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咬合链条 铸就逻辑利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16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格非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作家采取怎样的叙事姿态,使用怎样的技巧和语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自己读者的想象与设定。”①此番议论指出了技巧和语言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读者认同度在文學作品被认可程度中的决定地位。
  推及到考场议论文,阅卷者短时内从始至终保持的高黏着度和高认可度,就是读者认同度。换言之,今天的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从某种专言事功的角度看,也是考生向阅卷老师寻求认同的写作过程,即运用相应的逻辑策略(技巧)和语言表达(语言方案),从而获得快速的显性的认同。而让人眼前一亮的语言又必须建立在条分缕析的逻辑基础之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考场议论文读者认同度的是显而易见且合理严密的逻辑过程。
  然而,当下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问题最严重的,恰恰是大量不知所谓的议论语言背后逻辑链条的缺失。由于常态化写作序列训练的不足,面对作文题目,考生的议论往往陷入平面化的思维模式,总是观点先行,再寻找事实或道理论据来支持观点。行文多是停留在表面的罗列堆砌,而少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质性分析。有鉴于此,引导考生进行快速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方能打破上述瓶颈,甚至达成文质兼美,理趣兼具的写作目标,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考场读者认同度。以下将结合日常教学体会,从三个层面,谈谈在训练过程中的推进式做法。
  一、以“有效推理”为基石,构建紧密逻辑链条
  有效推理是指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二者间联系方式)合乎推理的规则。只有推理的形式有效,才能构建严丝合缝的逻辑链条。而所谓逻辑链,则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议论文写作中,它就是串连文章各环节内容,使之衔接紧密,合乎逻辑的具体思维。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推理,形成整体行文的逻辑链条呢?
  第一步,先厘清概念,并通过概念的厘清,判定内涵与外延,进而一步步做定性分析。在论证过程中,考生在阅读材料时通常会因毫无头绪或因对事件(事物)界定不清造成概念模糊或偷换概念。因此,每周可布置现象类材料作文小练习,要求学生在引论部分先界定主要概念,再进行精准定位分析。以下面一则材料作文为例: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照片传到网上去,然后再等着大家的赞美、评论,尽管有些赞美、评论来自根本不认识的人。有人说这是“晒幸福”。 对于“晒幸福”,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阐述。
  这则材料中出现了关键概念“晒幸福”,主要观点及行文论证皆应以对此概念的理解为前提。因此,有必要先行厘清,根据材料背景界定“晒幸福”究竟是“炫耀幸福”还是“分享幸福”后,也就站稳了基本立场。
  示例如下:
  幸福指的是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它以每一个人的需求程度为评判标准,所以幸福应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感觉。但是,由于人与人沟通的需要,我们赞成和提倡大家分享自己幸福——当你内心充盈着幸福感的时候,你可以把这种快乐分享给他人。可是,分享幸福不等于晒幸福。晒幸福是有强烈目的性的行为——为了他人觉得自己幸福,而违背自己内心假造幸福感。这种做法本质上是炫耀幸福,目的是博取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而非自我肯定。
  类似的小练习占用时间少,易形成便捷思维模式,且有助于快速确立观点,也有助于论证过程中的深入分析,使行文逻辑不但清晰,而且精确。如在“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中可以讨论“同情”与“怜悯”的本质区别,在“中国人敬业程度低”中可以澄清“敬业”与“勤劳”的截然不同,在“大学毕业的泼水节”中可以辨析“集体性骚扰”和“青春的狂欢”的感受差异……
  另外,也可因应条件改变训练形式,选择一系列适合学生观看的短片如《暴走法条君》《奇葩说》《圆桌派》等课前观看。每次大概5分钟左右,选择有代表性或两难处境的辩题,如“迷之自信的人有没有罪”“你更愿意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等,在限时讨论后进行辩论练习。
