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东坡易传》及其哲学思想的分析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坡易传》是苏轼晚年一部重要的作品,其中充分表达了苏轼的哲学思想。在该著作中,苏轼表达了其自身对天地的敬畏、探索人生的价值等几方面内的容,并且在其中将儒、释、道融合在了一起。《东坡易传》是研究苏轼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人性的基本主题,人性论、政治理想与价值观念等三种《东坡易传》与苏轼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东坡易传》;苏轼的哲學思想;人性
  引言
  苏轼是举世皆知的一代文豪,是蜀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在哲学领域中具有卓越的影响。他晚年地著作《东坡易传》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分析此书不仅能了解苏轼的哲学思想,更能深入理解其文艺思想。基于此,相关专业的学者应加强对其研究,深入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当代的文学作品。
  一、《东坡易传》与苏轼哲学思想的基本主题
  苏轼的哲学思想中,宇宙生成论是基础,其中包括了揭示物质存在、社会存在等方面内容。《东坡易传》中,苏轼积极探寻宇宙本体,对于他而言,宇宙的本源是“道”。他认为与宇宙本源是无形的,没有任何局限性的因素存在,但是其中仍然具有逻辑性。在《东坡易传》易传中通过阴、阳对事物进行描述,在卷七中提到“上而为阳,其渐必虚;下而为阴,其渐必实”。《东坡易传》中,苏轼基本秉承了郭象以庄注《易》的传统,其中宇宙生成论在《东坡易传》中是一个基本的哲学主题。
  (一)人的性命论
  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对于人的性命论具有充分的解释。第一,苏轼在看待何生于无、有与无的关系时,与《老子》中的观点存在着不同。在《老子》中,老子认为其中的关系是有生于无,而苏轼则将其看作一种运动——称为“易”,在他看来,“道”是一直运动的,并且受人的影响而改变。在《东坡易传》卷一“蒙卦”中提到,在人们的心中,本来就存在着“正”,在此过程中,这种“正”,可能会由于人的心被蒙蔽而改变,但是只要人能够通过其他方式,对自己进行修炼,那么正心会在不经意中回到人性之中。苏轼的人性论与庄子的思想较为相似,他并不认为人性是人的本质,与孟子性本善的观点有所不同。第二,苏轼认为水是基本物质,这种哲学思想在西方也被提出过。希腊的泰勒斯曾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根据哲学命题“万物出于水,又复归于水,这意味着万物出于‘一’,又复归于‘一’”提出来的。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运动”是核心,他认为应该尊重人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的个性,该思想对于后世具有积极的影响[1]。
  (二)性与命的关系
  在《东坡易传》以及苏轼的哲学思想中,他对于人的性与命、情与理具有不同的看法,他反对《孟子·尽心下》中“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的思想。在对于性与命的观点中,孟子仅关注了人们的共性,没有对人的个性进行解释。同样,他较为认同庄子的观点,认为饥、渴是人作为动物的自然本性,通过把握自然本性,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苏轼在《说卦》中解释了性与命之间的关系,并在注释乾坤卦时,多次使用“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但在每次引用时,所针对的对象存在差异性。其中包括人的自然本性、性与命等方面,苏轼将人从本性中抽离出来,将情、性、命放在同一个思维环境里进行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人在活动时是由于感情而发出的,这是苏轼哲学思想中的情本论[2]。在《东坡易传》中,苏轼认为,性不仅仅是善、恶能够表达的,而是自由的。
  二、《东坡易传》与苏轼哲学思想的人性论
  在中国的哲学史中,人性是诸位大家所讨论的问题中最激烈的一个命题。对于这一命题,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能以观察、判断等方式,对人性进行阐释,因为人性具有抽象性。而运用传统的善、恶进行解释,难以全面地表达人性。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性与个性
  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反对没有个性追求的共性,在上文中提到过,与孟子的思想相反,他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在解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时,他认为“方本异也,而以类故聚,此同之生于异也。物群则其势不得不分,此异之生于同也。”。这里表达了苏轼认为“异”、“同”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其中的关键是“生”的观点。在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中,苏轼与理学家的想法则呈现相反的状态,理学家重视共性而轻视个性,人们应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而苏轼则认为,共性与个性是同样抽象的,而人的个性是鲜活而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存在差异性,所以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3]。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多次表达了事物自身存在的差异性是其本质属性,在他看来,若所有的事物都一成不变,那么世界将成为死寂的一团。他认为,真正的理想时代是能够接受差异存在的,不会按照模式化的方式对人的性格进行塑造,在同一个空间内,会存在各种性格不同的人。
  (二)人格风范
  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对于性、命等几个方面的命题进行了论述,从而得出了人格的内涵。第一,苏轼认为在“性”、“道”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不能相离,缺一不可。苏轼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人与“道”相结合,从而实现理想人格。在《东坡易传》中,苏轼所表达的理想人格体现在“无心”、“一而信”等几个方面。第一,“无心”是苏轼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一。他希望,对于任何事物都能够秉持着无所著的状态,在做任何事情时,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的干扰,包括功、名、利、禄等几个方面,从而使自己的内心获得自由。第二,在人格理想上,苏轼希望能够做到谨慎行事,并且通过万物提升自己的气质,从而提升作品的内涵,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进行知识的积累。苏轼认为,人生而就具有七情六欲,应在肯定人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对于欲望进行控制,从而发挥出人文主义的光彩。在《东坡易传》卷八中“则用利而身安也。事至于身安,则物莫吾测而德崇矣”,表达了苏轼认为应将外物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进而达到修养人格的目的。   三、《东坡易传》与苏轼哲学思想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观念
  在苏轼的一生中,无论是在人生得意时,还是在人生失意时,都能表现出豁达、旷然的人生态度,虽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贬谪中度过,但是始终以平常的心态应對。并且他还把“睽”看成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方式,在《东坡易传》中提到“有同而后有睽,同而非其情,睽之所由生也”,并且将“恶人”看成是异,从而突出自身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观念。
  (一)政治理想
  苏轼明确地反对将一些较为僵硬的政治意识,看作人的本性的体现。善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如果通过政治意识形态的干预,会使其成为一种束缚的模式,而不利于人的发展。例如,在中古中国思想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湖南大学一位学者发表了题为《从<东坡易传>看苏轼的思维模式》一文,以《东坡易传》作为研究重点,提出苏轼的思想中带有“理在气中”,“超越差异而复归”等特色,呈现出了“理事不二”的思维模式。这也导致了其在仁宗朝呼吁改革,却在神宗时期反对熙宁变法这种前后大相径庭的政治态度和主张。在评议过程中,该学者指出该文将苏轼著作文本所体现出的学术思想及其政治态度和主张做了很好的结合,但对于该文中所提出的苏轼认为道物皆由“气”构成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政治问题中,苏轼较为重视在价值观念中形成志同道合的局面,其中包括君民、君臣等几方面的平衡,提出君王应照顾人们的利益,尊重人们的观念。
  (二)价值观念
