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学问,两种问题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ccxx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反映,是一种符号。艺术符号的出现,要较文字符号为早,要较数学符号为早。文字符号是具象化的语言符号,数学符号是抽象化的逻辑符号;而艺术符号,是直接触动心灵的官能符号(以眼耳为主要感受器官)。前两种符号的沟通方式,基本上是理性的。而官能符号必须以感性做为桥梁,也要以心灵共鸣作为基础。理性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但是感性不具有一致性。因此,艺术符号所代表的意涵,会随着个人、地域、时代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艺术研究,必然是多角度的研究。
  基于对多角度的关切,本文讲讲三种研究艺术的学问,和它们之间的两种问题。主要论述内容有二:一是美学与艺术思想史的关系,一是艺术史与艺术思想史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说明美学、艺术史、艺术思想史三者间的关连与分际。同时,对艺术研究的基本架构,提出看法。
  艺术思想史与美学的关连与区隔
  我在研究所教授艺术思想史,已经23年。记得这门课刚开始安排的时候,就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干脆叫做美学;因为,美学听起来牵涉的范围广。史学家、艺术学者、艺术家甚至哲学家,都会对美学感兴趣。事实上,我接触艺术理论很早,对于美学的范畴与影响都很清楚——我始终明白美学是一门哲学;哲学虽不必然是空想的学问,却也不喜欢以科学作依据。所谓美学,通常并不开在艺术学系,或者历史学系。因为艺术家们不能根据美学的要求而创作艺术。史学家们则认为其哲学说法,不见得合于历史发展实况。对我而言,美学这种学问的最大问题,是通过哲学的架构,认为艺术(或者美)具有一种普遍的通则。美有通则吗?相信所有的艺术家,都不会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艺术首重个人的特殊表现。而所有的史学家,也不会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就史料证据而言,美的历史发展特色,正是多样、相异而没有通则标准。美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反射;文化不同,便产生各种不同的标准。在学术上,为了使理论系统化而牺牲事实,是哲学的难题,也是美学的难题。
  思想便不是如此,思想比哲学在定义上要宽泛许多;哲学为哲学家所独占,思想却为每一个人所拥有。思想很随意,很主观;没有对错,没有高下,并且难以统一。但是,这种随意而主观的思维,却正是组成艺术(或者美)历史的基本成分。虽然,它们不能整合为统一的哲学,而显得零零散散,但是艺术(或者美)的历史发展,本来即不是由美学家系统建立起来的,而是由思想家与艺术家的零散想法拼凑起来的。因此,为了求真求实,凡是谈到艺术的理论部分,我总是较为谨慎的,使用艺术思想而避免使用美学这个名词。
  艺术思想史与艺术史的关连与区隔
  三种情况——交集、不交集、在不同时空中交集
  至于艺术思想史和艺术史的关系,也不如想象中接近。其差异,在于前者是思想家与其思想的历史,后者是艺术家与其艺术品的历史。这两种历史看似是一回事,事实上,是由不同人物主导,各自发展的两条路线。或者说,是关于艺术的两套历史。这两套各自发展的历史,有没有交集呢?是不一定的事情。大致上来讲,艺术思想史与艺术史,可以有交集、不交集、在不同时空中交集的三种情况。下面以中国艺术思想的几个实例,来说明这三种情况。
  先说第一种情况:艺术思想史和艺术史有交集。先秦时代的艺术思想,以儒、道、墨、法诸家最为重要。其中唯有儒家拥护艺术,提倡为政府服务的封建教化艺术(其他三家,都在反对艺术的立场上发言)。因为合于政治要求,儒家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史有了交集——先秦时代的艺术品,确然是以与封建制度相关的各类铜器、玉器为主。艺术家(铜、玉器工人)和艺术思想家(儒家)在一条道路上合辙地工作着:当代艺术品制作,有当代艺术思想支撑。当代艺术思想,落实在当代艺术品制作上。
  不过,儒家出现在东周;与封建制度同步的礼乐艺术,自西周便已开始(周公制礼作乐)。因此,认为儒家艺术思想,配合了当时的艺术政策,则是。认为当时的艺术政策,受儒家艺术思想指导,则非。因为,儒家显然是当时艺术政策-礼乐制度的拥护者,而不是发明者。
