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的恋母情结浅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zzf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1
  《红与黑》作为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司汤达的代表作,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司汤达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于连·索雷尔这典型形象,关于这一形象历来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分析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的关注点不在于探讨于连这个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以及小说所体现的政治意义,而是试图借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恋母情结来分析这对于连这一形象的影响,探讨于连的恋母情结形成的原因,以及恋母情结在于连身上的表现。
  一、于连恋母情结形成的原因
  1.作者本人经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影响
  司汤达和于连的成长环境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的便是母爱的不足和父亲的冷酷。可以说,司汤达通过于连这一形象隐晦地表达了自身对于母爱的渴望,甚至他自己也是无意识的,这也可以说是于连具有恋母情结的非小说情节的原因。在司汤达不到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去世了,他后来说:“我的一切幸福可能都随母亲而逝去了。”他在《亨利·布吕拉的生平》中如此描绘他的童年生活:“我变得阴沉,憎恨所有人……我憎恨神父,我憎恨我的父亲,他是神父的权力的源泉,我更加憎恨宗教,正是以宗教的名义对我实行专政。”[1]司汤达幼年丧母,加之父亲及周围环境的冷酷残暴,母爱的缺失则显得更为严重。
  2.成长环境的影响
  这里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对于于连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母爱的缺失加上父兄的凶狠,让于连成长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中。他在体型、性格、思想等方面都与他的父兄截然不同,他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他从小连基本的家庭温暖都没有感受到过,更不要说弥补母爱的缺失,这加剧他潜意识中对于母爱的向往。于连从小身体孱弱,与两个巨人般的哥哥形成巨大的反差,他的父亲对于他满是厌恶嫌弃之情。从他的父亲对他的称呼来就可以看出,如“无赖儿子”“懒鬼”“畜生”“该死的书呆子”“坏东西”“该死的伪君子”等。于连爱看书,但是这种爱读书的怪癖使他的父亲厌恶透顶。看书在老索雷尔心中是白白浪费时间,他的心中只有金钱,老外科军医为有时间教于连学习甚至还需要付给他钱。甚至在于连被判处死刑之后,老索雷尔去监狱看他时,想到的也只有钱,要让于连将他垫付的膳食费和教育费还清。这样一个心中只有金钱利益的父亲,在任何时候他心中计较的都是如何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他的哥哥们对他比起他父亲的粗暴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就挨打,甚至在他离开家到市长那儿当家庭教师之后,偶然遇到他的两个哥哥,他都免不了一顿打。
  家庭不美好,社会环境也没有给予于连好的体验。于连所处的维里埃尔市弥漫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小城的人们都受市侩风气的影响,这里的人文环境远不如自然风光美好。加之老外科军医对他的影响,他热切地向往回到拿破仑时代,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都是自私、贪婪、冷酷及金钱地位的重要性,而母亲的角色一直是纯洁伟大无私的,现实的不美好,更衬托出母亲的怀抱的美好,由此潜意识中产生强烈的向往依赖之心。
  二、于連恋母情结的表现
  在《红与黑》中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就是其潜意识中恋母情结的外化。于连主要和两个女子发生纠葛,即雷纳尔夫人和玛蒂尔德,但后者不过是他实现自己野心的一个工具。在于连的生命走向终结之际,他对玛蒂尔德只有无尽的厌烦,她说的每一句话都让他感到生气。但对于雷纳尔夫人他却怀有无比真挚的感情,当她来探望他的时候,他说“我一直爱着你,我只爱你一个人”[2]。虽然从年龄、外貌、身份地位等方面来说,玛蒂尔德都更占优势,但于连偏偏爱雷纳尔夫人,这其中正是于连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在起作用。
  雷纳尔夫人虽然比于连年长十岁,还有孩子,但于连正是被她对孩子们纯粹无私的爱所吸引。“孩子们崇拜他,他却不爱他们”,于连认真地教他们学习,却不投入任何感情。他不爱这些孩子一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他的野心,还有潜意识中认为这些孩子是他的“情敌”,他们抢走了雷纳尔夫人。但是当于连和雷纳尔夫人在一起之后,“他心里还唤起了一种对他们特别喜爱的感情”,这是因为两人相爱之后,他的角色发生了改变。雷纳尔夫人对于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爱是于连从小所缺乏的,他跟雷纳尔夫人相处时也更像一个孩子,如在拼匿名信的时候,他“怀着孩子般的喜悦心情,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把一个个字剪贴起来”,就像一个孩子完成母亲布置的任务。
  于连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只愿意和雷纳尔夫人在一起,也只有在她面前他愿意讲出自己的软弱。在这一段时间里,于连也变得纯粹,没有了世俗野心,只有狂热的爱和幸福,像返回到孩提时代,回到母亲的怀抱中。
  于连的恋母情结影响了他的人生。他的才华、智慧、反抗精神帮助他走向他的野心,走向财富和地位,但其恋母情结却使他走向反方向。飞黄腾达的野心使他不择手段,让他变得虚伪,恋母情结却让他软弱、善良,雷纳尔夫人的爱让他恢复童心。于连的人生就像画了一个圆,母爱就是这个圆的起点和终点。从他的野心来看,他失败了,这失败有社会的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但从他潜意识中对母爱和幸福的渴望来看,他成功了,他自己获得了爱的能力,也获得了雷纳尔夫人全心全意的母爱般的爱,他在生命的最后获得了爱和幸福。
  注释:
  [1]转引自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39页。
  [2]引自(英)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8月,本文所引原文均出自此版本。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对C.S.路易斯的《四种爱》中“情爱、友爱、爱情、仁爱”通过自身的理解和结合现实社会对爱的态度做了一个整体的内容概述。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情爱,浪漫的爱情以及具有边缘性的友爱,再到伟大的仁爱。这几种不同的爱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和发展,给予和需求之间的变化。从C.S.路易斯眼中的上帝就是爱到柏拉图提出的爱即爱美本身两人对爱和美的比较。  关键词:C.S.路易斯;情爱;友爱;爱情;仁爱
摘 要:于连和简·爱的奋斗史反映了底层青年艰辛的上升之路。他们两个有相似之处:虽出身社会底层,却都有摆脱困境的坚定决心;性格上自卑与自尊交互并存;都有着反抗和不妥协的精神。然而两个人由于天赋的差别造成了对生活的期待值不同,而是否具备爱的能力又将两个人引向不同的命运归宿。  关键词:底层青年;自卑与自尊;反抗;命运归宿  作者简介:申雪莎(1987-),女,河北人,四川传媒学院传播与经贸系助教,四川
摘 要: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造了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因此而被称之为“科幻小说之母”。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小说中的科学观进行分析研究与总结对于指导当今的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罔顾客观自然规律,疯狂实行其造人计划从而导致的一系列悲剧;讨论了科学与生态,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更应当谨慎对待
摘 要: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是一部美國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妇女文学崭新时代的到来。小说谈及了一位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包括精神觉醒和性觉醒。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女主人公艾德娜自我意识觉醒与困惑的过程,并结合对一些象征和意象的分析,揭示她渴望自由、追求独立人格的内在精神。  关键词:凯特·肖邦;《觉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宋付霞(19
云计算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服务,为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外包服务是云计算的最大优势之一。在外包模式下,资源受限用户可以将复杂的数据计算任务以付费的
分组密码是密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具有速度快、易于标准化和便于软硬件实现等特点,通常是信息与网络安全中实现数据加密、数字签名、认证及密钥管理的核心体制。而S盒是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