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黄石火山最近出现的“异动”,被一些西方媒体解读为是这座超级火山即将爆发的前兆。而科学家指出,黄石火山近期不会爆发,即使爆发,无论是从史前证据还是从现有技术手段来看,人类都能挺过这种危机。
黄石破火山口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的黄石国家公园内,有时也被称为“黄石超级火山”。这个破火山口的主要地貌占地面积约为55千米×72千米。黄石湖是该公园内最大的水体,海拔2376米,面积352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2米,最深处至少118米。
从2008年12月26日到2009年1月6日,黄石湖下面发生了好几百次小地震,但并未超过监测到的历史最大值。这幅卫星图像中显示了黄石湖的地形和这些地震的发生位置,其中圆点的大小(越大则震级越高)和颜色(越暗则时间越早)标示出震级和日期。这些地震的震级在0~3.9级之间(3.5级以下的地震一般人感觉不到)。
黄石地区地质复杂,地震原因有多种,例如地面沿着断层移动。假如岩浆从地面下超过7千米深度上涌,也会造成地震。此外,地热活动同样会引起地震。
黄石火山鼓起来了
2011年1月底,科学家报告说,黄石火山刚刚又进行了一次“深呼吸”,导致数千千米长的地面明显上涌。此消息被一些西方媒体解读为这座超级火山即将爆发,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位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黄石火山曾出现过多次超级爆发,在过去210万年中就有过三次,每次的爆发力度都比美国圣海伦斯火山1980年的大爆发强1000倍。黄石火山的上一次超级爆发是在大约64万年前,形成了占据怀俄明州广大区域的破火山口。从那以后,又发生了大约30次较小规模的喷发,其中一次是在7万年前。这些喷发导致火山口充满熔岩和火山灰,从而产生了今天所见的平坦地貌。
科学家注意到,从2004年开始,黄石火山地面每年上升多达7厘米;但2007至2010年间,上升速度又降至每年1厘米以下。总的来看,自开始臌胀以来,火山地面某些部位已经上涌了多达25厘米。科学家相信,导致地面上涌的“推手”是位于火山地面下7至10千米的岩浆库。
根据现有理论,黄石火山的岩浆库是由地幔中的炽热岩石上涌“喂养”的。因此,当流入岩浆库的岩浆数量增多时,岩浆库像肺一样扩张,上面的地表就膨胀起来;当岩浆数量增加的速度减缓后,岩浆向水平方向移动,并逐渐凝固和冷却,地面变化就渐渐平静下来。由此可见,地面变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火山喷发之前岩浆朝着地面上涌的情况。以圣海伦斯火山为例,在它1980年爆发之前几个月,附近地面就出现了剧烈的膨胀。地面上涌为了解黄石火山的岩浆库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有助于科学家预测黄石火山下一次“打嗝”的具体时间。科学家指出,黄石火山的岩浆库深度在10千米左右并不令人担忧,但如果只有两三千米,情况就很严重了。
根据地质证据判断,在过去15000年中,黄石火山一直经历着膨胀、消肿的循环过程。那黄石火山下一次爆发会在什么时间呢?这很难预测,部分原因是科学家对黄石火山下面的地质活动的细节仍不清楚。此外,对黄石火山活动的持续观测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从地质时间来说,这不过是眨眼功夫,要靠如此短期的监测作出结论非常困难。科学家现在能够确定的是,岩浆库已经在这座超级火山地面之下较浅深度(地壳)形成,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地热活动。事实上,正是这些地热活动造就了黄石公园内吸引游客目光的众多的地热景观。
科学家认为,大型热液系统在黄石火山地面鼓胀中也起了作用。热液系统可能自我封闭,然后随着内部压力不断累积而鼓胀,直至涌出地面,之后,热液系统因某种原因开裂、减压,地面随之下降。至于其中的细节,科学家至今不甚了了。
除了地面起伏,黄石火山还被观测到每年发生近3000次小地震,例如从2008年12月26日到2009年1月8日期间,黄石湖周围地区就发生了大约900次小地震。这或许也能为了解地面上涌和岩浆库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地震群”以允许热液逃逸的方式帮助释放岩浆库的压力,从而减缓了地面上涌速度。
科学家预测,黄石火山一旦发生超级喷发,全球气温将下降至少1℃,整个北美大陆将被覆盖在数厘米厚的火山灰之下,海洋将严重酸化,全球植物包括农作物生长在好几年中将受到严重阻碍,饥荒在一些地方将不可避免。
目前科学家正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等手段,严密监测黄石破火山口的地面变形情况。在这次“深呼吸”之后不久,黄石火山又归于平静。科学家根据种种迹象指出,黄石火山近期不会发生超级爆发。
超级火山