  再说第二种情况:艺术思想史和艺术史不交集。同为先秦思想重量级成员的道、墨、法三家,他们的艺术思想,就不和艺术史交集。三家深入探讨艺术与人的关系,不约而同地反对艺术。认为艺术在心理、社会、政治考察下,都不适于提倡与发展(至于说,道、墨、法三家反对艺术,是不是暗含反对封建制的心态?那是一个可以细想的问题)。他们类似柏拉图“把诗人和画家逐出理想国”的见解,丰富了中国的艺术思想史;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略的精彩篇章。然而,他们却与先秦时代的艺术史不发生关联。因为,无论他们如何反对艺术,先秦的封建制度仍然运作着,符合封建制度的艺术,仍然蓬勃发展着。并且,他们的理念,也没有同后代的中国艺术史发生过关联。中国的社会与艺术家们,从来没有与他们的反艺术思想有过交集(他们的思想,若是为社会、艺术家普遍接受,便根本没有艺术这个行业了)。这是艺术思想史与艺术史各自发展,而没有交集的例证。艺术思想家的思想,只是如孤星一般,在历史的长夜中固执闪烁(同理可知,柏拉图的艺术思想,也从来不曾真正地在西方艺术史上落实)。
  再讲第三种情况:艺术思想史与艺术史,不在当时当下,而在不同时空中发生交集。关于这种情况,我以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很可说明其中道理。
  放眼世界艺术史,中国的文人画,是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的品类之一。文人画的理论肇始者,北宋时期苏东坡,是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将中国的画与诗,在境界上作了合理的联结,所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他又从历史上找出诗人王维,见证其诗画合一理论。提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法。(《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同时,苏东坡还与米芾及黄庭坚结为盟友,以团体力量,巩固他的艺术思想。
  苏东坡的种种作法,显示他的聪明才智与组织能力。然而,北宋时期的绘画主轴,绝对不是文人画;而是李成、范宽、郭熙等画家所追求的写实主义。苏东坡的艺术理论,要到了元代的赵孟頫,才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自题秀石疏林图》)赵氏的说法,将苏东坡的诗画合一问题,再往前推进一步,加入了书法。诗画的合一,是个境界问题;而书画的合一,是个技术问题。自从书法和绘画在技巧上合一后,艺术家找到文人画理论可以依循的实际方法。文人画的发展,便一泻千里,成为明清以来中国的绘画主流。苏东坡与赵孟頫的艺术理论,在当时并没有,或者说没有完整地受到重视。但是对于后代艺术家,却有极为重大的影响。
  绘画史界一般的说法,认为文人画起自于元代。不过就元代主流绘画的情况看来,书法和绘画合一的情况,并不是那么明显。我认为文人画理论,特别是书画技巧互通的这个部分,真正为艺术界接受,要到明朝以后。
  这是艺术思想史和艺术史不交集于同时代,而交集于不同时代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艺术思想家走在时代前端,是艺术界的先行者;艺术思想家领导了艺术家。这一部分,可说是艺术思想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热烈讨论既不是一个偶然性的现象,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所引发和推动。从根本上,这一现象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至今的自然结果。    概念:中国模式的认同度高    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等概念究竟哪一个最准确的争论,显然并不是关于这一议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首先需要认真对待和回答的,应该是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必
一大片森林  风,很清新  我们徒步行走  没有负担  梦,很纯真  早起一点  便多一点绿色。  近处很浅。  远处很深。  刘江的这几句诗,令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名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刘江在此翻旧出新,记叙了中国时尚人先行一步的勇气和快意。正是他们,为中国时尚的大片绿荫栽种了最早的树苗。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浪漫主义,它从不忽略当下,更是将目
壹  于慈江在我的博士研究生中是最特殊的一个,也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他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紧接着就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在我的“门下”继续自己的学业的。这在当代的中国,恐怕也是一件绝无仅有的事情,同时也是令我这个中文系的教师感动不已的。在当今社会,“经济”改变了中国,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经济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一门显学
