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x76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高等职业英语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急需被新的模式所取代。本文就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型教学模式具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马瑞贤(198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宋敏 (1980-),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0902163)的研究成果。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重任。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紧缺既掌握了大量的综合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指明了道路,即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又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其英语语言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掌握英语这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工具已成为高层次的专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但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却是在社会日益发展进步的环境中,英语教师继续沿用几十年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导致了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的结果。
  
  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使用的英语教学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1.教学目标单一
  教育部出台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由此看来,高职英语教学应具备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以及扩展其专业英语知识的三重目标。而实际教学中,各高职院校却依旧秉承传统的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的观念,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为单一目标。这种忽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做法无疑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
  2.教学中师生的角色设置不科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扮演着课堂的统治者和知识的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是唯一的话语者,课堂教学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授课形式。教师在课堂中“包打包唱”唱起了独角戏。学生彻底成为了观众,失去了参与到语言活动中的机会,无法有效地锻炼言语技能。此外,教师对语言知识“满堂灌”的做法也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3.教学手段单一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台录音机”是对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手段的真实写照。教学中,教师凭借抽象的讲解、枯燥的板书和机械的反复播放录音传授语言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所营造的学习环境离语言学习所必需的真实的语言环境相去甚远,并且由于缺乏趣味性,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学内容枯燥且不具专业性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以教材上的课文和大量的习题为主。而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质量良莠不齐,其中有的文章过于陈旧,有的文章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甚微。这些课文既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也无法使其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此外,这些教学内容的选取仅旨在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所以往往与学生的专业并不相关,这无疑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涉外业务活动中取得成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师生地位、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四方面都缺乏科学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涉外业务活动能力。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英语语言技能,成长为我国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力地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面临这种现状,本文将对新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是对其应具备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期为改革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一个思路。
  
  二、新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改革后的新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
  1.教学目的多重化
  应用新型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教师们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应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示,为英语教学设立“增强基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和扩展专业知识”的三重目标,为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英语交际能力强,涉外业务精的高层次专门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正如Williams & Burden(2000)所诠释的,教师的职责在于赋予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协助学生获取并有效处理语言材料等。教师应该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发展、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景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因此,教师最终要成为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的促进者。这种转变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具挑战性,具体表现为备课量大大增加,教师本人要具有更高的语言和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应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要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的研究者。
  学生也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观念,认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主动建构者。Williams & Burden(2000)指出: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都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因此,学生应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的计划者、管理者的作用,在英语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要建构新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这些新型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屏、音频等多种形式授课,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引进还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提供理想的平台。语言学家Krashen(1982)在其二语习得理论中提出语言输入假设,认为语言习得的实现,其最佳条件是广泛接触大量有意义的可理解性输入。在此基础上,加拿大学者Swain(1993)进一步提出语言输出假设,指出输出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构成语言交际的一个完整循环。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视频、音频等形式为学生展现各种真实的英语交际情景,从而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同时这些真实的交际情景也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创设了环境。
  4.教学内容体现趣味性和多样性
  应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时,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动机与兴趣是学生参加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各种复杂技能的动力。大量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怀有很高的兴趣和动力,他们就能学得更好(袁平华,2006)。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可以首先调查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甄选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适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学内容还应具备多样性。在引进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应不拘泥于印刷在书本中的材料,还可以是视频,音频等多形式展现出来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除了表现为形式多种多样外,还体现在内容主题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主题除了语言课上经常选用的文化、社会,生活外还应加入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相关的主题。高职英语教学的一大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涉外业务能力。如果在教学中将英语教学与学科知识学习割裂开来,那么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活动的能力便得不到发展,这势必影响其今后在涉外业务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选取难度适当的学科专业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旨在促进学生向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方向发展的英语教学无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涉外活动能力就要积极改革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建构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Swain,M.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 [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3:158-164.
  [3]Williams &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31-36.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