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EFL学习者so的使用特点研究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学习者语料库CLEC、SECCL和本族语者语料库BNC,对英语学习者so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就使用频率而言,在口语和作文中外语学习者明显高于操母语者,这种差异在作文中更为明显。但是,这种现象会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弱。就用法而言,在口语中操母语者使用so作为语篇标记词的频率为英语学习者的两倍多,而在学习者的笔语语料中so更像一个语篇标记词而不是连接副词。
  关键词:话语连接词;so;语料库
  
  伴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基于语料库的学习者语料对比分析研究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自从2000年以来已有不少研究者运用语料库对比分析法,研究我国学生英语中介语习得状况。比如张淑静(2002)利用学习者语料库(CLEC)对英语专业学生make的搭配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在与make有关的各种搭配使用的掌握上,中国学习者与操母语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杨贝(2003)比较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的四、六级作文和国际学习者语料库中的英美大学二、三年级的本族语者作文中高频动词have的使用后发现,中国学习者在习得have的用法上与本族语者存在很大差别。潘瑶、冯跃进(2004)的比较发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与本族语使用者在连接词的选择倾向上颇为相似,但在使用同一连接词表达不同语义关系时,与本族语使用者存在着显著差异。鉴于此,本文借助语料库真实广泛的语言数据,以so为例来对比分析中国的EFL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在口笔语中对该词的误用、滥用和少用现象,以及造成这些不地道英语表达所反映出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话语连接词so是英语中一个带有明显口语特征的高频率词,《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2004:1887)列举的英国国家语料库和朗文兰开斯特语料库的调查结果显示,so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大约为书面语中的三倍。同样,也是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的《书面和口语英语中的单词频率》一书发现,作为副词时,so位列33。同时它还是口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副词。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多种功能和意义。虽然人们经常使用so,却很难说清其确切的含义。首先,so是一个表示方式的副词,用法近似于常用于正式语体中的thus和therefore。其次,它还可以作为连词、代词、形容词和感叹词。在口语中,so 还有几项特殊功能:①用此引起对方的注意,特别是为了向其提问;②就对方说过的话提问;③表示说话人已经明白了某事;④表示说话人以为某事并不重要等。so在口语中的这些用法表明了so从实义词到虚词的功能转变。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拟从以下四个步骤着手:
  
  1)确定研究对象。本研究所用的学习者语料共有2530644词,其中包括1070602个词的笔语语料和1460042个词的口语语料。笔语语料来源于桂诗春和杨惠中教授(2003)建立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口语语料来源于南京大学文秋芳教授等建立的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 (SWECCL)的口语部分,其主要的语料来源为1996-2002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的录音材料转写的文字资料。用于对比的本族语语料为拥有一亿词的英语国家语料库(BNC),其中笔语语料为九千万词,口语语料为一千万词。
  
  2)语料收集。首先分别检索三个语料库中so的使用频率,同时检索CLEC的大学一、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习者(ST3)子语料库中so的所有语料,将BNC和SECCL作为参照。(本文选择CET-4 大学英语4级的作文和口语测试转录文本作为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因为大学英语CET-4学生是中国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最大群体,CET-4是非英语专业学生都必须经历的阶段)。最后检索学习者语料库中so最常见的三个搭配,并将其与本族语者语料库相对比。
  
  3)本文主要使用语料库检索系统软件Microconcord 和Wordsmith软件统计、分析so的使用频率,句中位置和词语搭配。
  
  4)语料分析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计算出每个语料库中so 的标准频数,即该词在每百万词中出现的频数。第二个阶段就so的使用进行系列的语料比较:①学习者语料和本族语语料两个语料总体进行比较;②学习者口语语料与本族语口语语料之间进行比较;③学习者笔语语料与本族语的笔语语料之间进行比较。
  
  三、研究结果分析
  
  1)so在语料库中的总体频率
  从三个语料库中单词频率表的名次排列可以看出,so是英语中常用的单词之一,也是英语学习者最常使用的单词之一。相比较而言,so在BNC口语语域中的频率名次要比其在笔语语域中的名次靠前得多。而在两个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这种排名差别不大(19/22 VS 33/65)。相对于操母语者来说,英语学习者在口语和笔语中都过量地使用了so, 这种现象在笔语中尤为明显。学习者和操母语语料库的语域比例显示(1.92 VS 3.17),具有强烈的口语语域特征的单词so在学习者的笔语语料库被过量使用。有关CLEC中的六个英语水平阶段的学生作文中使用so的调查显示,学习者的作文中有口语特征,然而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这种倾向会逐渐减弱。
  
  2)so在语料库中的位置
  在BNC笔语语域中,so 位于句中的位置(60.9%)比句首(33.1 %)更频繁。而在学习者笔语语料库中,so位于句首的情况要稍稍多于句中位置。这种现象会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改观(50.1% VS 47.8%,49.7% VS 48.9%)。至于句末位置,操母语者和学习者使用区别不大(6% VS 1.3%)。在BNC口语语域中,so位于句首的比例要比位于句中高六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操母语者在口语中多使用so的语篇标记词功能,其使用频率大约是英语学习者的两倍多。相反的是,英语学习者偏爱使用so的修饰副词功能,几乎是操母语者的1.5倍。在SECCL所有so出现在句末位置的语料中,I (don’t)think so [我(不)认为是这样]一句几乎占了全部语料的百分之九十。根据所检索的语料发现,在书面语中操母语者多将so用作句中连接语,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却偏向于把so用作句间连接语,其将前后两句话松散地连接起来而非句法连词,这与何安平(2002:45)的研究结果一致。
  