目前地球上最受关注的6座超级火山分别是:美国的黄石火山、长谷火山和瓦勒斯火山;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的多巴火山;新西兰北岛的陶波火山;日本的爱来火山。超级火山爆发常常会对气候造成长期性改变,例如引发一次小冰期,足以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
大棱镜温泉
图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的大棱镜温泉鸟瞰照。大棱镜温泉是美国最大的温泉,也是世界第三大温泉,前两名均在新西兰。这座温泉的缤纷色彩源自于生长在富含矿物质的泉水边缘附近生物垫中的色素类杆菌。这些细菌制造出从绿到红的颜色,生物垫的颜色取决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以及水温。夏季主要显现橘色和红色,冬季则通常为暗绿色。由于温度很高,温泉中心是无菌的。
大棱镜温泉中央的水的颜色为深蓝色,这也是所有大型水体本身的颜色,源自于水对于可见光中红色波长的选择性吸收。不过,这一效应在大棱镜温泉中显得特别强烈,这是因为这座温泉中心水的高纯度和深度。大棱镜温泉的面积约为80米×90米,深度为50米。它每分钟排出70℃的水2100升。
蜂窝喷泉
这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蜂窝喷泉”,它每次喷发大约5分钟,高度约为61米。在整个喷发过程中它都维持同样的高度,只是在喷发快要结束时高度才略微降低。一股咆哮的蒸气标志着喷发结束,400米外都能听见咆哮声。这座温泉在夏季的喷发间隔为8小时到一天,冬季则很不稳定。不过,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可能出现一连串比较有规律的喷发,每次间隔时间10~20小时,越往后则越长。
距离蜂窝喷泉仅3米处是另一座较小的喷泉——“蜂窝指示器”,它常被用来预测蜂窝喷泉是否即将喷发。“蜂窝指示器”常常在蜂窝喷泉爆发之前几秒到30分钟(平均为15~20分钟)喷发,高度为4.6~7.6米。蜂窝喷泉开始喷发后,“蜂窝指示器”会继续表演一会儿,然后停止。20世纪90年代有3年时间,蜂窝喷泉一直按兵不动。在此期间,“蜂窝指示器”每次“单独表演”的时间更长,而蜂窝喷泉只是“旁观”。
人类挺过超级火山
超级火山爆发会不会像一些人所担忧的那样,造成“地球末日”灾难?科学家对另一座超级火山——多巴火山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许可以帮助回答这个问题。
多巴火山是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一座超级火山。这座名副其实的超级火山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喷发,尤以74000年前的一次爆发最为猛烈。当时,它释放出2500立方千米的岩浆,差不多是珠穆朗玛峰体积的两倍,爆发威力比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力度大5000倍以上,成为地球上过去200万年中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
科学家认为那场巨灾对人类进化史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它发生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当时,尼安德特人和其他早期人种正徜徉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而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首度离开非洲,踏上征服世界的旅程。那么,多巴火山的那次超级爆发对早期人类影响如何呢?这个问题长久以来悬而未解,直到最近,来自印度的研究成果有望最终澄清事实真相。
以往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多巴火山74000年前的那次爆发对早期人类来说几乎就是世界末日降临,当时很可能出现了长达10年以上的“火山严冬”,对地球生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冲击。更糟糕的是,火山喷出的巨量浮质可能阻挡了阳光,还将水蒸气吸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气候在随之而来的几年中变得干燥,森林覆盖面积迅速减少,草地面积大大加宽,导致许多哺乳动物灭绝,早期人类也几乎被斩草除根。有幸挺过爆发的原始人类不得不迁徙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他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同相邻的人群联手与环境抗争。据研究,当时人类的数量大大减少,仅剩下零星分散在四处的小群幸存者,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所谓的“基因瓶颈”。这些彼此分离的人群各自独立地演化,当他们最终离开非洲后,也就播下了不同人种的基因种子。
