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公路的建设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拉开了序幕,表明海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再次迎来重大机遇。建设国际旅游岛,目前的差距主要在于旅游要素发展不平衡、不配套,市场要素整体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跨海公路的建设必将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分析跨海公路的建设对海南旅游业经济收益的增加和旅游品牌的形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它会对海南低碳旅游业的发展和以黎族为主的民俗旅游业等方面带来消极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与解决方案,以确保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跨海公路;海南旅游业;低碳旅游;旅游环境承载力
  The Influence of Sea-cross Road Construction to Hainan Tourism Development
  WANG Feng-xia Tourism college in Hainan University
  Abstract:Earlier this year, the State Council promulgated the policy named "A Number of Opinions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of Hainan Province." This promulgation marks the beginning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of Hainan Province, and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fundamental traffic facilities will meet a great opportunity again. The problem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mainly lies in the unbalance and incompatibility of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level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s spanning the sea must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of Hainan Province. This paper not only deeply analyzes the positive impacts,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benefits of tourism and formation of tourism brands, which are brought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s spanning the sea, but also indicates that it might play a nega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ourism and the folk tourism based on the Li nationality.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comes into with some reasonable policies and solution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of Hainan Province gains rapid development.
  Keywords:Sea-cross Road, Hainan tourism, Low carbon travel,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1. 引言
   被譽为“黄金水道”的琼州海峡是中国的三大海峡之一,东西长度约8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近30公里,不仅是沟通北部湾和南海中、东部的海上走廊,同时也是广东至海南岛和越南等地的海上交通捷径。在各界关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推进琼州海峡跨海公路工程前期工作的表述,使这个让海南、广东人民心系的工程再度引发关注。该项目的规划研究已全面完成并通过评审,有关专家正在就两个桥位选址方案进行比较筛选,以确保跨海通道的顺利建设。
   琼州海峡跨海公路建设完成后,既有利于增强海南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也能大大提升海南旅游业的竞争力,对于加快海南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南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跨海公路的建设将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带来全省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一旦旅游管理不完善就会使全省旅游业超负荷运载,导致省内生态环境和海岛独有的文化流失。
   2. 跨海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纵观当今世界,旅游业是最容易、最早实现全球化的产业。同时,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可以带动吃、住、行、游、娱、购等百余个相关服务业。许多国家不约而同都把发展国际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途径。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是实施国家战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工程之一,对完善海南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促进海南经济会全面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意义重大。
   2.1 跨海公路的建设是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首要目标
   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拉开了序幕。同时,也意味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要以国际化为目标,要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海南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惠的开放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实现国务院确定的目标,首先要大力夯实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项基础,向国际化目标迈进。
   然而,成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在交通问题上却又面临尴尬:入岛方式有两种,旅游者或乘坐跨海轮渡进行长达3小时的渡海之旅,或用“金钱换时间”——由内陆省份直飞海南,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都不怎么便捷、便宜。为了加快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由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和广东、海南两省共同组织编制的《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报告》已经完成,目前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建设方案和时间表初步确定,跨海大桥争取在2012年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通车。
   2.2 跨海公路的建设是完善海南旅游交通的重要部分
