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伤害人类吗?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u_al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器人“robot”一词源自捷克语“robota”,意思是“强迫劳动”。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萨佩克写了一个名为《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剧本,他把机器人的地位确定为只管埋头干活、任由人类压榨的奴隶,它们存在的价值只是服务于人类。它们没有思维能力,不能思考,只是类似人的机器,很能干, 以便使人摆脱劳作。可以说robot诞生之初就确定了它们可悲的奴隶命运。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当机器人有一天变得比人还要聪明时,它们还会永远服从人的指令吗?
  
  机器人的圣经
  为了避免机器人残害人类,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曾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定律: 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定律: 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但后来,阿西莫夫加入了一条新定律——第零定律:即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在阿西莫夫以前,还没有人能够提出这么具有历史意义的机器人法则,可以说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能够提出优于阿西莫夫的定律,因此说它是机器人的圣经一点也不为过。阿西莫夫本人也曾经自豪地说过:“三定律是理性人类对待机器人(或者任何别的东西)的唯一方式。”
  因此人们认为,只要按照阿西莫夫的思想来设计的机器人一定是安全的,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它们的行为。那时候的机器是一个确定性的系统,只需加载一条条指令,它们就按程序员所设想的那样工作。但是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的设计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家们意识到,那种冯·诺伊曼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式程序不太可能实现人工智能,现今最优秀的人工智能都是基于遗传算法,它模拟的是大脑的神经网络的工作方式。人们为这样的技术付出的代价就是,人们再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工作的了。
  三定律的缺陷
  机器人三定律并不是完善的。这三条定律的缺陷、漏洞和模糊之处不可避免会导致一些奇怪的机器人行为。比方说,这三条定律连何为“人”、何为“机器人”都没有良好定义,而且,如果机器人获取的信息不完整,它们完全可以无意中打破定律;所以说机器人三定律概念不清。正是因为这种概念不清,才导致出现了各种各样危险的机器人。此外,三定律自身就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矛盾。
  第一定律说,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假如两人互相斗殴,机器人应当选择帮谁呢?加入任一方都违反第一定律前半部分,不加入却又违反第一定律后半部分。
  第二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于是主人说你帮我去抢银行吧,抢银行也是一种工作,不违反第一条,那么机器人一定是去抢银行或者制作炸药。那么这种违法的事情算不算违背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 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欺骗算不算是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比如机器人给出虚假答案甚至制造虚幻生活的环境,算不算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
  第零定律, 阿西莫夫只是偷换了概念,把第一条的个人换成了人类,但是人类之间是由不同的利益团体构成的,如果两个集团发生武装冲突,其结果必定是任何一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对方是邪恶的,双方都研发自己的机器人并将其投入战争,然后开始做着伤害人类的事情。
  如果机器人有意识,
  会忍受“三定律”吗?
  从三定律来看,如果机器人没有自我意识,三定律就不存在、自我解体了。如果机器人可以有自我意识,机器人还能忍受三定律吗?更何况,你要怎么阻止一个智力超群的机器人自己把定律改掉呢?
  当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的确让人感到恐惧。如科幻电影《复仇者联盟2》中,一个由拥有自我意识的高度智能机器人带来的“奥创时代”令超级英雄们绷紧了神经。部分人坚信会像电影里一样,一旦有一天机器人“开始思考”,很可能会淘汰它们认为已经落后的人类。
  那么,位于科技前沿的领袖们对“机器人是否毁灭人类”怎么看?从他们的言论中我们或许能知晓一二。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称,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速度要远超人类进化速度,机器人将加速重新设计自己,继而脱离甚至取代人类,因此“成功制造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可能成为我们历史上最后一个里程碑”。
  现实版“钢铁侠”、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多次提出“机器人威胁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比核弹还危险。2015年年底他还预言,“机器人屠杀人类”将在5~10年内来临。
  尽管马斯克的大胆言论遭到不少反对,不过他还是得到了比尔·盖茨的响应。比尔·盖茨承认在刚开始时,人工智能机器会为我们做很多工作,但几十年后其成为超级智能后,会强大到让人类不得不关注,也就是说人类应当敬畏人工智能的崛起。
  除了马斯克、盖茨,今年3月,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人类思维速度更快的机器人能用更高效的方式管理公司,人类有沦为机器人“家庭宠物”的危险,他预言那一天可能发生在30年后。机器人三定律建立的基础就有着本质的错误,三定律把人想象成了奴隶主,而把机器人当成了听话的奴隶。这种基于有缺陷的伦理框架本身就有着内在的对抗性,所以才不被研究者接受。我们之所以歧视机器人是因为机器人是由机器发展而来的,它的躯体是硅做的,不是血肉之躯,所以它们就必须遵从人类的需求,不管它们有多么强大的能力也没用。虽然有不少专家公开表达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担忧,但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在一片争议声中快速地发展。
  相关链接:
