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技术在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婚育与健康·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747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迅速、种类繁复,可对肿瘤的染色体、蛋白表达及药物作用靶点、代谢相关基因等进行检测,为肿瘤的诊断、预后、治疗药物的选择、毒副反应的评估提供参考。肿瘤个体化治疗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仍然面临众多未解决的困难。
  【关键词】  分子诊断;肿瘤;个体化治疗
  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中国目前每年新发病例270万,死亡约190万,每4~5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居死亡原因之首。
  尽管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肿瘤治疗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肿瘤预后仍不理想,不同个体间存在着显著的治疗敏感性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由于遗传学特性存在差异,相同或有着类似病理组织学的肿瘤患者,使用相同的抗肿瘤药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遗传基因多态性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对肿瘤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才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1  个体化治疗的概念及意义
  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而不是按照病种来决定治疗方法。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基于个体基因多态性的“个体化医学”模式逐步被医生所接受,对患者的治疗正在进入个体化医疗的全新时代。以抗肿瘤药物为例,传统的用药模式主要依靠客观因素进行临床治疗。通常是一药通用或一剂通用。其结果是不同抗癌药物的总体有效率仅徘徊在25%~50%,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率较高。肿瘤及绝大多数疾病并不是由某个单独的基因变异造成的,而是由很多遗传因素合力造成的。同一种癌症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基因,个体的遗传特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不同的表达基因可导致编码基因产物的显著性差异。这些表达的差异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都有影响,可导致同种肿瘤的不同个体之间对同种药物存在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的差异。
  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做到“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式”的方式,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度治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且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生存期,减少毒副作用[1]。
  为了达到个体化治疗,分子诊断技术成为共同的关注点。分子诊断技术利用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高通量等技术,研究肿瘤基因突变,从个体基因组中分析和鉴别患者之间存在的疾病相关的个体差异,并利用这些差异来合理地指导临床治疗。肿瘤患者在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前进行基因分子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将成为标准治疗流程。
  2  肿瘤分子检测方法和意义
  2.1  肿瘤分子检测方法  肿瘤的分子诊断是以DNA、RNA或蛋白质分子为诊断材料,对肿瘤细胞的基因缺陷或表达异常作出特异性诊断方法。通过检测肿瘤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表达水平的变化、表观遗传学改变,再与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代谢相关基因改变来预测药物敏感性、有效性、副作用,有助于临床医师拟定最有利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主要方法:染色体分析、基因缺失、移位或重排检测主要有染色体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杂交(CGH)、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基因及蛋白检测技术主要有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原位聚合酶链反应、RNA印迹、反转录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流式细胞术、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等。甲基化检测主要有限制性酶切结合电泳分析方法、核酸酶切割等方法。分析点突变的检测技术主要有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析、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杂合双链分析法、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突变体富集PCR、DNA测序、基因芯片等。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主要有PCR扩增凝胶电泳分析。端粒酶活性检测主要有端粒重复片段扩增、ELISA、接近闪烁分析法、原位杂交法。
  2.2  血液样本在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肿瘤组织及血液标本为肿瘤分子检测常用的两种途径。肿瘤组织的检测比较常见,但一部分肿瘤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或不适合采取手术等方法取得肿瘤组织标本,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外周血作为靶标检测的理想样本越来越受重视。研究发现,血液标本与肿瘤组织一样有效。Farzadnia等[2]检测发现乳腺癌患者血液中与肿瘤标本中HER-2的表达符合率达75%~90%,可以方便预测患者化疗的效果及预后,提示血液标本同样可以作为潜在的评价疗效的指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检测技术的进步,血液样本由于其获取方便、符合率高、应用广,将有望成为晚期肿瘤患者分子检测的理想替代样本。
  3  总结及展望
  随着人们对肿瘤多态性的深入研究,肿瘤诊疗正向个体化的新时代发展。美国在2005年就开展了肿瘤基因检测计划,建立了样本资源中心和临床遗传信息处理中心。通过基因组分析技术,包括大规模的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建立肿瘤病理学分子诊断标准。而我国直到2011年才启动了“肿瘤早期诊断、药物选择和疗效监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制”的专项课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中存在一些问题:肿瘤相关基因之间的关联以及在肿瘤发展中如何相互影响;脱离了体内微环境的影响而仅对肿瘤及血液标本检测是否有缺陷;如何筛选靶基因。分子检测技术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虽然实现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的目标任重道远,但是相信随着肿瘤基因学、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必将实现真正的肿瘤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理伟,王雷,李宁,等.临床肿瘤基因组学与肿瘤个体化治疗[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6):481-486.
  [2] Farzadnia M, Meibodi NT, Evaluation of HER2/neuoncoprotein in serum and tissue samples of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correlat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J].Breast.,2010,19(6):489-92.
其他文献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云南省教育厅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中职师资培训的方式方法很多,任务驱动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实际,探讨了用信息化建设任务驱动促使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及成效。 There
【摘 要】 目的:对老年患者实施两种麻醉方式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分别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和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明显(P均<0.05)。结论:腰硬联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 要】 目的:探讨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胆囊炎患者,70例为结石性胆囊炎,8例为非结石性胆囊炎,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析治疗效果。结果:74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4例转为开腹切除胆囊,手术成功率为94.9%。术后发生胆瘘3例(3.8%),充分引流后好转。所有患者最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
【摘 要】 目的:探讨视神经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自身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67例视神经炎患者,给予相应的临床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7例患者102只眼中治愈67只,治愈率为65.69%;显效18只,有效10只,无效7只,总有效率为93.14%。结论:视神经炎经过及时诊断与积极有效的治疗,治愈率与有效率较高,效果显著。  【
答:应对是机体面对应激源而产生的有益反应。增强自身应对能力应从几个方面努力:(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及不屈不挠的意志;(2)正确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在紧张
[目的]探讨p65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9例交界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13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65的表达,分
【摘 要】 目的:探讨改良kugel补片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采用巴德改良kugel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12例腹股沟复发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均获得成功,随访1~3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改良kugel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疝临床效果显著,操作简单,适合用于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 腹股沟复发疝;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筛查方法,观察简单神经检查筛查DPN的意义.[方法]343例糖尿病患者经病史询问和简单神经检查筛查DPN.并进行病程年龄分层统计后分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