该理论看似完美,但却遭到不少科学家的质疑,争论的核心是:由火山喷出的二氧化硫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降温效果?在诸如皮纳图博火山之类的较小规模喷发中,喷出的二氧化硫中的大部分都与大气水分子中的氢氧离子反应生成了硫酸盐颗粒,这种颗粒有很大的反射性,能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从而阻止阳光到达地面。有科学家按照上述理论估计,74000年前那次多巴火山爆发喷出的二氧化硫是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喷出的二氧化硫的100倍。但是,最近对多巴火山熔岩化石进行的化学分析则表明,这个数字不是100而是50。科学家现在相信,多巴火山与其说是一个产硫大王,还不如说是一个造灰巨人。
科学家现在认为,超级火山喷发的大气效应与典型的小规模喷发效应是无法类比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硫中的大部分都迅速地转化成了硫酸盐颗粒,但对于多巴火山喷出的超大量二氧化硫来说,大气中根本没有足够的氢氧离子来与之反应,从而阻碍了硫酸盐颗粒的形成。此外,就算形成了够多的硫酸盐颗粒,它们也很可能会聚集在一起坠向地面而非悬浮在大气中,不可能起到将超大量阳光反射回太空的作用,因而也就不可能导致地球大降温。
基于上述考虑,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那次多巴火山爆发后的全球降温幅度只有2.5℃,持续时间也只有几年。根据这一新的模型,降温效应具有高度的局部性,比如在印度这样远离喷发地点的地方,平均气温或许只下降了1℃,就气候改变的程度而言并不剧烈。
如此来看,74000年前多巴火山大爆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应该远远小于以前的估计,而最近在印度进行的地质调查和考古调查结果也有力地支撑了这一新观点。首先,假如当时真的因为大降温和大干燥导致了森林面积大大萎缩,那么地面的顶层土壤肯定会因不再有树木固定而被冲刷进山谷,并且在那里迅速堆积。然而,地质调查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第二,对印度南部贾瓦拉普拉姆地区和中北部米多桑河谷(两地距离多巴火山都在2000千米左右)的74000年前的植物遗存进行的研究发现,植物中碳13的比例在火山爆发后仅略微增加,这意味着那时的草地面积只是略有扩大(不同植物吸收每一种碳同位素的速度是不相同的)。这些发现意味着,那次爆发并没有铲除一切森林,而且爆发后多样的栖息环境共存,其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地球依然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那么,当时人类的情形又怎样呢?假如能找到当时的人类遗骸,一定能提供更多的线索。但问题是,在这一时期的沉积层中没能找到哪怕一具人骨架。这也不奇怪,因为当地潮湿的热带环境根本不利于骨骼的保存。好在当时的人们留下了不少工具,通过这些工具一样能看出他们当时的生活情形。
科学家对印度贾瓦拉普拉姆地区的多个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其中一个地点——第22号遗址颇有收获。这里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个狩猎-采集营地,在这里出土了1800多件石制工具,包括削刀、刮刀和矛尖等。可以说,当时这里的地面上四处散落着石器,然后被火山灰掩埋。
令人惊讶的是,在紧挨火山灰层的上一地层中也发现了成百上千件散落的石制工具,其风格与下面的火山灰层中发现的石制工具的风格几乎完全一样。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贾瓦拉普拉姆以北1000千米的米多桑河谷。这就意味着当地的早期人类很可能在火山爆发后不久就回到了原地生活——他们在火山爆发后逃离家园,但很快(有可能还没过一代人时间)就返回了原地,再度制作出了相同类型的石器。
新的发现对把超级火山看作人类超级杀手的旧观点提出了重大挑战,如果被证实,它不仅能证明74000年前的多巴火山爆发的影响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么巨大,而且还将重创有关人类进化和迁徙的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现代人(智人)是在60000年前,也就是多巴火山大爆发之后至少14000年,甚至更晚时间才到达印度的。按照这种理论,在印度发现的那些工具不是由现代人、而是由一个更原始的人种制造的,或许他们是直立人的后代。但最新考古研究发现,在80000年前(也就是多巴火山上次爆发前6000年)的印度,人们制作的工具式样已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80000年前的印度石器与当时南部非洲的现代人制作的石器很相像,而更古老的印度石器则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的石器风格相一致。在第22号遗址取得的发现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有三只疑为矛尖的石样,其中两只的一端显然经过仔细打磨,以便于装在矛上。这是典型的现代人风格。