  不服从命令的机器人已经出现
  为了引发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深层讨论,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机器人专家里本发明出能自己决定是否“故意伤人”的机器人,颠覆以往机器人展示的可爱助人一面。里本根据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将此机器人命名为“第一法则”。在故事中,人类给机器人专门制定了法则,其中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者在人类遭遇伤害时不作为”。里本说,这个造价不超过200美元的机器人,能够按照程序自己“决定”是否要刺破一个人的手指。里本坦言,机器人会失控是人们最大的担忧,而自己制造机器人的用意就是为了证明能决定伤害人类的机器人已经存在,希望借此引发对人工智能的深层讨论。
  【责任编辑】蒲 晖
其他文献
乌尔古城塔庙复原图  说起乌尔,人们不一定熟悉,但要说巴比伦文明,则世人皆知,巴比伦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并列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乌尔正是巴比伦早期文明的代表性考古遗址。  巴比伦文明的先驱——苏美尔  乌尔位于两河流域南部(两河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均发源于今土耳其,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是指中下游地区,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今属伊拉克。
美国宝石学院的研究人员从数十万颗钻石里挑选出30多颗大钻石,其中最大的约400克拉。他们检测了鉆石加工切下来的边角料,其中发现了一些天然包裹物的杂质,其成分有铁、镍、硫、碳等元素。钻石的一个特点是,它在生长过程中会把一些周围物质包裹在内。从包裹物主要成分为铁来看,大型钻石应该是在液态金属环境中形成的,这与小型钻石的形成环境完全不同。研究人员认为,大型钻石在地球内部形成的深度也要比绝大多数钻石深得多
日前,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规定浙大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在中央级媒体的网站及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移动客户端”)发表的网文将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  浙江大学的规定自然引发了激烈争议。争议的核心是:什么是学术和成果?所谓学术在东西方都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认定,虽有异同,但大体上可以求同存异,
在太阳系的“远郊”,相当于海王星轨道之外那黑暗幽深的地方,可能有一颗神秘的星球正在缓缓地绕着太阳运行。它的存在虽然只是一种猜测,但天文学家“感觉”到了它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令一些遥远的冰质天体显示了奇异的举动。加利福尼亞理工学院的两位行星学家康斯坦丁·巴特金和迈克·布朗用计算机模拟获得了一些数据,他们分析了这些数据后对这颗星球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这会是“第九大行星”吗?  2016年,这两位科
在北京西北角有一组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与附近相连的长春园、绮春园(又称万春园)组成“圆明三园”,占地5000亩,规模庞大,气势辉煌,融合了东西方各式园林风格,被中外园林学家一致判定为世界园林艺术巅峰之作,是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堆山理水的典范,为“万园之园”。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园林已不复存在。人们对圆明园的记忆,主要来源于历史文献。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这是历史事实;只是细节、缘由,可能
1990年在美国科学家主导下,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启动,中国研究人员参与其中1%的任务,该计划到2003年基本结束,重点是对人的基因组测序,也就是让人能够“阅读”人类自身的基因组。今天,这种基因组测序也扩到多种生物,让人能对更多的动植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阅读。  现在,美国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编写和合成人的基因组,不过这一计划也引发了争论。一些人担心,如果能编写人的基因组,
欧洲中世纪两军作战时,一队队骑兵高跨在战马上,身穿甲胄,手持武器,胸前挂着一颗洋葱头。他们认为,洋葱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护身符,胸前戴上它,就能免遭武器刺伤和弓箭的射傷,整个队伍就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所以洋葱被视为可以带来胜利的吉祥物。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军队,也认为洋葱能激发将士们的勇气和力量,便在伙食里加进大量的洋葱。据说,希腊语中的“洋葱”一词,就是从“甲胄”衍出生来的。
人类学家提出的“社会脑假说”认为,更大更复杂的社会群体是使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大脑比其他动物要大的驱动因素,因为要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就需要更大的大脑。不过,动物学家最新研究成果则认为,影响大脑大小的关键因素是饮食,而不是社会群体大小。大脑的大小可以通过灵长类动物的饮食更精确地进行预测。研究人员建立了关于140种灵长类动物的数据库,其中包括狐猴、长臂猿等物种。这是首次利用如此大型的數据库来
近日,《2016中国人睡眠白皮书》发布。据统计,2016年中国人平均睡眠时长7小时。根据大数据分析发现,女性睡眠质量比男性好,中学生睡得最少,大学生起得最晚。统计数据显示,中学生入眠时间相对比较规律,而青年上班族则最不规律。女性入睡的时间普遍比男性规律。通过对地域睡眠时长对比,出炉了中國爱睡和失眠城市排行榜。拉萨以7小时28分钟的睡眠时长,位列中国爱睡城市排行榜首位,随后是丽江和宁波。而在根据失眠
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一消息近日“引燃”媒体。几乎所有人都在追问:到底什么是引力波?引力波有什么作用?尽管很多文章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但结果还是差强人意。比如这样的解释: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如同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引力波被视为宇宙中的“时空涟漪”;又或这样的解释:引力波是一种与电磁波不同的辐射,无法通过电磁辐射直接观测。引力波与宇宙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