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山东东营257000)
摘 要本文对现浇板中负弯距钢筋位置下移后处理方案的选用、计算、制订、实施和加固后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说明了碳纤维加固技术的可行性。
关键词现浇板;负弯距筋下移;碳纤维加固
中图分类号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92-0148-01
新建的建筑工程中,由于现浇板具有整体性好,抗震性好,不发生脆性破坏等特点,设计者越来越多使用了现浇板代替预应力空心板。但是相应的施工措施不能完全得到保证时,使用现浇板的工程中也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现浇板中负弯矩钢筋位置下移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1工程概况
某住宅楼工程为一在建工程,主体结构现已施工完毕。楼板采用120mm厚C20混凝土现浇板,负弯距钢筋布置为φ10@150,保护层厚度15mm。在春季工程质量大检查中,发现一块现浇板的负弯距钢筋保护层达到83mm,不能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要求。
2处理方案的制订
2.1现场检测情况
经检测,该现浇板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22.4MPa,楼板厚度平均值122mm。将检测结果进行复核验算,该现浇板支座处承载力不足,需要进行加固。
2.2处理方案
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首先确定了粘钢加固和粘贴碳纤维加固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均是利用粘结材料将钢板或碳纤维粘贴到混凝土表面,利用粘结材料的粘结,使钢板或碳纤维与混凝土构件共同工作,起到混凝土构件增配钢筋的作用。两种粘贴方案各有特点,见表1。
无论粘贴钢板还是粘贴碳纤维法,受拉材料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锚固牢靠。由于现场砖砌体已施工完毕,且有一侧为外墙,实际锚固长度难以大于240mm。钢板锚固区难以通过增设附加螺栓。假设混凝土加固材料粘结剪切强度为2.0MPa,比较粘贴钢板、碳纤维所需要的粘结锚固长度见表2。
表1碳纤维加固技术与粘钢技术的比较
内 容 碳纤维加固技术 粘钢加固技术
特 点 对梁板等弯曲加固很有效、与混凝土方面之间的黏贴效果好、耐腐蚀、不需定期维护、基本不增加自重和构件体积、工程费稍高,工期较短、工效高 有效粘贴面积比前者小、不耐腐蚀,需专门定期维护、少量增加自重和构件体积、工程费较低
施 工 能手工操作,安全快捷方便、不需要大型设备、无由于施工面形状和障碍物的限制、可多层粘贴 需吊装钢板、需切割剪板焊接等大型设备、在狭窄处施工不便、施工面为曲面时难以粘贴、难以多层粘贴
表2各类材料理论锚固长度
材料 计算厚度mm 设计强度MPa 单位宽度材料拉力N/mm 粘结锚固长度mm
3mm厚钢板 3 210 630 315
300g/m2的碳纤维 0.167 2500 417.5 209
200g/m2的碳纤维 0.111 2500 277.5 139
图1计算简图
在锚固长度受限制的情况下,选用200g/m2的碳纤维,可以减少必须的锚固长度。
故最终处理方案选择粘贴200g/m2碳纤维的方法进行处理。
2.3计算简图及方法
由于负弯距钢筋下移较多,已接近中性轴,故计算时不再考虑原有钢筋的有理影响。计算简图见图1。
1)受压区高度x:
Mu≤fcbx(ho-x/2)
b—受压区混凝土宽度,对板,取单位宽度1000mm。
2)粘贴碳纤维量计算。
轴线方向拉压应力平衡:fcbx=fcFAscF
式中:
fcF—碳纤维抗拉强度;
AscF—碳纤维截面积(本工程为现浇板单位宽度内的碳纤维截
面积)。
由此可求得:AscF=fcbx/fcF
据此计算,制订的加固方案见图2。
3施工方案
1)在现浇板根部墙体或混凝土梁的相应位置上开洞,开洞深度不小于240mm。
2)洞内及现浇板表面应相应位置打磨平整。
3)刷底胶一道。
4)待底胶凝固后,粘贴宽度100mm、200g/m2碳纤维一层(设计强度不小于2000MPa),净间距100mm,锚固长度200mm。
5)碳纤维表面撒砂一层,以利用日后与垫层结合。
6)待粘贴碳纤维胶凝固后,在梁及砖墙的孔洞上凿毛,填入C2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捣实。
7)进行下一步施工操作。
4荷载试验
加固后72小时,分级加荷至1.1倍荷载标准值,持荷24小时,现浇板未出现结构裂缝,分级卸荷后现浇板回弹情况良好,加固取得了成功。
参考文献
[1]崔士起.碳纤维在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省科技厅技术鉴定资料.2001.
[2]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02.
[3]建筑施工手册.现行建筑材料规范大全.