   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是国家南北沿海运输大公路和国家能源交通安全保障公路,是实现琼州海峡两岸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连通对接,将海南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融入全国的铁路网、公路网的最关键性项目。该项目建设是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国际旅游岛建设将吸引大量的客流、人流进出海南,仅靠目前的交通无法满足客流、人流快速往来的需求。因此,必须完善进出岛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构建安全、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建成后,将实现陆岛交通无缝衔接,使海南路网纳入全国交通网络,破解海岛“瓶颈”,推动北部湾、“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2.3 跨海公路的建设是海南旅游業发展的需要
   海南的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基础,开发格局形成。海南岛没有海洋小岛腹地空间小、保障能力弱、环境承载力低等制约条件,短期不会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遭淹没的威胁;且空间相对独立,管理控制方便、气候环境适宜等优势。既具有海岛特色,又兼有大陆旅游目的地特征,这是海南发展旅游的优势所在。
   因此,海南岛相对于中国内陆来说,是一个具有热带海岛特征大岛,是中国内陆最近的和唯一的热带海岛旅游目的地(台湾岛为亚热带—热带过渡型),对中国内陆客源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海南岛面向国际区域旅游市场的最大优势恰恰在于其国际地缘和区位,即面向南中国海周边东南亚国家的中国陆地前沿和门户。
   从游客集散地向目的地的转换,是大多数旅游城市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目标。对于海南岛旅游业的游客市场,其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初步显现。随着中国与东盟、亚太等国际机构合作的日趋紧密,海南岛将由中国交通版图中的神经末梢一跃而成为中国内陆乃至东亚地区对接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
   跨海公路的建设不仅将提升海口在与大陆交通连接中的枢纽作用,也将彻底改变海南岛孤立的旅游目的地现状,海岛与大陆通过跨海大桥紧密连接,将方便与缩短进出海南岛的时间,同时也将促使海南岛成为国人去东南亚旅游的新的枢纽和捷径。旅游线路也将顺势延长,由过去的国人去海南旅游,延伸为国人经过海南到东南亚旅游;海外游客到海南旅游,延伸为海外游客经过海南进入中国内陆其他旅游目的地。这一格局的变化,也将为海南的航空与旅游业带来再次腾飞,交通与旅游的互利互惠发展优势将再次得到体现。
   跨海公路的建设将有利于海南岛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转型,从单一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向综合型、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的转变,即集综合型旅游目的地、南中国海旅游集散地、面向东南亚的旅游枢纽于一体,使海南旅游业有较大发展。
   交通对旅游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海南旅游业还处于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的转型期,海南旅游产业还可以继续做大做强。跨海公路的建设,对海南旅游业来说无疑是突破了交通方面的瓶颈障碍,使海南旅游业如鱼得水,从而改变海南旅游业自身的定位和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3. 跨海大桥对海南旅游业的积极作用
   目前,海南旅游交通业中关于琼州海峡的交通运输主要由航空和轮渡来支撑,粤海铁路的建成也有效的缓解了一部分运输压力。但是,汽车运输一直是制约着琼州海峡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跨海公路的建设,弥补了海南交通中的这一不足,完善了海南的交通体系,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1 为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琼州海峡跨海公路的建设激活了海南省的地理空间优势和发展潜能,为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根据海南省旅游局2010年的资料显示,海南省的旅游总收入为257.63亿元,入境游客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2.56%,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8.76%。
   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到2013年,入境游客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1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20%以上。到2015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7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40亿元。到2018年,入境游客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2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到2020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76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40亿元。到2028年,入境游客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3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
   从目前海南的旅游经济现状和目标的数据中不难发现,将来海南国内游客数量还是国外游客数量都会大量增加。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游客数量的猛增势必给海南省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带来大发展。海南省背靠广州、珠海、深圳等“泛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面向广袤的海洋,有着无与伦比的腹地基础和海洋区位优势。但由于海南省四周环海,与大陆隔离,使其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种价值要素流通和有效资源配置受到了天然阻隔而处于半沉睡状态。跨海公路建成后,海南省原本拥有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能将得到“泛珠三角”地区强大的经济支持而迅速激活、强势爆发。随着整个海南省本岛经济的发展,必将为海南省旅游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一是经济环境。将来海南东环铁路、西环铁路和琼州海峡跨海公路相继建成后,海南省将与“泛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在时空上得以缩小,海南省与广东省连为一体,海南省依靠广东省的经济环境优势,完全有能力形成一个聚散自如的游客集散中心和大型旅游服务基地;二是文化环境。跨海公路建成以后,将逐步消除海南省地理上的天然壁垒,其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将面临更多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凸现多元化趋势,海南省人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经营手段也将拥有更多的文化选择;三是人才环境。跨海公路推进了海南省本岛的大陆化和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逐步缩小并消除"海南省是东部沿海的西部地区"这一现实差距,吸引越来越多的周边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优秀人才。随着大量人力资源在旅游区周边地区的扩散、流通和聚集,必将为海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更加广泛的择才空间,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资源储备。