考古发现为人类在多巴火山上次爆发之前就已走出非洲的观点提供了重要证据。假如真是这样,现行教科书对人类祖先走出非洲过程的论述必须改写。
如果现代人真的在80000年前就已开始在印度生活,那他们是沿着什么路径从非洲到达亚洲的呢?有充分证据显示,现代人首度离开非洲是在大约12.5万年前,当时他们尝试穿越艰险的沙漠,希望到达地中海的黎凡特地区。科学家过去相信,因环境条件太恶劣,古人的这次迁徙最终失败,一直到此后很久,现代人才沿着海岸路线抵达黎凡特。而在印度发现的最新证据表明,现代人当时从非洲大陆的向外蔓延其实并未失败,其中一些人或许穿过阿拉伯地区而最终抵达印度。有证据显示,早在10万年前,就有一群现代人生活在阿拉伯南部,他们随后很可能向东迁徙,最终到达南亚。
上述推测得到了考古证据的支持。考古学家在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的塔尔沙漠中发现了一些石化的沙丘,沙丘里隐藏着一些工具,虽然制造年代难以确定,但其风格与在贾瓦拉普拉姆地区以及米多桑河谷发现的工具很相似。这些证据暗示,现代人其实是翻越险恶沙漠、从一个绿洲到达另一个绿洲的能手。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如果说现代人真的那么早就已到达亚洲,那他们的这一长途迁徙的印记为何不见于现代人的线粒体DNA中呢?——科学家通过比较现在非洲土著人种与世界其他地方人种的线粒体DNA差异,算出了发生这些差异所需的时间,也即现代人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是在71000年前,比多巴火山大爆发晚了3000年。还有一些学者把这个时间估计得更晚,晚到了大约60000年前。
对此,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现代人至少分两轮走出非洲。首先,第一批现代人在80000年前左右到达印度,带来了制作工具的新技术;后来,在多巴火山74000年前大爆发之后10000年,第二批现代人抵达印度,并为早期的现代人先驱敲响了丧钟。这样一来,既解释了为何在印度发现年代早于74000年前的现代人制作风格的工具,也符合基因信息的缺失——假如印度首批现代人真的被后来者灭绝了,当然也就不可能留下基因证据了。
如果上述大胆猜测符合实际,多巴火山爆发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可就太重要了:它削弱了首批现代人移民,将他们逼进残存的避难所;后来,更具竞争力的新移民来了,将自己的祖先赶出这片乐土,甚至斩尽杀绝。这真是一个残酷而又诱人的假设。当然,它还缺乏有力的考古实证。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考古学家在印度的发掘工作——哪怕只找到一具散落在灰泥层中的人骨架,也有可能彻底终结这个巨大的奥秘。
恐怖景象
图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多巴火山上次爆发的模拟图。对于那次爆发的规模,科学家迄今仍难确定。当时,火山碎屑流(由炽热的尘埃和浮石组成)覆盖面积至少达20000平方千米,喷口附近的沉积物厚达600米。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当时都被火山灰覆盖,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火山尘埃层估计厚达15厘米。科学家对这次爆发规模的估计值持续加大,这是因为发现多巴火山灰的地方越来越多。
皮纳图博火山
图为皮纳图博火山1991年大喷发最高潮之前第三天的景象。皮纳图博火山是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一座活火山,它在1991年6月的喷发是20世纪以来第二大的陆地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估计多达6~16立方千米。成功的预报拯救了许多生命,但火山灰流和雨水导致的火山泥流让很多人流离失所。全球范围都感受到了这次喷发的淫威——它向大气中喷出了超大量浮质,随后数月中浮质形成一层全球性的硫酸霾,全球降温约0.5℃,臭氧消耗一度激增。
石器作证
这件石器是在印度贾瓦拉普拉姆地区的多巴火山灰沉积层中发现的。考古学家在贾瓦拉普拉姆火山灰层紧挨的上、下层中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这暗示当时生活在这个河谷的人类在那次超级火山灾难中幸存了下来。
迁徙能手
哪怕比现代人更古老的人种也具有很强的生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因而能够不断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最新研究认为,人类走出非洲、到达其他地方的时间比过去认为的60000年前更早。(写意想象图)
下一次超级火山会在何时何处爆发?