叶文玲  年龄42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联  职业:作家  自学经历  1957年初中毕业后辍学,而后在劳动中自学,看了不少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并练习写作,后来虽因生活种种波折中断,仍在逆境中坚持看书学习,1977年重新执笔,发表了一些作品,1979年底进入作家行列。  读书习惯与方法简述  经常夜读,对特别打动自己的作品就做些笔记。每晚睡觉前必读新到的报刊。  问:您认为自己有所成就的秘诀?  答
目前任教于香港大学历史系的徐国琦教授,已出版有两本关于中国与欧战的学术专书,其中尤以对于一次大战时期远赴欧战场的华工研究,重现默默无名的华工与参战国家的多层次交往关系以及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的命运,深受国际学界肯定。通过徐国琦对于中国与一战、一战华工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或许一战华工的参战对于协约国在军事上的最后胜利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对中国与一战的关系绝对意义重大。在欧战百年之际,徐国琦教授的研究可说
家有小儿,每天都缠着我问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妈妈,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妈妈,为什么鱼在水里不会被淹死呢?”作为一名自认为很合格的妈妈,不管工作多累,我都会解答他的这些问题。因而,我曾一度骄傲地认为自己是孩子最耐心最称职的老师,如果他能够乖乖地听我的话,不调皮捣蛋,他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直到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以爱为本——裴斯泰洛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以下简称《以爱为本》)的书,它是由上海
美国学者安东尼·刘易斯是美国大牌记者,曾经担任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的专栏记者。曾经荣获两次普利策奖。他不仅仅是记者,而且是媒介研究人。他将媒体放在制度的层面进行思考,从而使得他的书具有了传播学的学理意义。同时,他的书从媒体历史演变的角度,考察媒体的自由与国家公开性和社会公正性,进而使得媒体的自由进入到法律层面,再从法理的角度转入舆论的公正性。他的《吉迪恩的号角》、《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
可以肯定,证明人“活着”这事的指标绝不仅是肉体的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中,有知觉和灵息的参与,才可称为“活着”,否则只是生物性的一个过程,无异于稗草、蟾蜍或鼠类。  每个意识到自己“活着”的人,大概都有其自身的证明方式。有轰烈的,有安静的,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  看见或看不见,都是“存在”。尽管,看不见,往往不被承认。  总是有些强硬的标准横贯整个时代,比如我那一代的父母,或说“中国式父母”,
唐弢  年龄:72  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职业:文学研究员  职别或职称:高级研究员  自学经历  我读完旧制中学二年级(现在的初中二年级),即考入上海邮局为邮务佐,经常在东方图书馆等地阅读新旧书籍,并和店员邮差组织读书会,所读以文学、历史书为多,1940年参加高等考试(当时叫文官考试),升甲等邮务员。  读书习惯与方法简述  浏览各种书籍,以求其博;选一两种重要专业书,反复阅读
研红者往往有痴性。  在我的周围,有许多“爱红”、“研红”的人。他们对《红楼梦》的爱,首先表现为对《红楼梦》文字的痴迷,他们能指到哪里背诵到哪里,能信口说出、脱口说出《红楼梦》的章回回目、人物关系以及环境描写。我自叹弗如。我不是对于文字敏感的人,所以不能博闻强记,但我对作者曹雪芹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以及文学世界所展现的精神空间却有敏感。对贾宝玉、林黛玉那痴根痴性、颠傻魔狂、嘻天哈地的人生,与作家常有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