   3.2 为海南融入“泛珠三角”的旅游经济体提供有利条件
   琼州海峡跨海公路的建设降低了到海南省旅游时间和费用,达到了密切联系、优势互补、谋求共赢、合作发展,为促进形成旅游经济体和“泛珠三角”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由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和广东、海南两省共同组织编制的《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报告》已经完成,报告确定以建设连接广东省徐闻县灯楼角和海南省澄迈县道伦角的公路、铁路两用桥,作为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的首选方案,大桥跨海部分长度将达26.3公里,在世界上仅次于新建成的杭州湾大桥。大桥分上下两层,其中铁路桥的设计时速为160公里,公路桥设计时速为100公里。建成后,海南与广东驾车跨海最快20分钟,列车通行也压缩在10分钟以内。另外,投资180亿的东环铁路大大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以后从海口市区到海南东线的各大风景名胜区也是90分钟以内。因此,大大减少了旅游者的旅游时间和降低了旅游成本。
   将来海南东环铁路、西环铁路和琼州海峡跨海公路相继建成后,海南省将融入“泛珠三角”地区,这意味着从广州、深圳、珠海三大客源集散中心过来的游客,今后将会更多的选择陆路通道到海南省旅游。当海南省通往广东省的跨海公路建好后,交通轮渡瓶颈不复存在,海南省的海洋海岛旅游优势在“泛珠三角”地区中将更加凸现。随着海南省跨海公路经济时代的到来,海南省旅游通道将会更加畅通、便捷,旅游成本会逐步下降,海南省旅游特征会发生变化,品牌将也从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及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健康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方向发展,由此形成更为细分化的需求格局和多样化的产品格局,最终以形成融入“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新发展模式。
   3.3 为海南各个有关旅游的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琼州海峡跨海公路的建设加剧了海南旅游行业竞争,为推进海南省旅游企业改革、体制创新、劳动就业注入了勃勃生机和全新动力。在跨海公路的作用下,一方面使海南省将真正步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同时也使海南省旅游业将面临更多来自周边发达地区同行的激烈竞争,特别是餐饮业、饭店业、交通业在大桥建通初期甚至会遭遇外来竞争的暂时危机。海南省旅游行业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进而带来资源重组、要素流动、信息沟通、市场扩张、产业集聚等一系列有利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海南省企业改革、体制创新、劳动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发展动力。
   3.4 促进了对外开放和市场扩张,为建设国际旅游島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南省跨海公路建通之后,超高吨位集装箱码头、大型船舶制造基地、国际远洋运输、国际邮轮、海洋旅游业等一系列跨地区、跨国度的世界经济元素会大大地推进海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整个海南省将会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圈走向世界、全面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海南和广东海洋经济的龙头。大量的国际物流、人流在海南省地区中转、集散,为海南省吸引外国游客、拓展国际客源提供了许多市场机会,有利于推进世界旅游胜地的建设。
   4. 跨海公路的建设对海南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琼州海峡跨海公路的建设不仅能给海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带来很大的发展契机,同时它也会对海南旅游业有一些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4.1 对海南低碳旅游业的发展有消极影响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很多人了解了一个新的名词——低碳经济。所谓的“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在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旅游业优势充分,无疑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其自身的低碳发展也是不容忽视。据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统计,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
   海南自建省以来,岛内几乎没有重工业,相对其他省份来说向外界排放二氧化碳的量较少,因此,整个岛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都排在前列。目前,海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6.7%;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36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2%;各市县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海南省空气质量基本保持在国家一级水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海南省有着发展低碳旅游的良好基础,但是从交通情况看,长期以来粤海铁路在火车轮渡的情况下不仅能在八级大风中安全平稳航行,且客货承载量大,运输时间短,自开通以来,平均每年都输送旅客近二百万人次,车辆近二十万辆次,今后,客流车流量仍会以每年以百分之十五的幅度增长。将来跨海公路的建设项目实现以后,方便了游客的进出,各类汽车进出海南的总量将会比每年以百分之十五的幅度增长的速度还要大,从而增加了海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影响到海南低碳旅游的发展,也不利于海南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的建设。
   4.2 对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
   海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海南岛保存着很多不为外族、岛外人所了解的传说、信仰、图腾、独特的婚嫁、丧葬、祭祀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尤其是黎苗族所具有的特色和风俗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群落。比如黎族的船型屋、干栏式建筑、隆闺、特色婚俗、黎族织锦、纹身、三月三节庆、槟榔文化、特色菜肴等等。这些民俗文化是海南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个亮点。
   跨海公路的建成以后使更多的国际国内游客来到海南民族地区旅游,更加了解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造成对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
   4.2.1 经济观念加强,传统文化扭曲