所谓 “超级火山”,是指在一次喷发中有能力喷出至少300立方千米岩浆的火山。地质记录显示,每过10万年左右就至少会发生一次超级火山爆发。一次中等规模的超级火山爆发会释放1000立方千米的岩浆,其破坏力相当于一颗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根据伦敦地质学会在2005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这类超级火山爆发的可能性比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高5到10倍。
远古超级火山爆发被认为与物种大灭绝直接相关,例如2.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当时超过90%的海洋物种灭绝,而这场灾难的起因被认为是西伯利亚超级火山的猛烈喷发。印度德干超级火山的爆发,再加上一次陨星(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事件,被认为是恐龙彻底告别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科学家指出,地球肯定会经历下一次超级火山爆发,这不是一个“是否”的问题,而是一个“何时”的问题。那么,下一次超级火山爆发会出现在哪里呢?可能的竞争者主要包括美国怀俄明州的黄石火山、意大利那不勒斯以西的菲勒格伦火山和新西兰的陶波湖,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美洲多国、日本、俄罗斯东部的勘察加半岛甚至欧洲未来也可能爆发超级火山。
超级火山与恐龙灭绝
德干超级火山爆发被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德干超级火山是位于当今印度中西部德干高原上的一大片岩区,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地貌之一,由多层凝固的高原玄武岩组成,总厚度超过2000米,面积50万平方千米,体积51.2万立方千米。
黄石破火山口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的黄石国家公园内,有时也被称为“黄石超级火山”。这个破火山口的主要地貌占地面积约为55千米×72千米。黄石湖是该公园内最大的水体,海拔2376米,面积352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2米,最深处至少118米。
从2008年12月26日到2009年1月6日,黄石湖下面发生了好几百次小地震,但并未超过监测到的历史最大值。这幅卫星图像中显示了黄石湖的地形和这些地震的发生位置,其中圆点的大小(越大则震级越高)和颜色(越暗则时间越早)标示出震级和日期。这些地震的震级在0~3.9级之间(3.5级以下的地震一般人感觉不到)。
黄石地区地质复杂,地震原因有多种,例如地面沿着断层移动。假如岩浆从地面下超过7千米深度上涌,也会造成地震。此外,地热活动同样会引起地震。
黄石火山鼓起来了
2011年1月底,科学家报告说,黄石火山刚刚又进行了一次“深呼吸”,导致数千千米长的地面明显上涌。此消息被一些西方媒体解读为这座超级火山即将爆发,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位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黄石火山曾出现过多次超级爆发,在过去210万年中就有过三次,每次的爆发力度都比美国圣海伦斯火山1980年的大爆发强1000倍。黄石火山的上一次超级爆发是在大约64万年前,形成了占据怀俄明州广大区域的破火山口。从那以后,又发生了大约30次较小规模的喷发,其中一次是在7万年前。这些喷发导致火山口充满熔岩和火山灰,从而产生了今天所见的平坦地貌。
科学家注意到,从2004年开始,黄石火山地面每年上升多达7厘米;但2007至2010年间,上升速度又降至每年1厘米以下。总的来看,自开始臌胀以来,火山地面某些部位已经上涌了多达25厘米。科学家相信,导致地面上涌的“推手”是位于火山地面下7至10千米的岩浆库。
根据现有理论,黄石火山的岩浆库是由地幔中的炽热岩石上涌“喂养”的。因此,当流入岩浆库的岩浆数量增多时,岩浆库像肺一样扩张,上面的地表就膨胀起来;当岩浆数量增加的速度减缓后,岩浆向水平方向移动,并逐渐凝固和冷却,地面变化就渐渐平静下来。由此可见,地面变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火山喷发之前岩浆朝着地面上涌的情况。以圣海伦斯火山为例,在它1980年爆发之前几个月,附近地面就出现了剧烈的膨胀。地面上涌为了解黄石火山的岩浆库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有助于科学家预测黄石火山下一次“打嗝”的具体时间。科学家指出,黄石火山的岩浆库深度在10千米左右并不令人担忧,但如果只有两三千米,情况就很严重了。
根据地质证据判断,在过去15000年中,黄石火山一直经历着膨胀、消肿的循环过程。那黄石火山下一次爆发会在什么时间呢?这很难预测,部分原因是科学家对黄石火山下面的地质活动的细节仍不清楚。此外,对黄石火山活动的持续观测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从地质时间来说,这不过是眨眼功夫,要靠如此短期的监测作出结论非常困难。科学家现在能够确定的是,岩浆库已经在这座超级火山地面之下较浅深度(地壳)形成,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地热活动。事实上,正是这些地热活动造就了黄石公园内吸引游客目光的众多的地热景观。
科学家认为,大型热液系统在黄石火山地面鼓胀中也起了作用。热液系统可能自我封闭,然后随着内部压力不断累积而鼓胀,直至涌出地面,之后,热液系统因某种原因开裂、减压,地面随之下降。至于其中的细节,科学家至今不甚了了。
除了地面起伏,黄石火山还被观测到每年发生近3000次小地震,例如从2008年12月26日到2009年1月8日期间,黄石湖周围地区就发生了大约900次小地震。这或许也能为了解地面上涌和岩浆库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地震群”以允许热液逃逸的方式帮助释放岩浆库的压力,从而减缓了地面上涌速度。
