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暂停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持续正压通气的疗效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dayede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的疗效。方法 对16例临床上同时有睡眠打鼾、憋气、白天嗜睡及夜间反酸、烧心的患者进行了食管pH、压力及多导睡眠图的同步监测(对照期),并用nCPAP治疗(nCPAP期)。结果 16例中有9例(9/16)同时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胃食管反流,夜间胃食管反流发生之前常伴有吞咽动作(51.4%)、大的躯体活动(16.8%)、醒觉(29.7%)及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37.6%),其平均最低食管负压[-13.1±8.7mmHg(1mmHg=0.133kPa)]亦明显低于对照期(-8.7±7.9mmHg;P<0.005)。7例患者nCPAP治疗后,除1例患者胃食管反流没有缓解外,其余6例的反流程度有明显降低。pH<4的时间百分比从14.6%±9.8%降至2.9%±3.9%(P<0.05),最长反流时间从18.2±8.2分钟降至5.3±7.7分钟(P<0.05),反流次数从14.4±9.3次/晚降至2.2±3.5次/晚(P<0.05)。结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夜间胃食管反流的高危因素,呼吸暂停、躯体活动、吞咽及醒觉反应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密切相关。nCPAP对于阻塞性睡眠暂停合并夜间胃食管反流有显著疗效。

其他文献
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直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性泵衰竭与心脏性猝死。CHF患者何以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研究应用心脏电刺激及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系统研究快速右心室起搏致CHF犬模型的心室电生理特性,以探讨CHF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机制。
期刊
为探讨冠心病与免疫损伤的关系,我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66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水平。
期刊
血脂康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期刊
患者女,24岁。因咳嗽、发热、双下肢多发结节及溃疡9个月,于1996年7月18日入院。
期刊
国内缺乏他汀类药物较长期多中心研究,且小剂量是否有效尚无报道。我们选择了小剂量普伐他汀(Pravastatin,商品名普拉固)和血脂康两种他汀类药物,进行了较长期、小规模、多中心治疗临床试验,试图找到更经济、有效、安全的调脂治疗的方法。
期刊
患者女,26岁。因右耳听力下降伴耳鸣2个月,发热、皮疹及关节痛1周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耳听力下降伴持续高音调耳鸣,无眩晕、恶心及呕吐。当时到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纯音测听示右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损失60dB,左耳正常。阻抗测听示双耳鼓室压正常。诊断为“突发性耳聋”,给予扩血管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一直无明显效果。入院前1周病人出现发热,体温37~38℃,周身关节疼痛,以双手指
期刊
将世居、移居在海拔≥2260米的老年心肌缺血患者265例,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并与健康老年人比较。分析了高海拔地区由于其特殊环境特点所致自主神经活动对老年心肌缺血的影响,提示定时地评估交感、迷走神经活动对老年心肌缺血患者是一个有用的独立预测指标。
期刊
肌红蛋白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骨骼肌和心肌内,能可逆地与氧分子结合,在肌细胞内具有转运和贮存氧的作用。我们通过观察慢性肺心病患者心肌肌红蛋白分布和含量的变化,探讨慢性肺心病心肌功能变化的基础。
期刊
患者男,30岁,农民。因间断发作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半年,于1996年10月23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四肢抽搐,头向右转,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意识丧失,发作持续约3分钟,以后又有类似发作3次。8月下旬家人发现患者言语不连贯,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8月30日在外院做CT发现脑内多个圆形低密度阴影,无占位效应,无强化。近1周自觉右侧头部持续隐痛,并于乘车时非喷射性呕吐一次。既往史:14个月前因弯腰
期刊
支链氨基酸(BCAA)和芳香氨基酸(AAA)在体内存在一定含量和比例。它们在通过血脑屏障时具有竞争性。BCAA减少或者BCAA与AAA比例失调不仅影响机体蛋白质的代谢,还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我们旨在研究应用不同透析膜对病人进行透析时,血浆BCAA与AAA的变化及与透析液中丢失量的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