   跨海公路建成之后,随着海南旅游接待人次的不断增加,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将长期、持续地接触不同的旅游者,从旅游的开发中获得了一定收益。很多传统上跟钱无关的活动原来也是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于是对传统活动重新以盈利为目的加以审视,造成过于重视短期利润的增长,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泛滥。这些活动和习俗尽管被保留下来,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4.2.2 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异化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跨海公路的建成,海南作为国际和国内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会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海南少数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可能会出现异化,甚至会出现“伪文化”现象。所谓“伪文化”是指打着旅游文化的幌子,或参假私营,或偷梁换柱,或粗制滥造,或无中生有,建造一些文化垃圾。比如,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的舞台化、庸俗化以及可引发的媚外或是排外情绪,而影响这些地区文化的健康发展。舞台化主要体现为诸如“三月三”节庆活动的商业化,不再按照特定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举行,而是根据旅游需求随时随地展开,内容形式也很灵活,但是带有明显的表演色彩,而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庸俗化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导游人员过度机械性的背诵导游词,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民俗旅游景点景区中关于特定婚俗的表演,为了取悦游客,让游客尽量参与其中,而过度追求少数民族婚俗形式,缺乏深层内容的体现。此外,一些民族地区的居民对于旅游者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进行屈意的迎合、追求和模仿,最终出现文化同化现象而失去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还会出现排外的现象,比如跨海公路建成以后,海南的交通更加拥挤、环境污染的风险增高,低价不断上升,物价上涨等等都会使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由最初的友好热情转为不满甚至怨恨。
   跨海公路的建设是方便了黎苗族人民与外界的沟通,同时,进岛旅游者将进一步多样化,其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多,这样,黎苗族的文化经进一步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4.3 改变当地人的生活观念,会使海南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海南岛长期以来保持了良好纯朴的民风,当地的居民热情、好客,而经济观念较为淡泊,生活理念和方式独特悠闲。而跨海公路建成以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部分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道德观念淡化,进行坑蒙拐骗、强买强卖,诚信品德急剧下降。如对游客进行旅游纪念品的兜售,“宰客”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形象。此外,旅游地为了招揽游客,违心的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如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的东西,有的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就会导致色情文化泛滥、赌博猖獗和其他国际化的社会问题(贩毒、走私等等)的产生。
   4.4 增加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影响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跨海公路的建设,必将使进海南岛旅游的人数大量增加,主要表现在自驾游等个人旅游方式的盛行,这无疑会使岛内景区景点的环境承载力受到极大地挑战。
   旅游承载力决定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规模极限。由于随着旅游者来访数量的增多,旅游带给目的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的程度也会随之加深,因而,游客来访量的增加一旦超越当地的旅游承载力,这些消极影响的程度便会突破当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自净或免疫能力,从而极易使原本的潜在影响转化为现实的严重问题,影响岛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 跨海公路建设中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5.1 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跨海公路的作用
   琼州海峡跨海公路造好以后,从公路本身的交通作用看可能带来的产品和要素流动加速,或者说改变了产品和要素流动方向,在一定时期内,会造成和琼州海峡两岸相关的一些地区的资源流失,经济发展受到暂时损失。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海南的资源向广州、深圳转移,或者受到广州、深圳强势力量的冲击、排挤,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对海南本地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此外,尽管建了跨海公路,但是该公路两端口所在地区并没有获得多少经济效益,过往的国际人流、物流并没有和公路所在区域发生充分而全面地接触、交換、流通,其他经济影响有限,使跨海公路失去经济效益。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琼州海峡两岸的政府和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出努力,创建利益共同体来实现。
   5.2 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首先要结合实际,从跨海公路的经济效应角度对海南发展观念、思路、战略、管理理念等决定性要素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提炼和升华,统一认识,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决策领导班子;其次,要对现行旅游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调整,充分考虑跨海公路效应对未来旅游业的影响,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角度全盘考虑,系统整合、科学规划;第三,加大跨海公路和国际旅游岛效应的宣传力度,旅游宣传促销形式要有所创新,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扩大影响力,提高全省人民思想认识和紧迫意识,从而促进海南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5.3 搞好旅游硬件改造与软件建设,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质量
   坚持科学发展观、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碳旅游的思想,搞好旅游硬件改造与软件建设,适度扩充旅游接待容量,增强客流周转能力,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质量。一要加大现有旅游设施设备的改造力度,进行内部潜力挖掘,实现容量相对扩充;二要优化景区内线路设计,合理引导游客流向,科学向周边旅游区分流,从而提高客流畅通程度,减轻景区超负荷运作压力;三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决不能涸泽而渔,超量接待。必须建立客流预警机制,一旦出现旅游容量超载现象,要立即采取果断有效措施进行合理疏导,决不能盲目乐观,以获取暂时经济利益而破坏了宝贵的旅游资源。
   5.4 海南旅游业要进一步扩大产业面,延长产业链
   首先,海南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除依靠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外,还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方筹措资金,特别要加快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充分利用外资和民营资本;另一方面,要重视科技与文化的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文化传统的改善。其次,旅游业不仅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相关行业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旅游业要进一步扩大产业面,延长产业链,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旅游发展合力,构筑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开发利用好旅游资源,培育好旅游这个大市场,发展好旅游这个大产业。