科学家预测,黄石火山一旦发生超级喷发,全球气温将下降至少1℃,整个北美大陆将被覆盖在数厘米厚的火山灰之下,海洋将严重酸化,全球植物包括农作物生长在好几年中将受到严重阻碍,饥荒在一些地方将不可避免。
目前科学家正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等手段,严密监测黄石破火山口的地面变形情况。在这次“深呼吸”之后不久,黄石火山又归于平静。科学家根据种种迹象指出,黄石火山近期不会发生超级爆发。
超级火山
目前地球上最受关注的6座超级火山分别是:美国的黄石火山、长谷火山和瓦勒斯火山;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的多巴火山;新西兰北岛的陶波火山;日本的爱来火山。超级火山爆发常常会对气候造成长期性改变,例如引发一次小冰期,足以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
大棱镜温泉
图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的大棱镜温泉鸟瞰照。大棱镜温泉是美国最大的温泉,也是世界第三大温泉,前两名均在新西兰。这座温泉的缤纷色彩源自于生长在富含矿物质的泉水边缘附近生物垫中的色素类杆菌。这些细菌制造出从绿到红的颜色,生物垫的颜色取决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以及水温。夏季主要显现橘色和红色,冬季则通常为暗绿色。由于温度很高,温泉中心是无菌的。
大棱镜温泉中央的水的颜色为深蓝色,这也是所有大型水体本身的颜色,源自于水对于可见光中红色波长的选择性吸收。不过,这一效应在大棱镜温泉中显得特别强烈,这是因为这座温泉中心水的高纯度和深度。大棱镜温泉的面积约为80米×90米,深度为50米。它每分钟排出70℃的水2100升。
蜂窝喷泉
这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蜂窝喷泉”,它每次喷发大约5分钟,高度约为61米。在整个喷发过程中它都维持同样的高度,只是在喷发快要结束时高度才略微降低。一股咆哮的蒸气标志着喷发结束,400米外都能听见咆哮声。这座温泉在夏季的喷发间隔为8小时到一天,冬季则很不稳定。不过,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可能出现一连串比较有规律的喷发,每次间隔时间10~20小时,越往后则越长。
距离蜂窝喷泉仅3米处是另一座较小的喷泉——“蜂窝指示器”,它常被用来预测蜂窝喷泉是否即将喷发。“蜂窝指示器”常常在蜂窝喷泉爆发之前几秒到30分钟(平均为15~20分钟)喷发,高度为4.6~7.6米。蜂窝喷泉开始喷发后,“蜂窝指示器”会继续表演一会儿,然后停止。20世纪90年代有3年时间,蜂窝喷泉一直按兵不动。在此期间,“蜂窝指示器”每次“单独表演”的时间更长,而蜂窝喷泉只是“旁观”。
人类挺过超级火山
超级火山爆发会不会像一些人所担忧的那样,造成“地球末日”灾难?科学家对另一座超级火山——多巴火山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许可以帮助回答这个问题。
多巴火山是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一座超级火山。这座名副其实的超级火山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喷发,尤以74000年前的一次爆发最为猛烈。当时,它释放出2500立方千米的岩浆,差不多是珠穆朗玛峰体积的两倍,爆发威力比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力度大5000倍以上,成为地球上过去200万年中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
科学家认为那场巨灾对人类进化史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它发生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当时,尼安德特人和其他早期人种正徜徉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而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首度离开非洲,踏上征服世界的旅程。那么,多巴火山的那次超级爆发对早期人类影响如何呢?这个问题长久以来悬而未解,直到最近,来自印度的研究成果有望最终澄清事实真相。
以往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多巴火山74000年前的那次爆发对早期人类来说几乎就是世界末日降临,当时很可能出现了长达10年以上的“火山严冬”,对地球生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冲击。更糟糕的是,火山喷出的巨量浮质可能阻挡了阳光,还将水蒸气吸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气候在随之而来的几年中变得干燥,森林覆盖面积迅速减少,草地面积大大加宽,导致许多哺乳动物灭绝,早期人类也几乎被斩草除根。有幸挺过爆发的原始人类不得不迁徙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他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同相邻的人群联手与环境抗争。据研究,当时人类的数量大大减少,仅剩下零星分散在四处的小群幸存者,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所谓的“基因瓶颈”。这些彼此分离的人群各自独立地演化,当他们最终离开非洲后,也就播下了不同人种的基因种子。
