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来源 :资源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总人口约1.6亿。
  《纲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
  《纲要》提出,全面保护三江源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实施黑土滩等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有效保护修复高寒草甸、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加大对扎陵湖、鄂陵湖、约古宗列曲、玛多河湖泊群等河湖保护力度,维持天然状态,严格管控流经城镇河段岸线,全面禁止河湖周边采矿、采砂、渔猎等活动。系统梳理高原湿地分布状况,对中度及以上退化区域实施封禁保护,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遏制沼泽湿地萎缩趋势。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维护高寒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
  严格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湿地生态空间,加大甘南、若尔盖等主要湿地治理和修复力度,统筹推进封育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扩大森林植被有效覆盖率。推动建设跨川甘两省的若尔盖国家公园,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
  《纲要》提出,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加大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促进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保护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
  合理划分滩区类型,因滩施策、综合治理下游滩区,统筹做好高滩区防洪安全和土地利用。加强滩区水源和优质土地保护修复,依法合理利用滩区土地资源,实施滩区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对与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生态空间等相冲突的用地空间进行适度调整,加强滩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构建滩河林田草综合生态空间。
  《纲要》明确,对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壞与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实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和土壤、水体污染治理,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修复谁受益”原则盘活矿区自然资源,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纲要》提出,立足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布局,推广乡土风情建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集中连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融入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风貌。
  《纲要》明确,建立纵向与横向、补偿与赔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地方以水量、水质为补偿依据,完善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渭河、湟水河等重要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中央财政安排引导资金予以支持。在沿黄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支持地方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计量,逐步推进综合生态补偿标准化、实用化、市场化。实行更加严格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黄河流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土地、能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纲要》提出,全面评估黄河流域及沿黄省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生态、经济、城市、人口以及粮食、能源等安全保障对空间的需求,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确定不同地区开发上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严格规范各类沿黄河开发建设活动。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编制,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合理确定不同水域功能定位,完善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加强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水生态空间治理,开展水域岸线确权划界并严格用途管控,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同时,组织编制生态保护和修复等专项规划,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形成“1+N+X”规划政策体系。(摘编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10月11日1版)
其他文献
2021年初,笔者连续刊文阐述宏观政策保持连续、稳定、可持续的重要性,提出“稳、缓、准”的建议,目前政策走向基本契合了当时的判断。上半年我国经济复苏展现出良好态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速5.3%,较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但一些新变量的出现,比如德尔塔变异病毒扩散,输入性通胀带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K型复苏迹象等,特别是供需两端恢复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给下半年经济运行带来新的压力。
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进展迅速,《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修订内容实现了多项突破,《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行业标准的出台使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日臻完善,并进一步推动了环境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碳市场发展与完善不仅降低了全社会的碳减排成本,而且带动了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结构性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功效从总量层面拓展到了中观层面,使得货币政策获得了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类似的结构调整功能。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有经济社会发展、国际金融形势发展和经济理论演进三大演绎背景,美欧日英等发达经济体结构性货币政策取代常项性货币政策,成为常用政策工具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三类结构性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新常态。
绿色生态环境项目具有明显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特征,导致对政策依赖性较强,在纯粹市场条件下金融难以介入,项目投融资存在一定难度。生态环境项目中有收益项目、部分为收益项目和无收益项目的投融资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模式。雄安新区的生存环境项目多数以持久改善生态环境为主,不产生明显收益,宜将PFI与绿色金融供应链相结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研究解决。
唐山市作为钢铁全产业链的重工业城市,产能占河北省的55%,占全国的13%,粗钢产量占全国的1/4。在“30·60”双碳目标下,钢铁作为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的行业,其绿色低碳转型情况值得社会各界关注。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银行机构积极跟进探索绿色信贷业务,但在金融支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信贷政策调控不及时、银行信贷投放受限、银行面临不确定性风险等问题。