本微视频或网络媒介来学习完成,还有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到课堂求助同学或教师支持才能完成。所带的问题将在课中引发讨论互动,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开展探究与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和探索未知的自信。
  二、课中互动、探究内化
  1.观点
  (1)互动问题设计要关注学生课前知识的建构
  课前自学环节,教师通过网络媒体支持交流及查看学生课前练习中存在的知识点掌握问题,统计出已掌握基本知识的学生数比率和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数比率等数据,结合本课时学习内容制订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探究的问题分不同梯度层次,满足不同知识能力需求的学生选择,以互动问题为载体,运用已学知识探索、发现、构建新知。
  (2)协作探究要关注学生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的配合
  协作探究活动是学生在小组内从事学习活动,通过独立探索和协作交流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知识体系内化完善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协作探究环节前要合理配置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组员先对学习任务进行独立探索,再进行组内协作交流;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各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协作探究。协作学习促进了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内化完善。
  (3)多方位反馈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建构
  翻转课堂的动态学习过程将更加开放,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更大。评价机制将颠覆传统课堂的评价模式,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更关注学习过程性评价,只有致力于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发展的探索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组员、教师参与课堂评价,实现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构筑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   2.课中实践
  (1)小组分配,各司其职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知识掌握情况,考虑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因素,将对全班35位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设每5~6人一小组,将书桌围成六边形围桌,其中1人为组长,4人为发言交流员,1人为计录员,每位组员都担当小组职务。组长领取小组课内探究任务学案分发给各学员,小组成员做好课前学习资料和用具的准备。
  (2)提出困惑,解惑释疑
  统计各小组组员在自学探究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将碰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请一位代表在1分钟之内将自己小组碰到的问题进行阐述。教师将各小组代表发言的代表性问题快速记录在《小组成果记录评价表》的问题栏中,然后将问题交换分发给各小组讨论发言,那个小组能解决一个问题,记录一个“功勋章”奖励。教师根据共性的问题,再选择课前准备的练习二微视频某片段播放(视频截图如图4),梳理本课时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巩固正等轴测图的基本知识点及画法步骤。学生初步体验完成“凹”字形石凳正等轴测图绘制的成功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3)协作探究,拓展内化
  协作探究任务对知识点进行了拓展,增加一般位置面切割或综合性切割基本体的正等轴测图绘制,探究任务有两个题目供组员先后选择,题目尺寸图中直接量取。(如图5)
  全体小组学员在组长组织下对题目进行独立探索,对组内学员碰到的疑惑进行协作探究,在与同伴交流协助或教师的指引下完成题目。同时记录员在《学生探究过程记录评价表》中记录各学员的任务完成进度、组内交流协作情况及规范严谨的作图职业素养表现。组内发言归纳探究成果等候小组发言汇报成果。
  在教师的组织下各小组1号发言员展示、发表小组的探究成果,2、3、4号发言员评价其它五个小组探究成果,教师在黑板《小组成果记录评价表》中简要记录各小组的发言内容及发言次数。等各小组成果交流结束后,学生期待着一个完整、正确的结论。此时教师播放题目正等轴测图绘制的CAD软件微视频,让学生评价黑板《小组成果记录评价表》中各小组发言的正确性,归纳正等轴测图绘制基本性质和方法步骤。
  (4)反馈评价,成果交流
  各学员针对小组记录员记录的《学生探究过程记录评价表》情况和学员课内表现进行组内互评,然后师生根据《小组成果记录评价表》给予各小组不同数量的“功勋章”奖励,评出“功勋”小组一个。下次课奖励该小组一颗“功勋章”并给予优先发言权;根据各小组记录员上交《学生探究过程记录评价表》和学员课内表现,师生共同评出优秀学员若干人,课后在学员评价总表中加盖“小功勋章”奖励,每月根据“小功勋章”数量到班主任处换取礼物。《学生探究过程记录评价表》和《小组成果记录评价表》,如下表。
  实践证明,在课中互动、探究内化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生生互评、师生点评、小组互评等评价激励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探究活动主体,所有的探究活动都以围绕学生的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而开展,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课后延伸、个性发展
  1.观点
  因为“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前对新知得到探索学习,课中新知得到巩固内化,课后只要教师布置微量的巩固延伸题,学生便会加深对新知的巩固,探索不同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课后实践
  布置一道思考题“所有的工业零件都能靠切割几何体的方法来实现轴测图绘制吗?”引发学生延伸思考,完成图6根据三视图绘制正等轴测图。
  实践证明,微量的巩固延伸题受到了学生欢迎,减轻了学生课后课业负担,调动了学生课外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个任务“叠加法”绘制零件正等轴测图埋下伏笔。
  综上所述,机械识图这门课的知识点是以项目任务呈现,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知识呈现方式,在翻转“绘制切角长方体的轴测图”课堂实践中,所有的探索活动都以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而开展的,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绪,践行了建构主义理论中个体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余文森.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教育探索,2001(12).
  [3]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其他文献
在表达方式上,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本民族固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有许多种,而有几种比较显著。以下就浅谈这几种特征。他们分别是:英语重视主语的使用,而汉语轻主语;在表达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