   5.5 加强立法工作,使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更好地相结合
   拥有特区立法权是海南省的一大优势,用好、用足、用活这个权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古老城镇、民族文化、革命基地的保护管理。跨海公路建好以后,海南省必须大力加强有形文化建设,积极保护及恢复古老城镇的传统风貌,包括原有的城市形态、水利体系、历史建筑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和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同时大力弘扬无形文化,挖掘黎族苗族文化,培养黎族苗族文化传人,比如黎族织锦、琼剧,黎族舞蹈等民俗的保护。加强对这些民族的语言、风俗等方面的研究,更好地进行开发与保护。这样一来,既完好地保存了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风貌和人文价值,又增强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使这些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更加具有发展潜力。
   5.6 重视旅游网络建设
   跨海公路的建设,在促进要素和产品流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沟通的效应。旅游物流实质是一种信息流,潜在旅游者要先获得旅游产品信息,然后再做出旅游决策,进行旅游消费。由此可见,旅游信息网络非常重要。海南要切实抓好旅游信息工程建设,抢占旅游信息竞争时代的制高点和主动权。重点要发展旅游网络和电子商务,开始探讨并着手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6. 结语
   海南建设跨海公路的项目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更是推动海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跨海公路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海南旅游交通的不足,对海南旅游经验不足将提供各方面补充,为海南旅游文化创新、文化增值提供更多的契机。并且能从宏观大局方面促进旅游业进一步提升,保障旅游业的稳步增长,最终带动海南经济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1]赵长华.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3]陆林.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科学,2007,27(04):378-386.
   [4]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89.
   [5]来逢波.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 铁路运输与经济,2006,7(11) ∶85-86.
   [6]周蓓,孙华程. 九黄机场对九寨沟国内旅游者结构与行为的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3) ∶286-290.
   [7]朱弘,谢涤湘,刘迎华.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 经济地理,2005,11 (6) ∶910-914.
   [8]张红贤. 旅游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宁波旅游业为例[J]. 区域经济,2006, (454) ∶273-274.
  
   作者简介:
   王凤霞(1975-),女,汉,山东东明县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对徐州市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发展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市场化运作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  一、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发展和现状  1.市场化运作沿革  城市环卫保洁作业多年来一直由事业单位性质的环卫部门负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环卫作业机制已不能适应经济、社
高等级公路在现代国民经济生活中处于先行的战略地位,众所周知,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是线长面广,投资大,标准高,工序的影响因素复杂。在建设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并直接影响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投资利益。在高等级公路施工过程中,下列问题至关重要:  一、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工程指挥部的质量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工地检查施工质量;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人员常驻工地,每天到工地
工程项目通过施工招标,择优确定承包人后,即进入实施阶段。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规模大、造价高,而工程实施阶段是建筑产品形成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量的投资资金通过施工这一环节,最终形成固定资产,实现项目投资。因此在项目实施阶段,造价管理不容忽视,作为项目业主,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进行控制,节约投资成本,从而实现项目的投资目标。  一、项目实施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  项目实施阶段
目前,我们国家建设事业飞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扩大,这一切对建筑业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混凝土在各行各业工程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因此,混凝土裂缝问题是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大量科研和实践都证明了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裂缝对于钢筋混凝土来说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材料特性,问题是如何使其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
摘要:人文精神培养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史教育可以增加生物教学中的趣味性,并可以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树立优秀品德,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要遵守客观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技史 生物教学 人文精神  The role of history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biology in the human spirit 
政治与文化传统赋予了教师多重隐喻.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思想观念的变迁,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与“身份权威”角色正在逐渐消解,转向共生的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