  苏轼认为,在人的自然感情中,将感性的需求抽离出来所形成的人情具有自然性,并且这种人情超越了自然。当其与性、道相结合的过程中,会形成具有能够和政治意识形态相对抗的性质。苏轼较为重视经世之理与事功精神,他在《东坡易经》中提到应调整群体之间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人应具有宽阔的胸怀,或者形成一种将相互之间的敌意作为一种能够维护平衡的关系。所有关系应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艺术风格上,苏轼追求的是一种淡远深邃的境界,在进行文艺鉴赏的过程中,苏轼反对外在的形式、功利的目的。认为在各种艺术之间存在着联系与共通的地方。在苏轼的艺术思想中,将情作为根本,将生命作为文艺的外化形式,认为审美是人类最高的艺术境界,并且在其中将儒释道中积极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同时在价值观念中结合了《庄子》中的美学理念,从而建立了独特的文艺观。这对于后世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引导与借鉴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苏轼的文艺思想丰富而系统,并且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苏轼的文艺观深度契合。在《东坡易传》中蕴含着苏轼丰富的哲学思想,在苏轼看来,人性论是人在自然状况下所产生的的人情,此种人情与性、理、道相融合就是三教融合的产物。相关研究人员应加深该领域的研究,从而对古代文学的思想价值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参看文献
  [1]谢炳军.《东坡易传》融会儒释道三教思想的治《易》特色[J].世界宗教文化,2018(04):93-97.
  [2]黄小珠.基于党争和人性的双重反思——论苏轼的“君子小人观”与易学思想[J].周易研究,2017(04):71-76.
  [3]张培高,张华英.“性无善恶”与“穷理尽性”——苏轼的《中庸》诠释解析[J].哲学动态,2017(04):66-72.
  作者简介:
  吴文娟,1982年,女,山西省晋中市人,汉族,职称:中级编辑。学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哲学专业,美学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实验教学是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习得更多物理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概念,其次分析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路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概念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物理实验同样能够算作是教学方式中的一类。物理知识本身便是无数先哲在一次次实验之后得出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理念也在随之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教育,开始倡导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理论学习之外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它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的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中,不仅要确保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美术能力
期刊
摘 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这种发育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还体现在心理上,这就说明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不但要进行知识传授,还要通过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本文对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关于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浅见。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思想水平;班级管理  引言 
期刊
摘 要:主要研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策略,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以及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讨论,对教育实践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势严峻,据统计,小学阶段,存在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13%以上,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为了进一步提
期刊
摘 要: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和本质,形象化抽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它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快速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长期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一直以灌输为基础。当时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补充知识点,争取
期刊
摘 要: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其教育的质量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推进并加快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幼儿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和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进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推进幼儿园教育的全面创新发展。因此,本文就信息技术和幼儿园教育的融合实践策略发表几点意见
期刊
摘 要: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最早接受到教育的时期,幼儿的学前教育对其之后的学习乃至人生道路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心理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现在心理疾病发生概率越累越高的情况下,更是要对心理健康加以重视。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一、教育形式实施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从现实方面看,我们要发挥积极的手段,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心理活动的演变认识清楚
期刊
摘 要: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因地域和人文限制很多学生数学学习非常吃力,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学习习惯很差,甚至很多学生对学习习惯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本文中提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从从制定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及反思总结五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数学学习;學习习惯  1.习惯的重要性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而著名教育家现叶圣陶又说:“教育
期刊
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
期刊
摘 要:当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倾听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倾听习惯不好。一些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时,屡屡打断别人发言,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些学生在其他同学讲话时心不在焉并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些与当代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关,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约束性,纵容小学生打断别人发言或不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还有的教学方法太过枯燥无味,不符合小学生的内心渴求,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