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神奇的材料世界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成电路的发明,引爆了智能电子产品的潮流;巨磁阻材料的发现,促使了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蓝光LED的出现,开辟了照明的新纪元……循着2000年、2007年、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脉络,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材料学科的每一次进步,推动着科技时代的进程。
  近十几年,先进材料研究成果密集涌现,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材料革命的时代。石墨烯是当前最神奇的材料之一,是最薄、最坚韧的纳米材料,具有很多特殊的物理性质,一旦能实现应用,将带来一场深刻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石墨烯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研究热点之一,各国政府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从事相关研究,比如2013年欧盟石墨烯旗舰项目为此列支了10亿欧元的巨额经费。其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基于石墨烯的磁性材料和拓扑绝缘性材料。
  “80后”科研工作者胡军在材料领域乐此不疲,在磁性纳米结构的磁各向异性,金属多层膜、金属/钙钛矿氧化物界面的磁性调控,拓扑绝缘体的带隙及边缘态的理论设计中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以拼搏向上的青年学者姿态奔跑在该领域的前沿。
  探索磁性材料的奥秘
  磁性材料是一种古老而用途十分广泛的功能材料,与信息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国防、国民经济等方方面面紧密相关。2009年,胡军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师从磁性材料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就此与磁性材料结缘。到现在,胡军已在磁性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有机分子磁体,特别是铁酞菁分子(FePc)是自旋电子学领域中的热门研究对象,实验发现,当FePc分子被放置在Cu(110)衬底上时其自旋取向发生翻转,但其机理尚不清楚。对此,胡军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解释了这一现象。其研究发现,FePc分子与衬底间的电荷转移导致自旋取向翻转,并发现其磁电效应非常显著。胡军预测,通过外加电场调节电荷转移,可以操控FePc分子的自旋取向,这一性质在自旋电子器件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是关于有机磁性分子中磁电效应的开创性研究,为磁性分子的实验和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被多个一流学术杂志引用,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同和肯定。
  除此之外,胡军还研究了过渡金属双原子分子的磁各向异性。为提高磁记录器件的单位存储密度,人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磁性纳米结构做磁记录单元,而最小的磁性纳米结构是过渡金属双原子分子。胡军介绍说:“过渡金属双原子分子的应用前提有两个,一是有合适的衬底材料支撑以便做成器件,二是有较大的磁各向异性能(大于30meV)以保证自旋取向在室温以上稳定。尽管早前有研究小组发現某些孤立的过渡金属双原子分子具有巨磁各向异性,但绝大多数衬底材料都将大大减弱其磁各向异性,甚至破坏分子结构,为应用设计带来极大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胡军提出利用石墨烯空位缺陷给过渡金属双原子分子提供支撑的方案,经过大量搜索,发现了两种过渡金属双原子分子和石墨烯的组合既具有巨磁晶各向异性能(60meV以上),又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有潜力成为目前为止最小的磁记录单元。这项研究是将过渡金属双原子分子的自旋取向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结合在一起的开创性研究,为新奇磁性纳米结构做出了有意义的预测。
  拓扑绝缘态领域的尖兵
  拓扑绝缘态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全新的材料特性,在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各领域引起了极大关注。拓扑绝缘体的内部是绝缘态(带隙10-3 10-1eV),而在边界上因为相对论效应(即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会形成量子化和无耗散的电流,在未来的量子器件如量子计算机中,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尽管石墨烯是最早被预测的拓扑绝缘体,但其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太弱(导致拓扑绝缘带隙太小10-6eV),无法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观测到拓扑绝缘态。但胡军深知,石墨烯作为最独特的单原子层二维材料,在下一代电子器件、自旋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提高其拓扑绝缘带隙有重要的价值。以这样的理念为基础,胡军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在石墨烯上沉积重金属原子以增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方案,预测了一系列具有应用前景的拓扑绝缘态,发表了数篇具有影响力论文。
  一方面,胡军预测在石墨烯上沉积三族元素铊(Tl),不破坏石墨烯的狄拉克锥,但Tl的p轨道的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传递给了石墨烯π电子,在石墨烯的狄拉克锥处产生高达21meV的拓扑绝缘带隙,比石墨烯自身的带隙提高了三个数量级,该拓扑绝缘态可以存在于200K左右,大大提高了实验研究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胡军研究了5d轨道与石墨烯狄拉克态的杂化带中的拓扑绝缘态。研究表明,在石墨烯上沉积重过渡金属原子锇(Os),其5d轨道与石墨烯的π轨道强烈杂化,生成一系列新的能带。其中一些能带具有拓扑绝缘态性质,拓扑绝缘带隙高达270meV,远高于室温对应的带隙,而且此拓扑绝缘带隙受Os原子的覆盖度影响较小,当覆盖度为2%?6%时,拓扑绝缘带隙变化不到10%(250meV?270meV),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这两项工作在研究石墨烯中拓扑绝缘态的领域具有开创性,分别发表于物理评论X(Phys. Rev. X)和Phys. Rev. Lett.,并引发了大量后续工作,并被Nature子刊、Phys. Rev. Lett.、Nano Lett.等顶级期刊多次引用。例如,著名物理学家A.H. MacDonald与合作者在其多篇论文中引用胡军的这两项工作;A.H. Castro Neto与合作者则评价胡军的工作为增强石墨烯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开启了新途径,并在实验中把铜原子沉积到石墨烯上实现了这种增强效应;而N. Nagaosa与合作者认为胡军预测的二维拓扑绝缘体相对于量子阱二维拓扑绝缘体更简单,并展开了后续工作。近三年来,胡军发表于Phys.Rev.X的文章在Web of Science检索总引用次数超过150次,且在该期刊所有论文中总引用数一直保持排名第一。