该理论看似完美,但却遭到不少科学家的质疑,争论的核心是:由火山喷出的二氧化硫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降温效果?在诸如皮纳图博火山之类的较小规模喷发中,喷出的二氧化硫中的大部分都与大气水分子中的氢氧离子反应生成了硫酸盐颗粒,这种颗粒有很大的反射性,能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从而阻止阳光到达地面。有科学家按照上述理论估计,74000年前那次多巴火山爆发喷出的二氧化硫是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喷出的二氧化硫的100倍。但是,最近对多巴火山熔岩化石进行的化学分析则表明,这个数字不是100而是50。科学家现在相信,多巴火山与其说是一个产硫大王,还不如说是一个造灰巨人。
科学家现在认为,超级火山喷发的大气效应与典型的小规模喷发效应是无法类比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硫中的大部分都迅速地转化成了硫酸盐颗粒,但对于多巴火山喷出的超大量二氧化硫来说,大气中根本没有足够的氢氧离子来与之反应,从而阻碍了硫酸盐颗粒的形成。此外,就算形成了够多的硫酸盐颗粒,它们也很可能会聚集在一起坠向地面而非悬浮在大气中,不可能起到将超大量阳光反射回太空的作用,因而也就不可能导致地球大降温。
基于上述考虑,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那次多巴火山爆发后的全球降温幅度只有2.5℃,持续时间也只有几年。根据这一新的模型,降温效应具有高度的局部性,比如在印度这样远离喷发地点的地方,平均气温或许只下降了1℃,就气候改变的程度而言并不剧烈。
如此来看,74000年前多巴火山大爆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应该远远小于以前的估计,而最近在印度进行的地质调查和考古调查结果也有力地支撑了这一新观点。首先,假如当时真的因为大降温和大干燥导致了森林面积大大萎缩,那么地面的顶层土壤肯定会因不再有树木固定而被冲刷进山谷,并且在那里迅速堆积。然而,地质调查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第二,对印度南部贾瓦拉普拉姆地区和中北部米多桑河谷(两地距离多巴火山都在2000千米左右)的74000年前的植物遗存进行的研究发现,植物中碳13的比例在火山爆发后仅略微增加,这意味着那时的草地面积只是略有扩大(不同植物吸收每一种碳同位素的速度是不相同的)。这些发现意味着,那次爆发并没有铲除一切森林,而且爆发后多样的栖息环境共存,其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地球依然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那么,当时人类的情形又怎样呢?假如能找到当时的人类遗骸,一定能提供更多的线索。但问题是,在这一时期的沉积层中没能找到哪怕一具人骨架。这也不奇怪,因为当地潮湿的热带环境根本不利于骨骼的保存。好在当时的人们留下了不少工具,通过这些工具一样能看出他们当时的生活情形。
科学家对印度贾瓦拉普拉姆地区的多个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其中一个地点——第22号遗址颇有收获。这里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个狩猎-采集营地,在这里出土了1800多件石制工具,包括削刀、刮刀和矛尖等。可以说,当时这里的地面上四处散落着石器,然后被火山灰掩埋。
令人惊讶的是,在紧挨火山灰层的上一地层中也发现了成百上千件散落的石制工具,其风格与下面的火山灰层中发现的石制工具的风格几乎完全一样。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贾瓦拉普拉姆以北1000千米的米多桑河谷。这就意味着当地的早期人类很可能在火山爆发后不久就回到了原地生活——他们在火山爆发后逃离家园,但很快(有可能还没过一代人时间)就返回了原地,再度制作出了相同类型的石器。
新的发现对把超级火山看作人类超级杀手的旧观点提出了重大挑战,如果被证实,它不仅能证明74000年前的多巴火山爆发的影响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么巨大,而且还将重创有关人类进化和迁徙的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现代人(智人)是在60000年前,也就是多巴火山大爆发之后至少14000年,甚至更晚时间才到达印度的。按照这种理论,在印度发现的那些工具不是由现代人、而是由一个更原始的人种制造的,或许他们是直立人的后代。但最新考古研究发现,在80000年前(也就是多巴火山上次爆发前6000年)的印度,人们制作的工具式样已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80000年前的印度石器与当时南部非洲的现代人制作的石器很相像,而更古老的印度石器则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的石器风格相一致。在第22号遗址取得的发现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有三只疑为矛尖的石样,其中两只的一端显然经过仔细打磨,以便于装在矛上。这是典型的现代人风格。
考古发现为人类在多巴火山上次爆发之前就已走出非洲的观点提供了重要证据。假如真是这样,现行教科书对人类祖先走出非洲过程的论述必须改写。
如果现代人真的在80000年前就已开始在印度生活,那他们是沿着什么路径从非洲到达亚洲的呢?有充分证据显示,现代人首度离开非洲是在大约12.5万年前,当时他们尝试穿越艰险的沙漠,希望到达地中海的黎凡特地区。科学家过去相信,因环境条件太恶劣,古人的这次迁徙最终失败,一直到此后很久,现代人才沿着海岸路线抵达黎凡特。而在印度发现的最新证据表明,现代人当时从非洲大陆的向外蔓延其实并未失败,其中一些人或许穿过阿拉伯地区而最终抵达印度。有证据显示,早在10万年前,就有一群现代人生活在阿拉伯南部,他们随后很可能向东迁徙,最终到达南亚。
