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研究大学对其所在城市餐饮、娱乐服务以及零售业直接经济贡献额度的基础上,还将从另一个维度分析大学与城市经济的前向关联效应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间接贡献,并探讨目前大学与其所在城市在互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 前向关联效应 贡献
[中图分类号]G649.2;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31-01
前言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认为现代高层次研究型大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应充分发挥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美国,大学密集区几乎无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集区。可见,推进产学研结合,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有利于大学与其所在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发展。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与城市中心区地理位置
大学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是大学与城市交流密切程度的一种直接体现。调查结果显示,69.17%的大学位于郊区。
(二)大学生外出消费频率以及影响外出消费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与城市商业区有经常性的互动,但由于交通不便、消费形式单一以及物价水平偏高等原因,学生外出消费频率集中在每月四次以内。
(三)大学周边商业结构现状以及学生主要消费形式
考察发现,大学周边的商业结构主要有零售业、娱乐服务业和餐饮业。其中零售业以服装、杂货、副食品为主,约占40%;娱乐服务业以旅馆、美容美发、网吧为主,比重占30%左右;餐饮业主要是餐馆和各种小吃摊,占30%左右。
(四)大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大学生月消费水平集中在600~1500元。保守估算,每个大学生平均月生活费827.41元,每年约在学校消费7446.69元,一所3万学生规模的大学一年学生直接消费大约2.234亿元。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2308.5萬人,那么全国每年大学生的直接消费大约1700亿元。
数据分析得出,被调查大学生每月娱乐服务、餐饮、零售消费支出各占生活费的18.5%、48.2%、25.4%,三者的消费比例大约是1:2.6:1.37。
(五)大学为其所在城市提供的人力资本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同学做过兼职,31.67%的同学有这种意向,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没做过兼职。有7.5%的同学已经在大学周边创业,且对创业前景充满信心;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很想尝试自主创业,却苦于难以开展。这反映出大学生虽有知识和技术,碍于缺乏资金等问题也只能放弃创业。在被调查对象中有36.67%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留在大学所在城市工作,其余表示无所谓。这意味着一个城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留住大学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当地的劳动力素质会因此得到增强,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间接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六)大学生对所处消费环境的满意度调查
被调查对象中有5%的学生对大学周边消费环境“非常满意”,37.5%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38.33%的学生选择“一般”,19.16%的学生表示对周边消费环境不满意。说明大学周边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但娱乐、数码等更高级的服务行业在大学周边还有待改进。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正确认识大学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现二者在互动过程中的问题并不断完善互动机制。本次调查数据证实了无论是直接的经济贡献,还是间接的促进经济发展,大学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大学生生活支出直接刺激城市消费,有利于资金流通、促进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2.高素质人才输出对所在城市具有经济溢出效应,即大学与城市经济的前向关联效应,大学与城市经济在互动中共同发展。大学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库,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建议
1.调整大学周边商业结构,构建以大学为中心的特色商业区。把大学纳入城市商业结构规划,针对大学生这一个庞大而稳定的消费群体设计开发大学周边特有的商业结构形态。
2.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校方可以通过获取政府支持,积极筹措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帮助大学生创业。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学校企业应当各施所长,积极推进产学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诸大建,鄢妮.大学对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4).
[2]单文慧.大学之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真实作用——基于创造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7,5(5).
[关键词]经济发展 前向关联效应 贡献
[中图分类号]G649.2;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31-01
前言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认为现代高层次研究型大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应充分发挥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美国,大学密集区几乎无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集区。可见,推进产学研结合,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有利于大学与其所在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发展。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与城市中心区地理位置
大学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是大学与城市交流密切程度的一种直接体现。调查结果显示,69.17%的大学位于郊区。
(二)大学生外出消费频率以及影响外出消费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与城市商业区有经常性的互动,但由于交通不便、消费形式单一以及物价水平偏高等原因,学生外出消费频率集中在每月四次以内。
(三)大学周边商业结构现状以及学生主要消费形式
考察发现,大学周边的商业结构主要有零售业、娱乐服务业和餐饮业。其中零售业以服装、杂货、副食品为主,约占40%;娱乐服务业以旅馆、美容美发、网吧为主,比重占30%左右;餐饮业主要是餐馆和各种小吃摊,占30%左右。
(四)大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大学生月消费水平集中在600~1500元。保守估算,每个大学生平均月生活费827.41元,每年约在学校消费7446.69元,一所3万学生规模的大学一年学生直接消费大约2.234亿元。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2308.5萬人,那么全国每年大学生的直接消费大约1700亿元。
数据分析得出,被调查大学生每月娱乐服务、餐饮、零售消费支出各占生活费的18.5%、48.2%、25.4%,三者的消费比例大约是1:2.6:1.37。
(五)大学为其所在城市提供的人力资本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同学做过兼职,31.67%的同学有这种意向,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没做过兼职。有7.5%的同学已经在大学周边创业,且对创业前景充满信心;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很想尝试自主创业,却苦于难以开展。这反映出大学生虽有知识和技术,碍于缺乏资金等问题也只能放弃创业。在被调查对象中有36.67%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留在大学所在城市工作,其余表示无所谓。这意味着一个城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留住大学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当地的劳动力素质会因此得到增强,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间接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六)大学生对所处消费环境的满意度调查
被调查对象中有5%的学生对大学周边消费环境“非常满意”,37.5%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38.33%的学生选择“一般”,19.16%的学生表示对周边消费环境不满意。说明大学周边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但娱乐、数码等更高级的服务行业在大学周边还有待改进。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正确认识大学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现二者在互动过程中的问题并不断完善互动机制。本次调查数据证实了无论是直接的经济贡献,还是间接的促进经济发展,大学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大学生生活支出直接刺激城市消费,有利于资金流通、促进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2.高素质人才输出对所在城市具有经济溢出效应,即大学与城市经济的前向关联效应,大学与城市经济在互动中共同发展。大学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库,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建议
1.调整大学周边商业结构,构建以大学为中心的特色商业区。把大学纳入城市商业结构规划,针对大学生这一个庞大而稳定的消费群体设计开发大学周边特有的商业结构形态。
2.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校方可以通过获取政府支持,积极筹措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帮助大学生创业。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学校企业应当各施所长,积极推进产学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诸大建,鄢妮.大学对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4).
[2]单文慧.大学之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真实作用——基于创造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