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很多时候,语文这一最牵涉审美的心灵教育课程沦为成绩的附庸,被降为对词汇的关注,对句法的拆解,对文章的划分。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由懵懂走向明晰的过程,他们正逐渐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属于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培养人格特征,对新鲜的知识有着无比强烈的热情,太多的束缚不仅使课程本身变得枯燥,更是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中学教材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令读者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
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说非常适宜,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来说明。
一切对景物的描写必然熔铸着作者在对景物观察基础之上更深层的情感体验。只有看透优美景物才能描写后面所蕴含的本质属性,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领略到景物描写后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最好的审美效果。如,朱自清的名篇《春》,作者通过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一副美好清丽的画面,有一种欣欣然的欢欣在里面,花、雨、人无不浸润这春的气息,使人觉得无比美好。但作者的目的决不仅体现在对春景的展示上,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心里美好的向往,大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
同现代文相比,积聚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言文作品,更是有许多让人深深陶醉的地方。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古朴豪壮,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浓郁的牧歌旋律,让学生一下就联想到广阔的蓝天,美丽的白云,肥沃的草原上牛羊奔驰。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审美水平
对美的关注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美好事物的观赏感发之上。这样的审美观点是低级的,流于表面的,对审美的追求。最终要指向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教材中的文章,同样蕴含了作者的情感立场和审美体悟,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就在于怎么样让学生从一篇篇文章中感受到作者自己寄托在文本中深厚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本中的这些篇章。既有济世救民积极人世的精神,也有归隐山林梅妻鹤子的闲情逸致;有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也有悲情叹世心灰意冷的感叹;有对强烈生命意志的赞美,又有对无情死亡的恐惧。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中学生要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要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教材中许多篇目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送别儿子,蹒跚着给“我”买橘子,分明体现了一种舔犊之情。还有《台阶》中吃苦耐劳、刚强健壮但又仁慈温和的父亲。而《散步》中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的场景,则又让学生感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个人性情的陶冶,注重培养高尚的情操。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既不同世俗同流合污,傲岸高洁,又不孤芳自赏,要使学生在欣赏体味莲花美丽的同时,将莲花的特质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身老力薄,穷困交加,但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仍心念广大人民的疾苦。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被贬岳州,览洞庭湖之景,心生感慨,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这是范仲淹提炼的最能表现他崇高思想和宏阔胸襟的语言,是他一生追求的志向。能在当时情况下,表现出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是值得称赞的,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略这种博大的胸襟与高远的志向。
语文教师应借助学科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至于在应试教育的牢笼里成长为智力单一发展的人,让他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完成自我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逐步提高,从而彻底改变初中语文教育的应试现状。
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说非常适宜,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来说明。
一切对景物的描写必然熔铸着作者在对景物观察基础之上更深层的情感体验。只有看透优美景物才能描写后面所蕴含的本质属性,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领略到景物描写后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最好的审美效果。如,朱自清的名篇《春》,作者通过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一副美好清丽的画面,有一种欣欣然的欢欣在里面,花、雨、人无不浸润这春的气息,使人觉得无比美好。但作者的目的决不仅体现在对春景的展示上,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心里美好的向往,大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
同现代文相比,积聚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言文作品,更是有许多让人深深陶醉的地方。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古朴豪壮,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浓郁的牧歌旋律,让学生一下就联想到广阔的蓝天,美丽的白云,肥沃的草原上牛羊奔驰。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审美水平
对美的关注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美好事物的观赏感发之上。这样的审美观点是低级的,流于表面的,对审美的追求。最终要指向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教材中的文章,同样蕴含了作者的情感立场和审美体悟,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就在于怎么样让学生从一篇篇文章中感受到作者自己寄托在文本中深厚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本中的这些篇章。既有济世救民积极人世的精神,也有归隐山林梅妻鹤子的闲情逸致;有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也有悲情叹世心灰意冷的感叹;有对强烈生命意志的赞美,又有对无情死亡的恐惧。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中学生要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要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教材中许多篇目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送别儿子,蹒跚着给“我”买橘子,分明体现了一种舔犊之情。还有《台阶》中吃苦耐劳、刚强健壮但又仁慈温和的父亲。而《散步》中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的场景,则又让学生感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个人性情的陶冶,注重培养高尚的情操。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既不同世俗同流合污,傲岸高洁,又不孤芳自赏,要使学生在欣赏体味莲花美丽的同时,将莲花的特质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身老力薄,穷困交加,但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仍心念广大人民的疾苦。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被贬岳州,览洞庭湖之景,心生感慨,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这是范仲淹提炼的最能表现他崇高思想和宏阔胸襟的语言,是他一生追求的志向。能在当时情况下,表现出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是值得称赞的,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略这种博大的胸襟与高远的志向。
语文教师应借助学科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至于在应试教育的牢笼里成长为智力单一发展的人,让他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完成自我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逐步提高,从而彻底改变初中语文教育的应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