摘 要本文对现浇板中负弯距钢筋位置下移后处理方案的选用、计算、制订、实施和加固后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说明了碳纤维加固技术的可行性。
关键词现浇板;负弯距筋下移;碳纤维加固
中图分类号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92-0148-01
新建的建筑工程中,由于现浇板具有整体性好,抗震性好,不发生脆性破坏等特点,设计者越来越多使用了现浇板代替预应力空心板。但是相应的施工措施不能完全得到保证时,使用现浇板的工程中也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现浇板中负弯矩钢筋位置下移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1工程概况
某住宅楼工程为一在建工程,主体结构现已施工完毕。楼板采用120mm厚C20混凝土现浇板,负弯距钢筋布置为φ10@150,保护层厚度15mm。在春季工程质量大检查中,发现一块现浇板的负弯距钢筋保护层达到83mm,不能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要求。
2处理方案的制订
2.1现场检测情况
经检测,该现浇板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22.4MPa,楼板厚度平均值122mm。将检测结果进行复核验算,该现浇板支座处承载力不足,需要进行加固。
2.2处理方案
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首先确定了粘钢加固和粘贴碳纤维加固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均是利用粘结材料将钢板或碳纤维粘贴到混凝土表面,利用粘结材料的粘结,使钢板或碳纤维与混凝土构件共同工作,起到混凝土构件增配钢筋的作用。两种粘贴方案各有特点,见表1。
无论粘贴钢板还是粘贴碳纤维法,受拉材料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锚固牢靠。由于现场砖砌体已施工完毕,且有一侧为外墙,实际锚固长度难以大于240mm。钢板锚固区难以通过增设附加螺栓。假设混凝土加固材料粘结剪切强度为2.0MPa,比较粘贴钢板、碳纤维所需要的粘结锚固长度见表2。
表1碳纤维加固技术与粘钢技术的比较
内 容 碳纤维加固技术 粘钢加固技术
特 点 对梁板等弯曲加固很有效、与混凝土方面之间的黏贴效果好、耐腐蚀、不需定期维护、基本不增加自重和构件体积、工程费稍高,工期较短、工效高 有效粘贴面积比前者小、不耐腐蚀,需专门定期维护、少量增加自重和构件体积、工程费较低
施 工 能手工操作,安全快捷方便、不需要大型设备、无由于施工面形状和障碍物的限制、可多层粘贴 需吊装钢板、需切割剪板焊接等大型设备、在狭窄处施工不便、施工面为曲面时难以粘贴、难以多层粘贴
表2各类材料理论锚固长度
材料 计算厚度mm 设计强度MPa 单位宽度材料拉力N/mm 粘结锚固长度mm
3mm厚钢板 3 210 630 315
300g/m2的碳纤维 0.167 2500 417.5 209
200g/m2的碳纤维 0.111 2500 277.5 139
图1计算简图
在锚固长度受限制的情况下,选用200g/m2的碳纤维,可以减少必须的锚固长度。
故最终处理方案选择粘贴200g/m2碳纤维的方法进行处理。
2.3计算简图及方法
由于负弯距钢筋下移较多,已接近中性轴,故计算时不再考虑原有钢筋的有理影响。计算简图见图1。
1)受压区高度x:
Mu≤fcbx(ho-x/2)
b—受压区混凝土宽度,对板,取单位宽度1000mm。
2)粘贴碳纤维量计算。
轴线方向拉压应力平衡:fcbx=fcFAscF
式中:
fcF—碳纤维抗拉强度;
AscF—碳纤维截面积(本工程为现浇板单位宽度内的碳纤维截
面积)。
由此可求得:AscF=fcbx/fcF
据此计算,制订的加固方案见图2。
3施工方案
1)在现浇板根部墙体或混凝土梁的相应位置上开洞,开洞深度不小于240mm。
2)洞内及现浇板表面应相应位置打磨平整。
3)刷底胶一道。
4)待底胶凝固后,粘贴宽度100mm、200g/m2碳纤维一层(设计强度不小于2000MPa),净间距100mm,锚固长度200mm。
5)碳纤维表面撒砂一层,以利用日后与垫层结合。
6)待粘贴碳纤维胶凝固后,在梁及砖墙的孔洞上凿毛,填入C2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捣实。
7)进行下一步施工操作。
4荷载试验
加固后72小时,分级加荷至1.1倍荷载标准值,持荷24小时,现浇板未出现结构裂缝,分级卸荷后现浇板回弹情况良好,加固取得了成功。
参考文献
[1]崔士起.碳纤维在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省科技厅技术鉴定资料.2001.
[2]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02.
[3]建筑施工手册.现行建筑材料规范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