  第二步,寻找决定性因素,构建紧密逻辑链条,防止论证脱钩。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常因作文材料提供信息太多,导致一时无从下手,无法筛选,甚至无法形成观点;或由于思维涣散,一味关照细枝末节,忽略整体,而偏离了主要立场。针对以上问题,可做逻辑链构建练习。训练的重点在于化繁为简,根据整体性原则,步步为营,搭建完整的逻辑链条。以下面一则材料作文为例: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由于该则材料细节较多,学生会把一个好心办坏事的案例,发散思维到多个方面。从幼龟们被固定思维(认为侦查龟进入大海就等于安全)害死联系到做事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从游客保护一只海龟却害死一群海龟,联想到父母不应该溺爱孩子……这些发散思维,宏观看,也是思考,但已背离就事论事的根本原则,游离在材料整体之外了。
  在以上案例中,我们首先应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子,这些句子通常都最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接下来寻找材料中的陈述对象(“侦查幼龟”“老鹰”“沙穴里成群幼龟”“好心的游客”),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侦查幼龟在游客帮助下安全到达大海”“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沙穴里成群幼龟即将被飞回来的老鹰捕杀”“好心的游客救了侦查龟,却害了龟群”),最后由果及因(“为什么游客的善举反而导致幼龟的灭顶之灾”),提出中心论点。   如果我们的立意是最普遍的“好心办坏事”,那么简单但紧密的逻辑链条应该是:侦查海龟遭游客误救而引发群体对险情错误估计,最终导致灭顶之灾。即“善举也可能带来恶果”的观点产生——设疑讨论“为什么善之花会开出恶之果?”——分析游客的“善”,可能背后是未能预见后果的短视、对自然规律的无知、自我感动等——进而明确界定什么是“真正的善”——警示须尊重隐蔽的秩序,潜在的规则——最终建议回收泛滥的同情心,在既定规则的约束下释放善意。
  二、以“充足理由”为原则,规避常见逻辑错误
  当然,拥有了基本完整的逻辑链条,还应追求链条的无缝咬合。因为,若以错误的逻辑链为路标行走,则会偏离目的地。所以,有必要时常检视自己所构建并依循的逻辑链,以便最大限度的维护逻辑链的正确性和适应性。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论证总是借助逻辑推理来进行的。而有说服力的逻辑推理,应满足“充足理由律”的原则。所谓“充足理由律”,是指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简而言之,就是论题与论据的关系是充分条件的关系。康德认为充足理由律是逻辑的正面标准,只要违背该标准,论证就无法使人信服。因此,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认知并规避由于无视该标准所犯的常见逻辑错误。
  试以以下一考场作文片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的士司机归还失物时因索要车费而被指证敲诈,许多人为此鸣不平,认为对于实在算不上宽裕的的士司机而言,一百二十元车费不是小数目,索要是对善行的一点补偿。而在我看来,这片讨价还价声中,纵使的哥本意并非敲诈,但也早已与善行背道而驰了。行善不容讨价还价,一丁点儿折扣,都会使原本的善举沦为“伪善”乃至“伪道德”“伪正义”。
  也许许多人仍有疑虑:《吕氏春秋》中,“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照此逻辑,似乎乘客反倒不该。然而别忘了此二者根本不同的前提:的哥是主动索要,而子路所处的大背景却是主动给予补偿。子路行善之时心无杂念,而若是时刻想着自己不能吃亏、有付出就应有回报,这便是冠冕堂皇地绑架了道德、善意,以“行善”为名为自己声援,实乃变相敲诈。
  ……我们或许还未能真正鼓励那些温暖人心的真正善举,但绝不可以披着正义的面具为伪善作注,乃至歌功颂德。声援伪善,实际是声援一种虚伪的风气,表面上看似乎鼓励了善举的产生,说不定还能制造出一种“遍地都是正能量”的假象,然而“伪善”终归凌空搭造于物质奖励的基础之上,假若国难当头,此基础轰然倒塌,又有多少“伪善”之人能留存一份像文天祥、江姐那般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呢?我们鼓励善举,鼓励正能量,但绝不能助伪正能量的虚伪之风蔓延开来。
  在该片段中,考生至少犯了三种逻辑错误。考生将的士司机的行为界定为与善行背道而驰甚至是伪善,理据仅仅是“因索要车费”客观事实和“行善不容讨价还价”的主观判断。而行善可以不求回报,不等于附带索要车费行为去归还失物就一定不是善举。不难发现,为了迎合观点,该考生有意或无意地把一定条件下真实的命题,当作一切条件下真实的论据来使用,这种错误,我们称之为“以相对为绝对”的逻辑错误。
  第二种错误,在逻辑学上叫做“中项不周延”错误。考生无意中使用了一个省略大前提的三段论,论证过程如下:子路拯溺,被动受牛,是善举;的士司机送还失物,却主动索要车费;因此的士司机是变相敲诈。这一论证过程,只说明了子路的行为是善举,不能说明被动接受财物和主动索取财物的对立关系,显然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原则,而的士司机究竟是不是变相敲诈,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结论。