上述推测得到了考古证据的支持。考古学家在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的塔尔沙漠中发现了一些石化的沙丘,沙丘里隐藏着一些工具,虽然制造年代难以确定,但其风格与在贾瓦拉普拉姆地区以及米多桑河谷发现的工具很相似。这些证据暗示,现代人其实是翻越险恶沙漠、从一个绿洲到达另一个绿洲的能手。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如果说现代人真的那么早就已到达亚洲,那他们的这一长途迁徙的印记为何不见于现代人的线粒体DNA中呢?——科学家通过比较现在非洲土著人种与世界其他地方人种的线粒体DNA差异,算出了发生这些差异所需的时间,也即现代人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是在71000年前,比多巴火山大爆发晚了3000年。还有一些学者把这个时间估计得更晚,晚到了大约60000年前。
对此,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现代人至少分两轮走出非洲。首先,第一批现代人在80000年前左右到达印度,带来了制作工具的新技术;后来,在多巴火山74000年前大爆发之后10000年,第二批现代人抵达印度,并为早期的现代人先驱敲响了丧钟。这样一来,既解释了为何在印度发现年代早于74000年前的现代人制作风格的工具,也符合基因信息的缺失——假如印度首批现代人真的被后来者灭绝了,当然也就不可能留下基因证据了。
如果上述大胆猜测符合实际,多巴火山爆发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可就太重要了:它削弱了首批现代人移民,将他们逼进残存的避难所;后来,更具竞争力的新移民来了,将自己的祖先赶出这片乐土,甚至斩尽杀绝。这真是一个残酷而又诱人的假设。当然,它还缺乏有力的考古实证。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考古学家在印度的发掘工作——哪怕只找到一具散落在灰泥层中的人骨架,也有可能彻底终结这个巨大的奥秘。
恐怖景象
图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多巴火山上次爆发的模拟图。对于那次爆发的规模,科学家迄今仍难确定。当时,火山碎屑流(由炽热的尘埃和浮石组成)覆盖面积至少达20000平方千米,喷口附近的沉积物厚达600米。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当时都被火山灰覆盖,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火山尘埃层估计厚达15厘米。科学家对这次爆发规模的估计值持续加大,这是因为发现多巴火山灰的地方越来越多。
皮纳图博火山
图为皮纳图博火山1991年大喷发最高潮之前第三天的景象。皮纳图博火山是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一座活火山,它在1991年6月的喷发是20世纪以来第二大的陆地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估计多达6~16立方千米。成功的预报拯救了许多生命,但火山灰流和雨水导致的火山泥流让很多人流离失所。全球范围都感受到了这次喷发的淫威——它向大气中喷出了超大量浮质,随后数月中浮质形成一层全球性的硫酸霾,全球降温约0.5℃,臭氧消耗一度激增。
石器作证
这件石器是在印度贾瓦拉普拉姆地区的多巴火山灰沉积层中发现的。考古学家在贾瓦拉普拉姆火山灰层紧挨的上、下层中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这暗示当时生活在这个河谷的人类在那次超级火山灾难中幸存了下来。
迁徙能手
哪怕比现代人更古老的人种也具有很强的生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因而能够不断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最新研究认为,人类走出非洲、到达其他地方的时间比过去认为的60000年前更早。(写意想象图)
下一次超级火山会在何时何处爆发?
所谓 “超级火山”,是指在一次喷发中有能力喷出至少300立方千米岩浆的火山。地质记录显示,每过10万年左右就至少会发生一次超级火山爆发。一次中等规模的超级火山爆发会释放1000立方千米的岩浆,其破坏力相当于一颗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根据伦敦地质学会在2005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这类超级火山爆发的可能性比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高5到10倍。
远古超级火山爆发被认为与物种大灭绝直接相关,例如2.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当时超过90%的海洋物种灭绝,而这场灾难的起因被认为是西伯利亚超级火山的猛烈喷发。印度德干超级火山的爆发,再加上一次陨星(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事件,被认为是恐龙彻底告别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科学家指出,地球肯定会经历下一次超级火山爆发,这不是一个“是否”的问题,而是一个“何时”的问题。那么,下一次超级火山爆发会出现在哪里呢?可能的竞争者主要包括美国怀俄明州的黄石火山、意大利那不勒斯以西的菲勒格伦火山和新西兰的陶波湖,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美洲多国、日本、俄罗斯东部的勘察加半岛甚至欧洲未来也可能爆发超级火山。
超级火山与恐龙灭绝
德干超级火山爆发被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德干超级火山是位于当今印度中西部德干高原上的一大片岩区,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地貌之一,由多层凝固的高原玄武岩组成,总厚度超过2000米,面积50万平方千米,体积51.2万立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