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注释侧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12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词汇数量少,很难尽表人意,所以文言文作者们总是在创新使用,不停拓展词汇的表现范围,加之今人与古人心意之间距离大,因此文言注释常常出现不当。现在试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几处不当注释为例,试做原因探析。
  1 往来无白丁。(人教版教材注: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说文》注:丁——“言万物之丁壮”。《辞海》注:丁——①封建时期无功名的人;②对成年男子的泛称。白:《说文》对“素”注解——“凡物之质日白素”;《现代汉语词典》注:③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从《说文》对“素”注解,我们可知“白”在某些语境与“素”同意,即“白”也是“物之质”,这就是《现代汉语词典》注③的源系。综合来看,“白丁”应注为:指没有接受正规教育既没有文化,又没有高尚道德的人。白: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文中指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丁:对成年男子的泛称。
  2 可以调素琴。(人教版教材注:不加装饰的琴。)
  先从注释的现代含义看, “装饰”是“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更美观(《现代汉语词典》注)”。那么“不加装饰的琴”就是琴的表面未挂镶饰物、描图画案的意思。“素琴”明显是两个词。“素”①“凡物之质日白素”②“以质未有文也”(《说文》注)。这可能是教材注释的源系。但从短文主题、语境上看,这个注解不够恰当。从《陋》文的主题和意境上看,作者极力表白自己厌恶世俗追求素雅。由此看作者是在表白自己唯求素雅,静雅。“素琴”应注指“用某种乐器独奏高雅的音乐,无吵闹纷乱,无伴奏,无伴舞。”由此,还可知教材注解与后句“无丝竹之乱耳”句是矛盾的,因为“不加装饰的琴”也是“丝竹”呀。
  3 谋闭而不兴。(人教版教材注:奸邪之谋。)
  这里“谋闭”也明显是两个词。“谋”:虑难日谋…访问于善者为咨,咨难为谋(《说文》注)。可知,“谋”本身并不含贬义,含贬义的是“闭”,是“门关着,未开之意。”(《说文》注)。“谋”与“闭”合起来就是现在所说的关起门来商量的意思。依照上下文“谋闭”的意思应是谋私利的事,却未必损公损人的事。因为《大道之行也》的“大道”强调的是“不必藏于己”“不必为己”的最高境界,“藏于己”“为己”还含有一般的谋私利却未必损公损人的中间境界,不含浓重的贬义。而现代汉语“奸邪”是“奸诈邪恶”的意思,而“奸诈”则是“虚伪诡诈”, “邪恶”是“(性情、行为)不正而且凶恶。”的意思,都含浓重的贬义。所以,笔者认为,教材“谋闭”将笼统合释为“奸邪之谋”是不够恰当的。
  4 《礼记》(人教版教材注:《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撰而成。)
  很明显将“礼”单解为“礼仪”这是不确切的。现代汉语“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意思。(《说文》注)“礼,履也。”“履,足之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日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此可知“礼”主要指行事的规矩和制度。而且对《礼记》一书的性质早已定论—__《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将“礼”理解为“礼义”是很片面的。
  5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人教版教材注:参与,这里指欣赏。)
  此注也存不当。“与”的古汉语多种用法中确有作“参与”之例。但此处如此说不恰当。“与”作“参与”,是在投入某种活动,或者加入某集体活动,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不是这样的结构语境。古汉语“自……以来”是“从……到如今”的意思,表示时间的起止;“未复有”是“不再有”的意思;“其”作代词,相当于“这”,指文中所写之景;“奇”原本是副词,特别、超出一般的意思,只作修饰语,但常常省去中心语,如“特别的(巧、美……)”。从此语境和句式上看此句的“与”应该是表示比较。全句应译为“从康乐过后,未曾有能同这景相比的美景。”而如果译成“欣赏”,就无法圆译文句,且与“自康乐以来”的“自康……来”的短语格式不吻合。
  若作“欣赏”讲,此句当译为“自从康乐那时到现在就不再有欣赏这样美景的人啦。”强调的是“今人”不如“古人”爱山水美景之意。若取表示比较之意,则句子可译为“自从康乐以来就不见有这样美景的记录啦。”突出的是所写之景的美。后者更符合此文意境。
  6 唯吾德馨。(人教版教材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此注仍是不当,“品德高尚”是“德”“馨”的合意,不单是“馨”的意思。“馨”原本是“香气远闻”(《辞源》注)的意思,通过比喻引伸之后才成“高尚”的意思。
  总观上述众例,文言注释不当的情形有下面几种情况:(一)对语言环境斟酌不仔细,致使注释与语言环境不吻合(如例2、3、6);(二)考证不仔细,审查不严密(如例4和5);(三)不应当合注的合注了(如例1)。
  
  班廷景,教师,现居贵州安顺。
其他文献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如此,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常担心阅读教学中讲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结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得零乱破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得枯燥琐碎。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和学生的悲哀。所以,呼唤个性化阅读,让个性化阅读润泽学生心灵,已成为一股强劲的春潮。