  至于第三种错误,考生在考场紧张状态下最常犯。由“行善不容讨价还价”论证到“不可声援伪善”再到“国难当头的爱国热情”再到“不应助虚伪之风蔓延”,考生推衍过度,不知不觉游移了主题。时评家曹林曾写过一篇《链条太长的逻辑都是坏逻辑》来批驳这种错误,即“滑坡谬误”。这样的逻辑链条,不仅推论不当,还容易信马由缰,过度泛化,形成牛头不对马嘴的结论。
  由于忽视了最基本的充足理由律,考生在应试过程中,极易产生这三种错误,从而使得观点前后不一、论证漏洞百出、行文混乱无序。简单的训练做法是定期选择类似的典型病文,或考生自己的作文,根据对常见逻辑错误的认知,进行反复检视,分析每个环节是否一一对应,以此规避错误。
  三、以“深化思想”为导向,运用基本逻辑方法
  以上两个环节有助于考生在最短时间内准确阐述论点,合理定性分析,确立有序的逻辑链条,但要让文章不流于表面的清晰,而做到思想深化,层次分明,逻辑的推进练习势在必行。运用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有助于优化内容,避免千生一面、千篇一律的语言碎片化和议论抽象化,让考场作文“意气”兼备,文质兼收。
  逻辑思维推进的方式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递推法、比较思维法、因果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基于高中生的阅历和视野,可选取较为简单的逻辑方法,如递推法、比较思维法、因果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加以强化。试以以下一考场作文片段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于孔子彩票而言,也不外如此。彩票只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书籍、标语、大字报等的新型传播方式。我们可以认为传统的书籍是阳春白雪,商业气息浓厚的彩票是下里巴人,但它们都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并不具有异化传播内容的功能,再者,彩票上印的是原原本本的孔子名言,制作方并未对其进行胡亂改编,随意生发的再创作,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就是原版的孔子精神、孔子文化,这样说来,比之于“大话西游”“水煮三国”,区区彩票就更谈不上玷污二字了。(本段运用了比较思维法。先厘清概念,对彩票作了定性分析。然后比照彩票与书籍、孔子彩票与其他彩票的根本区别。同时运用递推法,从彩票传播形式递推到彩票印制内容,步步为营,衔接紧凑。另外,也间接使用了因果分析法,从彩票的功用、内容等方面说明孔子彩票为何不存在玷污儒家传统文化的可能。)
  事实上,每种传播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福利彩票作为一种浅层、快速的传播方式,它所对应的大部分受众不是那些“有识之士”,也不是那些日日与孔子进行精神交流的学术大牛,对于这两类人群来说,这样浅显的知识当然无用。
  说到底,彩票的主要受众还是囿于柴米油盐世界的普通百姓。对疏于打理精神世界的他们来说,书籍可能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奢侈品,而彩票这种生活化程度较深的经济玩具,可能更适合充当“泮林桑椹”的角色,以期达成“归以善音”的美好愿景。(以上两段继续比较思维法,明确彩票受众。也对彩票的受众进行定性分析。同时背离常人的习惯路线思维,运用逆向思维法。论证彩票的浅表化虽为常人共识,但作为福利彩票,未必一无是处。)
  上述基本逻辑方法可用在引论、本论、结论中的任何部分,以使文章逻辑严谨,层层推进。而熟练运用后,还能秉持善意,入情入理,让考生与阅读者推心置腹,使阅读者顺着考生思路,设身处地,得到共情共鸣,从而产生最大化的“协同效应”。
  三步逻辑思维训练法,易于大部分考生经过训练与重复后,根据具体写作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和相应调整。也许有固化的嫌疑,但毕竟可以少走些弯路。在考场中,书写缜密妥帖的逻辑进程,不仅是考生思维素养的全面展示,更是获得高度认可的良材利器。
  格非先生说,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②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而作为教师,我希望有一天考生们和他的读者,也就是阅卷老师相遇时,会有好的运气加持,但更希望不仅仅是凭运气。
  参考文献
  ①②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文艺报》,2014.10.14。
  [作者通联:福建同安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王荣生如是说,“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或做提升作文档次的修缮,有时是教师介绍批卷的感观,或解释本次作文打分的标准。这一阶段主要解决‘
编者按:2015年12月25日晚,《中学语文》读者群举办了一场以“语文课用什么教”为话题的在线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从晚上7:00开始自由讨论,8:00正式开始,到晚上10:30结束。本次活动由周志恩、钱晓国、翟晓周主持,邀请了三位主讲嘉宾: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付蓉、宜昌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韩煦、全国“双有”活动先进工作者钱丹。她们分从教学的理念、策略和媒介的角度对“语文课用什么教”做了深刻的阐述。在交