  另外,新型拓扑态Chern半金属也是胡军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普遍的观点认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只存在于磁性拓扑绝缘体中,然而胡军提出半金属态也可能导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即一个自旋通道具有拓扑绝缘性(贡献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另一个自旋通道为普通金属(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无关)。胡军称这种新的拓扑态为Chern半金属。通过一系列理论模型的反复论证,胡军证明沉积有钴(Co)或铑(Rh)的石墨烯为Chern半金属。Co和Rh沉积石墨烯上具有很强的垂直自旋取向,满足了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自然条件。就这样,胡军提出了Chern半金属的概念,把拓扑材料从绝缘体推广到了半金属。
  如今,作为老师的胡军常常告诉学生,基础研究是根本,要善于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建立成具体的理论模型,然后用实验手段来验证想法,只有基础理论做好了,才能给实际应出指明方向。这也是他一路走来的切身感受,他也在言传身教地传承下去。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要学会解决问题,并且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未知世界充满认识的渴望,对能力积累怀抱无限的耐心,这是胡军坚持告诉学生的真理。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高林课题组利用细胞内组装-解组装萤光素纳米粒子的策略,实现体内外脂肪酸酰氨水解酶(FAAH)活性的持续跟踪,并在构建有肿瘤模型的小鼠体内验证了其优异的肿瘤持续生物自发光成像效果,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纳米》。FAAH属于丝氨酸水解酶家族,能降解人体内大麻素,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设计潜在的萤光素小分子1,进入细胞后立即组装成萤光素纳米粒子,在FAAH的作用下,纳米粒子缓
新中国成立伊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成为重中之重。然而,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国防建设,都急需大量煤、铁、有色金属作为原料、燃料,经常是“无米下锅”。毛主席曾指出:“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  搞好地质工作,人才是关键。1952年,中央决定“高等教育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于是,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应运而生。  同年,22岁的翟裕生
来自韩国首尔大学的Jun Cho及其同事,在环境恐惧条件作用后应用了小鼠海马体的核糖体特征分析及RNA测序。他们对实验组小鼠的海马和对照组小鼠的海马进行了分析,时间点为条件作用后5分钟、10分钟、30分钟和4小时。根据核糖体分析数据,研究人员在那些受过训练的小鼠中寻找有着不同表达的基因,并总共发现了104个这样的基因,结果表明,ESR1可能在调整学习后的基因调节网络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
韩丹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2006年到2014年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后四年的时间里担任助理研究,2014年9月回国。目前,已经在Plant Cell、Plant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500次;受邀为《藻类学培养手册》撰写部分章节。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
专家简介:  蔡文川,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业多年,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宇航局重要项目计划书撰写,致力于航天器姿态自适应鲁棒控制、容错控制、实时无人战车跟踪协同控制、智能编队协同策略等研究。2010年回国后,陆续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原“973”“863”计划项目等,切合国家高速铁路安全检测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需求,转型基于光纤传感与视频识别的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的反复告诫如同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这几年来,中兴事件、华为事件,以及愈演愈烈的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科技企业的打压,愈发证明了总书记的判断和真知灼见。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正在全面加剧,而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背后,实质上是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强硬较量。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和“天问一号”深空探测器发射成功令人瞩目。这
一天24小时,你是怎么度过的?  做实验、看文献、找资料、写项目,与专家和学生一起讨论、谋发展,努力探寻与人骨相近、更为贴合的骨植入体……如此紧张的行程,就是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邓怡每日的“必修课”。  作为一名与“骨”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邓怡长期聚焦于人类重大疾病,研发用于疾病诊治的生物材料及其多功能适配表/界面,目前他已围绕医用特种高分子、生物异质结、全水相生物材料、干细胞成骨分化等多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中的自发回旋电子排序  Nature封面:研究团队所用方法的艺术示意图,该方法让圆偏振光照射1T-TiSe2的同时将其冷却在临界温度以下,从而优先形成一个手性畴。Nature杂志第7796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中的自发回旋电子排序研究。手性是自然界材料的一个常见属性。对某些材料来说,电子可以自发地重新排列,让原来的非手性结构具有手性。这种回旋排序被称为胆固醇液晶的量子
胶原蛋白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人们曾经从75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中检测出胶原纤维;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开始用动物皮制胶,我国西汉以前开始利用动物皮熬制中药;1935年人们初步确定了胶原的三螺旋结构,1945年后欧洲出现水解胶原产品,1980年后胶原蛋白肽吸收和功效的研究日益增多。到了21世纪,生物材料蓬勃发展,胶原逐渐被用于组织工程和组织医学,又渐渐拓展至干细胞转化、细胞培养、药物控释和医
随着集低损耗、大带宽、高稳定性、抗电磁干扰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光纤问世以来,光纤频率传输技术在现代科技和基础应用等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下,高精度时间频率技术在国防军事、深空探测、国民经济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众多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应用。而随着原子钟,光钟的发展,频率标准的不断提高,基于卫星实现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方式(如卫星双向比对或GPS载波相位测量)已经不能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