俗话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情者,文之经也。”可见文章是心灵的产物。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作文往往表现为“厌”和“怕”,探其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使学生“情绪”高涨,“情感”萌发。古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辞才发,情不动,辞难发。我们平时的作
应对高中生写作缺点的三个策略  孙立红 孙立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堪为“重中之重”,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谓“难而又难”。本以为有了九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十几年日常生活的积淀,学生“我手写我心”的作文一定会有独立意识的表现,有个人独到的人生见解,有对人生的无限憧憬。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个人的思考和见解,语言表达趋向网络流行语,不知所云。针对以上
在诗歌评论家陈超看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诗坛有两种主要的声音:一种是颂体调性的农耕式庆典诗歌,诗人以华彩的拟巴洛克语型书写“乡土家园”,诗歌成为遣兴或道德自恋的工具,对具体的历史语境缺乏起码的敏感。另一种是迷恋于“能指滑动”,“消解历史深度和价值关怀”的中国式的“后现代”写作。这两种写作倾向消解了诗歌对于历史和生存的关注,变成了单向度的即兴小札。由此,陈超提出:“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概念,要求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卷中,咏月诗词是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历来被文人骚客们赋予丰富的意蕴,借以抒发各种情怀,表达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月亮首先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曰、嫦娥奔月的传说,使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
一、神话于屈原创作的意义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典籍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类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表现
世界上有从无而生的事物  譬如你——  或许,只是一丝微风  从海面,从深井  从五月之夜的露珠以及  朝阳升起后的霜雪  不可知的力平静地聚集  在无知无觉的天空  来自广袤宇宙的无,如今成为有  沒人知道  你的体内藏了多少风  也无人知晓  你的后院豢养了多少条龙  那样无声地燃烧,不为人知地颤抖  你柔软的变幻,可怖的翻滚——  这些来去无踪的雾、风和泪水  也许只是为了向大地  倾尽一场
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感叹学生作文中缺乏鲜活的例子,缺乏厚重的历史人文感,缺乏鲜亮隽永的语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之一,是学生脑中、手中的作文素材太少,平时又不注重积累。所以要解决学生作文提笔无言、干巴生硬的毛病,必须加强素材的积累与整理运用。    一、从整理内容上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研究古今中外名人,从耳熟能详的例子中再找出新的角度、新的“抓手”来。例如诸葛
在比较之前,我要重申一下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新课程目标是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课程内容倡导的是“新、活、宽”,学习方式倡导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倡导的是沟通、理解和创新。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选拔考试理应符合这些特征,这样才能促使中学基础教育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新课程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新课程考纲》)比《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为《
3月28日,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观测到,地黄开了。在北大绿协流传着地黄是“民间校花”的说法。初听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过观察一下它的小花,也的确能从颜色和花型联想出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的模样。“校花儿”开了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野外实习基地——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学们曾经见到过一种名为花无柱兰的野生兰花,因其花形酷似北大校徽,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作“北大兰”。只可惜“北大兰”并不生于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