今秋,草根作家马及时的《王几何》入选初中课本,一时引起网民热议。说“贴近”学生者有之,说“迎合”学生者有之……综观《王几何》一文,所写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幽默风趣,展现了一个独特的教师个性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构想】  言语学习,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在“解读”方面应该不成问题。研读课文,感觉冗余和害意的文字不少,而删减后稍做修正,就读着干净清爽多了。作
一、叙述性文章及其写作困境  叙述性文章是主要采用叙述与描写的表达方式,讲述事件,刻画形象,借以表达中心的文章。它是相较于事实文体而存在的虚拟文体,也可称之為教学文体,因为它主要存在于中小学教学环境之中。  针对人们存在的一些误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叙述性文章并不等同于记叙性文章,而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为表达方式,记叙本就包含记述(亦即描写)和叙述,记叙性文章除了可偏重于叙事,还可以用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文言文列在“三怕”之首。但丢弃了文言阅读,就是丢弃了古代文化。丢弃了古代文化,就等于丢弃了另一只眼睛,同时也丢弃了另一条腿。因此,中、高考古文阅读题有增无减,而且花样迭出。如何让古文阅读充满兴趣、焕发生机呢?一篇古文就是一座古墓,打开它,有所发现,才会有所惊喜;一篇古文就是一笔遗产,面对它,有所继承,才会有所感恩;一篇古文就是一幅旧画,模效它
谈到记叙文写作,语文老师都在哀叹:高中生写不过初中生,初中生写不过小学生!哀叹背后隐现着记叙文写作指导的困境。那么,对中学生来讲,记叙文真的那么难写吗?对语文老师来讲,记叙文真的那么难以指导吗?  笔者以“读通析透仿像”这一模式为主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多年实践下来,效果明显。下面以读通、析透、仿像《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为例略作说明,以就教于方家。  一、读通是基础  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读懂、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同时具有显性的科学与人文,两大要素的文本相对并不多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尽管两者之间有交集,但是能够将这个交集描述的很好的文本相对较少,因此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必然是凤毛麟角。认识到这一点再去解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就会发现其异于其它文本的意义,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深入解读,以在学生的大脑当
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有一条极令人悲哀的创作规律,它几乎成为了文学与人生最大的一条悖论。杜甫说这是“文章憎命达”,司马迁说这是“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条悖论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的历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实证,乃至造就了一个奇特的“贬谪文学”的镜像,令无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降临在古老的荆楚大地上,昼夜之际,校园里处处银装素裹,久违的皑皑白雪让同学们顿感精神振奋。下课铃声一响,他们迅速冲向操场,开始难得的雪仗游戏。赏雪兴尽之余,一位同学即兴创作了下面这首诗让我帮助修改:  踏雪有感  寂冷寒梅数枝开,岭外寒香踏雪来。  白雪漫天疑有意,丝雨无边似无情。  折梅素雪谁堪摘,尺素尽在寒山外。  莫待千山飞尽雪,纵有好花景已败。  此时,我正在上诗歌单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美丑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而获得成功,我们平时在阅读和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该小说的内容,事实上“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唯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奥秘”(歌德),除了小说内容,我们还需从小说的叙事形式技巧抵达内在奥秘。这将建立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一个小说阅读模式。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故事摇曳多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