  3)so的搭配
  在CLEC里大学四级作文的子语料库中,学习者语料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与so的搭配依次是and so on,so that,so many;而在口语语料中,这三个搭配的频率顺序分别是so many,so that,and so on。口笔语的语域比例显示,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口语和笔语中使用and so on的频率有显著差异,其次是so that,so many差异最少。通过检索BNC中对应的语料,我们发现相对于本族语者,学习者在写作中过度地使用了and so on 和so that,而so many 无论在口语和笔语中都被过度使用。so many 在本族语中有显著的语域差异,而学习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说明在习作中,学习者不仅过度使用so,还大量重复地使用了有语域区别的so的搭配,从而进一步造成了作文的口语化倾向。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语域误用的原因可能有:
  (1)汉语母语的负迁移影响(so的出现位置,异常高频和常见搭配);
  (2)学习者使用“先学易用”的语言策略,倾向于使用早期学过的或形式简单的表达方式;
  (3)学习者对英语接触的局限性;
  (4)英语学习者没有意识到so在英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的文体区别。
  
  四、结论
  
  本文是一项受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我们首先对比了so在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和书面语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和位置。结果发现:①中国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在他们的作文中存在超用话语连接词so的倾向,但是,这种倾向会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弱。②在书面语中,英语本族语者多用so来连接句子内部的两个成分,通常表示前后具有推理和结果的逻辑关系,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却更多地把so用作句间连接词。因为so多出现在句首。它的作用是将前后两句话松散地连接起来而非表达前后的因果关系。所以在英语学习者的语料中,so更像一个语篇标记词而不是连接副词。而在口语中,相反的是,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英语学习者偏爱使用so的副词功能。据调查结果显示,英语本族语者在口语中使用so作为语篇标记词的频率为英语学习者的两倍多。③学习者恰当地使用话语连接词的能力与他们的作文质量有很大的关联。
  
  参考文献;
  
  [1]Anping,He. On the discourse marker so.In P. Peters,P. Collins,and A. Smith (eds.)New Frontiers of Corpus Resear- ch[M].Amsterdam: Rodopi,2002: 41-52.
  [2]British National corpus,http://view.byu.edu.
  [3]Della,S.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 (New Edi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4]桂诗春,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潘璠,冯跃进.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J]. 现代外语,2004(2).
  [6]文秋芳,王立非,梁茂成. 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杨贝. 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学生写作中HAVE用法比较[J].外语教学,2003(2).
  [8]张淑静.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make的使用特点调查报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其他文献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以下简称“三亚学院”),地处南海之滨美丽的三亚,这所盛满美誉的新型阳光大学,正创造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励志探索着现代大学制度之路。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2004年底开始筹建,2005年9月建成,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出资建设了学院。学院占地200余万平方米,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迎宾大道,毗邻人类文化遗址、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落笔洞;校园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教师提出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因势利导巧贯通。  关键词:创新;服装设计课;课堂教学    一、准备阶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寻水”,找到“源头活水”。这种准备分思想准备和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两方面。 
摘要: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分析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为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阅读;阅读目的    湖南农业大学历来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健康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
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永顺、保靖、龙山三县边陲,距县城103公里,东临永顺对山、西歧两乡,西交洗车、苗市;北倚他砂,南临保靖普戒。自古是三县边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全镇共有14627人,是纯土家族聚居之地。由于地处酉水流域的高山河谷,近代交通建设相对滞后,是中国土家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民风古敦,人物俊秀,风情浓郁,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土家文化艺术,有乡民之处,歌谣舞蹈,融处
摘要:本文为班级管理的经验漫谈,从班级管理思想、学生消极心理宣泄、贫困学生帮助、班团队的心理学运用、学生谈话技巧等五个方面,探讨班主任管理的智慧。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格言;心理;谈话技巧    班主任苦。环境布置、卫生打扫、费用收缴、同学矛盾、同事协调、家校沟通、师生交流等,大事小事,事必躬亲;班主任乐。成绩良好、家长涕零、同事肯定、领导表扬,凡此荣耀,窃喜不少,倒能洗却几天烦恼。更有一种喜好
摘?要:高中阶段正是高中生进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的全面素质阶段也是在此时展开的,这个时期的体育运动能使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受益终身。而篮球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于篮球教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目前高中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如何优化篮球的教学模式展开讨论。  关键词:体育教学;篮球教学;优化  近年来,在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前提下,篮球运动成为体育课程不可或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综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学校那一套简单的“教与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化发展的时代要求。面对新形势以及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被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中来。这不仅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而且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如何适应社
摘要:思考力是实施课堂高效教学的有力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空间将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呢?首先需要我们明确给出思考所需的时间、目标、动机和情绪,但同时不要过份强调效率;其次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最后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质量。相对学生来讲,拥有思考力表示着个性的张显,内心的开放以及主体的体现,创造性的解放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  
摘要:“课外”育人是相对于课堂教书育人而言的,有其鲜明特点和特定的内容。“课外”育人在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四有”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育人的地位,切实把握“课外”育人的特点和内容,改革、完善育人方法,增强课外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外”育人;教书育人;特点;素质教育    “课外”育人是相对于课堂教书育人而言的,是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对学生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和学生在活动中不
摘要:本文就历史专业“研究型”教学中的媒体技术运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对排斥论、万能论的分析,提出了“适度”原则等促进教学效果实现的原则和规律。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中国古代史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各类学科的各门课程都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一般来说,理工科课程教学与教研的主体对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